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號:  

高通案蝴蝶效應:小米距離專利圍剿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5-06-12 07:36:12  來源:一財網  作者:郭麗琴  責任編輯:王磊

  “今年完成9000萬台以上的出貨量沒有問題。”幾天前,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最新高端機型(Note頂配版)發售會結束後説道。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的數據,2015年第一季度,小米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已緊隨蘋果之後,位列第二。

  在這些狂飆突進的數據背後,除了小米高達450億美元的最新估值,還有與日俱增的專利訴訟風險。

  高通接受反壟斷處罰後,小米的專利短板將逐漸變成現實困擾。歷史證明,市場份額越高,遭遇訴訟風險越高。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小米的市場份額繼續高漲,在印度被愛立信盯上,將只是開始。這個軟肋,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在企業最脆弱的暗夜爆發。區別在於,過去,導火索只掌握在高通一家手裏;而現在,則分散在十來個同業對手之中。所有人都在默默等待,第一個點燃引線的人。

  高通大中華區總裁加盟小米

  作為基帶晶片製造和行動通訊專利雙料老大,高通讓業內印象最深的標誌,是其位於美國聖地亞哥(San Diego)的總部中,一面挂有1000多張證書的“專利墻”。但墻上的專利,還不及整個高通專利池的1/10。

  圖為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左)將加入小米擔任高級副總裁

  小米在最初發展的幾年內,幾乎沒有專利儲備。但通過購買高通晶片,無形之間上了保險,其他的公司都沒辦法起訴小米專利侵權。

  這是因為免費反向授權——高通曾經靠此維護其下游生態鏈的方式,避免下游手機廠商陷入反覆的訴訟之中。比如A手機廠商用高通的晶片,就得把他們自己擁有的專利無償反向許可給高通,高通的晶片賣給其他家手機生産商B時,B就不用再向原手機廠商支付專利費了,A也不能去法院告B侵權。

  在業內看來,上述模式對創立初期專利儲備較少企業的快速成長較為有利。

  現在,這個規則改變了。最近幾年,小米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買進專利,但現有的專利儲備顯然遠遠不夠。

  即便只在中國市場銷售,風險也開始放大。從技術上説,小米原本比較單純的許可費計價模式突然變得複雜起來:專利是該交給一家,還是組合起來交給好幾家?為了構建完善的專利防禦系統,小米可能增加的成本包括:擴張法務部門的人員支出、申請和維持專利的成本、獲得許可或購買專利的成本、應對訴訟的成本。從總體戰略上説,未來市場蛋糕爭奪更趨激烈,如果競爭對手要借專利短板,壓制小米的發展,是極有威懾力的手段。

  更不必提,在相愛相殺激烈的國際通信終端市場,摩托羅拉、HTC、黑莓、諾基亞、三星、蘋果,在美歐市場互相訴訟已成家常便飯。一批批企業伴隨著激烈廝殺,敗下陣來,甚至銷聲匿跡。蘋果曾在全球起訴三星、摩托羅拉、HTC等企業專利侵權,選擇的重要標準,就是市場份額。而這些被起訴的大佬們,每家手裏的專利儲備,都遠超小米幾個數量級。

  未來,在發展中市場也接近飽和後,美歐這樣的高度保護智慧財産權的高端市場,將成為最終決定小米生死存亡的關鍵。安卓手機中,一度全球份額第一的HTC,也是在進入美國市場之後,在競爭最激烈的發展交叉路口上,被對手攻擊專利軟肋,開始逐步顯出頹勢的。

  即便是專利儲備較多的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進入發達市場也會遭遇第一關:數量繁多的NPE(non-practicing entity,非實施實體公司)帶來的成本困擾。NPE不生産産品,但積極申請並收購專利,並通過訴訟等方式産生盈利。這些公司會找到府來向産品生産企業收取專利費,否則就提起訴訟。一般索取的和解金額,總是在可能需要花費的訴訟費和律師費之下。高通被處罰後,這種趨勢可能會加重。

  這也是為什麼,5月19日,小米科技面對歐美市場正式上線的線上商店,上架的産品全是配件,缺少專利密集的智慧手機。即便是配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核心專利的問題。

  現在,要克服專利短板,擺在小米麵前的有幾條路:1. 像中興、華為曾經做過的那樣,繼續交許可費,購買專利;2. 加大研發投入,申請自己的專利;3. 向聯想學習, 去國際上收購擁有大量專利的同業公司。比如,岌岌可危的黑莓。

  當然,選擇這些道路的前提是,小米的夢想確實足夠大,大到希望讓“雷式英語”有一天到美國新品發佈會上站臺。

  不過,創辦僅過五週年的小米,已經算一個飛速發展的中國明星企業。達到投資人期待並不容易。為了突破逐步飽和的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在國內,小米發展出智慧家居和電視作為新的業務支撐點。此外,它還在打造“網際網路+”的概念,多點投資,推出以小米為品牌的智慧手環、充電器等多元化産品。在國際市場,小米已進軍新加坡、印度等市場,並取得不錯的成績。

  這樣的“江湖地位”客觀上也讓小米更加重視專利訴訟方面的風險。6月10日,雷軍在他的認證微網志宣佈,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將加入小米擔任高級副總裁,負責戰略合作與重要合作夥伴關係。小米方面表示,小米公司與高通之間一直保持著長期而且密切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高通是小米“非常重要的晶片供應商,高通也是小米的早期投資方之一”。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位有著足夠智慧財産權經驗的國際化華人高層,或許有望幫助小米在專利領域找到突破口。

  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另一個更大的故事:當中國式創新的小米後來者們,遭遇高通式專利墻。

  中國手機企業陷“死迴圈”

  高通、蘋果這類美國高科技企業,往往願意花上幾十年,持續進行資本和人力的投入,以打造基礎性的技術優勢。高通和英特爾代表了全球半導體的核心競爭力——硬體的專利高墻與製造能力;蘋果和谷歌則代表了智慧手機的核心競爭優勢——高階的軟體作業系統(IOS和安卓)。這些底層的核心領域積累就像創新的土壤,是衡量一個國家能否成長出引領型企業的根本。

  遺憾的是,相比于美國的巨無霸企業,中國的半導體行業與軟體作業系統領域,整體都非常落後。在美國人才市場搶手的電子資訊工程等基礎學科的畢業生,在中國卻往往找不到符合本專業、合理薪酬的工作。一個明顯的原因是,與動輒去納斯達克上市的網際網路企業或佣金豐厚的金融行業相比,這些基礎行業往往投資規模巨大,回報週期長,收益率也有限。

  因此,大多數活躍的中國企業,還是習慣於“跟隨創新”,通過參與組裝環節,薄利多銷來盈利。更接地氣地説,現在中國做智慧手機的,就像是10年前在北京中關村攢電腦的。先畫個大概樣品。然後,把滿足需求的各個國際大廠的部件買來組裝即可。唯一區別是,智慧手機的代工環節(包括貼片和組裝)也需要一定技術含量。如果沒有自己的工廠,還得拉上富士康、英達華或者華勤。當然,一些有進取心的企業,比如小米,還在努力打造品牌,或者構建生態鏈。

  可以想像的是,除了華為、中興等較少孤例,這些智慧手機企業都和小米一樣,有待增加專利儲備。如果簡單眼映在企業生産上,就是除了購買核心零部件,這些廠商還得為這些零件付出成本巨大的專利費。去年底,由兩位智慧手機訴訟案律師和一位英特爾高管共同撰寫的一份長達66頁的報告顯示,一部售價400美元的智慧手機,各種專利費用加起來竟然高達120美元,甚至超過了設備的零部件成本。這其中,高通公司生産的基帶晶片組件,收取的許可費率就是業界最昂貴的之一。

  所以,消費者在中國市場看到的大多數情況是,緊跟海外引領者的腳步,一批批缺少核心技術的同質化品牌和産品,一批批倣造的山寨手機,伴隨市場份額的此消彼長,不斷地陷入興起又消亡的迴圈圈。

  根據研究機構ICWISE(芯謀研究)的統計,2014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規模大概是:整個歐洲2.9億台;美國1.3億台;南韓2000萬台;而中國是4.2億台。另一組數字卻不那麼樂觀,因為這個增長速度開始明顯放緩,隨著競爭者增多,未來放緩的速度也會逐步加快。

  一家行業機構報告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1億部左右,同比下滑3.7%。其中智慧手機市場出貨量為1億部左右,同比下降2.5%。這是過去6年以來,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第一次出現季度同比下滑的情況。

  其實,當家電明星企業格力、羅永浩、廣電挑戰者樂視都開始蜂擁進入手機領域,冷靜的旁觀者早已給這個領域貼上“紅海”的標簽了。

  外界關注的是,是否會有這樣一批企業,還沒撐到到像小米一樣遭遇“專利圍剿”,就可能因為價格戰帶來的利潤下滑被迫出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