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科技 > 通信 > 正文

字號:  

華為營收居行業全球第一 任正非:不要爭做雞頭

  • 發佈時間:2015-04-02 07:44:07  來源:新京報  作者:林其玲  責任編輯:湯婧

  3月31日,華為交出了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單,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創下新高。銷售收入穩居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第一,凈利潤遠超緊隨其後的四家設備商之和。

  從財務數據的角度看,“偶像”愛立信已確定不再是對手,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鼓吹多年的“追隨者”、“彎道超車”模式完美收官。

  4月1日,華為將“掌門人”任正非在2015年市場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向媒體曝光。在講話裏,任正非明確表示,華為還擔不起世界領袖的擔子,華為不要爭做雞頭,螞蟻容易被大象踩死。此前幾年,“做雞頭還是鳳尾”是華為內部一直探討的話題。

  從任正非的表態也能看出,華為到了重新自我定位的時刻了。此時擺在華為面前的新問題是,下一個目標在哪?從追隨者到領導者,華為能否順利轉身?

  凈利超“後四大”之和

  華為2014年凈利潤45億美元,而緊隨其後的四家設備商的凈利潤之和不到30億美元。

  據華為3月31日披露的2014年財報,去年華為營收2882億元(約合465億美元),同比增長20.6%;凈利潤279億元(約合45億美元),同比增長32.7%。其中,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年增速超過30%。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華為現金流達417億元,相比2013年的225億元,現金流幾乎翻番。

  在經過幾十年的競爭與整合後,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目前形成了華為、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壟斷市場的寡頭格局。2013年華為營收險勝愛立信,2014年坐穩首席。

  根據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此前各自發佈的年報,2014財年,它們的凈利潤分別為111.43億瑞典克朗(約合13億美元)、-8300萬歐元(約合-8908萬美元)、11.71億歐元(約合12.6億美元)、26.3億元人民幣(約合4.3億美元)。這四家設備商的凈利潤之和不到30億美元。

  華為45億美元的凈利潤遠超排名其後的四家設備商的凈利潤之和。這意味著華為在此前順利成為全球電信設備市場老大之後,又進一步拉開了與追趕者的差距。

  華為稱,盈利的提升主要來自規模的快速增長和因匯兌損失的下降、資金效率的提升導致的凈財務費用的降低。受益於規模的增長、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消費者業務品牌的建設及産品結構的改善,銷售毛利率提升了3.2個百分點,達到44.2%。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不少網際網路公司水準。

  華為預計未來3-5年,公司銷售收入複合年增速將保持在10%以上。這意味著,華為2015年的收入將突破3000億元大關。

  成國際專利申請大戶

  華為認為,持續的研發投入,換來了“去年非常高興的一年。”

  去年華為三大業務領域業績均實現增長。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達1921億元,同比大增16.4%。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營收分別為194億元和751億元,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27.3%和32.6%。這三大業務板塊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67%、7%和26%。來自海外市場營收比例超過總營收六成。

  去年華為終端産品出貨量1.38億,其中智慧手機出貨量7500萬部,國內市場智慧手機出貨量4000萬部。華為表示,今年消費者業務將重點放在海外市場,對標中高端智慧手機市場,預計出貨量將達到1億部。

  “去年是非常高興的一年。”華為輪值CEO胡厚崑表示,華為在收入、凈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等關鍵指標上都表現優異,究其原因,就是華為堅持創新,堅持把每年收入的10%投入于研發。

  2014年華為研發投入也創下歷史新高。408億元(66億美元)研發投入較2013年增長29.4%,佔2014年銷售收入的14.2%。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1900億元(307億美元)。

  這一數字也超過去年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四家的凈利潤之和。

  華為在財報裏披露,截至2014年12月31日,華為擁有專利授權38825件,累計申請中國專利48719件,累計申請外國專利23917件。其中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去年華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7.6萬名,佔公司總人數45%。

  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3月19日發佈最新報告顯示,華為以3442件的申請數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為2014年國際專利的最大申請人。美國高通排第二,中興通訊排第三。此外,騰訊科技、深圳華星光電、京東方、華為終端也分列第17、23、34和46位。

  胡厚崑稱,聚焦管道戰略、簡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是華為2014年實現有效增長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因素將在2015年繼續存在。

  “還做不了世界領袖”

  “要明白我們不是萬能的,大象踩死一隻螞蟻,是必然可能的,沒有什麼稀奇的,在主航道外,爭做雞頭的方法是不好的。”任正非説。

  上述各種財務指標都指向一個事實,華為已成為全球電信設備領域的領頭羊。相信這也是華為內部的強力聲音,不然任正非不會馬上發出警告:華為還做不了世界領袖,不要自我膨脹。

  4月1日,在華為公佈的任正非內部講話裏,任正非説,華為在技術戰略路線上多年聚焦,才有今天效益顯著增長。“要明白我們不是萬能的,大象踩死一隻螞蟻,是必然可能的,沒有什麼稀奇的,在主航道外,爭做雞頭的方法是不好的。”

  對於華為當年的行業定位,任正非稱,華為歷時20年,終於劃到了時代起跑線上,這條起跑線上的大船並不多。“前期的成功,也許會使我們自信心膨脹。這種膨脹不合乎我們的真實情況與需求。我們還不知道未來的資訊社會是什麼樣子,怎麼知道我們能領導主潮流。”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還擔不起世界領袖的擔子,任重而道遠。雖然聚焦不一定能引領主潮流,但發散肯定不行。”任正非稱。

  華為在財報裏,也羅列了當年華為面臨的各類風險。比如ICT行業競爭激烈,技術快速迭代,産品生命週期縮短,還有可能增加新市場進入者;資訊安全和知識安全等。

  2013年棱鏡事件爆發後,網路設備安全成為各國關注的話題。華為在財報裏,也用較大篇幅表明華為對安全的態度,“客戶資訊安全大過公司盈利”。

  華為在財報中亦表示,將“努力成為行業謙虛的領導者”。

  下一步是聚焦,還是發散?

  全年營收超越愛立信、追平思科之後,華為的下一步在哪?華為在財報中也做了簡略的回答,即建生態。

  華為在財報中表示,“未來已來”。以寬頻、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ICT技術,正成為各個行業加速轉型的引擎。工業4.0、智慧交通等領域的發展意味著傳統産業將利用ICT技術進行新一輪的“進化”。

  “ICT基礎設施已經由過去的支撐系統向驅動價值創造的生産系統轉變,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之後新的生産要素。”華為稱,到2025年,全球將有超過1000億的連接,這將是一個規模空前的市場,如何存儲和處理、傳送與分發、獲取與呈現這些龐大的數據流量,既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華為的戰略機會。

  為此華為的組織運作從“受命”向“授權”轉變。華為並沒有具體介紹如何完成這種角色的轉換,只是表示,華為正在積極共建可持續發展的産業生態。

  在本週華為電視盒子的一個品鑒會上,華為一名管理者向記者表示,未來華為的所有産品會連接起來。以消費者可以感知的層面就是,華為會抓住車聯網、物聯網機遇,結合大數據和雲服務,構築“硬體+軟體+服務”商業模式,圍繞“人、車、家”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智慧生活服務。

  以此看來,華為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但任正非又説,“發散肯定不行。”兩者説法相去甚遠,華為究竟會走向何方?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