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流量“糊塗賬”凸顯商家誠信缺失

  • 發佈時間:2016-01-20 07:13: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近日,手機流量“謎團”再成公眾熱議話題。消費者張先生近日發現,自己上午查詢手機套餐流量還剩600多兆,晚上已欠費高達500余元。明明手機套餐流量在2500兆左右,中國移動卻從其使用量的2000兆後就開始套餐外計費。這種做法,著實令人詫異。

  流量“糊塗賬”,讓公眾看到了店大欺客的事實。面對張先生的遭遇,運營商竟然沒有明確説法。事實上,盡可能讓用戶多用流量,已經成為運營商公開的秘密。以運營商與人合作推出的合約機為例,其預裝的各類APP被消費者廣泛詬病,但這些用戶用不上卻卸載困難的軟體,成為用戶流量消費的重要通道。

  當前,隨著語音等傳統業務快速萎縮,數據流量成為運營商增收的重要手段。面對這一新的增長點,運營商如果對用戶的流量賬算不清楚,扣費扣得不明不白,損害的不僅有消費者的利益,還有運營商的誠信,以及數據流量相關業務的正常發展。

  近年來,順應公眾呼聲,運營商推出了流量查詢軟體、流量月底不清零、流量後向收費等舉措,努力讓消費者放心。可頻頻曝出的流量莫名其妙“偷跑”事件表明,這些暖心舉措的正面作用常常抵不過流量“偷跑”的殺傷力。要做到用戶流量數據與扣費問題取信於民,依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透明是最好的定心丸。精確統計好用戶流量,杜絕種種“貓膩”和“糊塗賬”,讓用戶的資訊消費更透明、查詢更便利,是保護用戶知情權和利益的必然要求,不能只靠運營商自覺,還需要強有力的外部監管。加強對運營商等市場主體的監督,嚴厲打擊並清理各類偷跑流量的惡意APP,才能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在流量上買得放心、用得舒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