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車新規引熱議:輿論一邊倒 不能變相革專車的命
- 發佈時間:2015-10-12 21:40:00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湯婧
一個由兩份徵求意見稿引發的社會大討論正愈演愈烈:10月10日,交通運輸部發佈《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與《關於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專車網路平臺、車輛、駕駛員的管理方式之保守,讓社會譁然。從媒體、學者,到意見領袖,甚至各行業企業家和普通民眾等紛紛聲討新規是“歷史的倒退”,變相將專車擠出市場,同時創造了新的權利尋租空間。
今年6月底,網路上便流傳出一份“全國性網路約租車管理辦法”,其中便提及專車車輛必須取得營運許可證等監管措施。這份未出臺的“草稿”當時便被詬病仍用計程車管理方式——限制營運證的發放,來管理專車,即便這樣的方式已經造成牌照價格畸高、車輛數量嚴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等多個問題。
10月8日,上海首先“吃螃蟹”,發出首張網際網路專車牌照,並進行試點。“上海模式”最大的突破在於只要符合標準的私家車可以獲得運營資質,私家車不用改變運營性質就可以做專車,並沒有像計程車行業一樣制定價格和數量的統一標準。未來主管方不會具體去管每一輛車,而是去監管平臺。上海也因此被社會“點讚”,被稱為是改革先行地的應有作為。
但令社會失望的是,兩天后交通部公佈的這兩份徵求意見稿,仍然與輿論呼聲背道而馳,並且將網路平臺和專車的門檻提得更高,專車要上路,至少平臺要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車輛需要《道路運輸證》、從業司機需要《從業資格證》,這三個證的頒發部門都是地方級道路交通管理部門,審批門檻相當高;要求即便是網際網路公司也必須在開展服務的每一個地方都設置固定營業場所且24小時不間斷服務;網際網路平臺在每一個地方的數據須接入當地交通運輸部門監管平臺,各項數據被“一覽無余”;以“簽訂勞動合同”將專車司機定位為專職司機,再無兼職的可能性。
在兩份徵求意見稿發佈當天,新華社首先發佈評論《新舊業態融合發展才是良方》,認為承認專車身份只是改革破冰的第一步,如何加強監管、建立市場標準和規則、合理保障各方利益,是難以回避的後續考題。
新京報亦連續兩天發表社論《請多用“網際網路思維”管理計程車》、《專車監管也是深化改革風向標》和《6問約租車新政》等文章,稱“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實施管理時,也要把自身管理職責放在新的技術與市場條件下去思考,而不是讓新技術適應傳統監管路數”,“不可重復此前的計程車牌照審批模式,更不宜將審批權直接下放至縣一級,否則圍繞專車新型的壟斷利益格局又會形成”。
南方都市報社論《專車的士化背離共用經濟精神》更犀利地指出,共用經濟“之於消費者,最實際的就是價格和體驗,專職司機和汽車的租賃價格會遠高於閒置資源的互助使用價格,體驗也將大為不同,把專車當成計程車同質化産品來規管,結果就是會得到一個計程車的高價版同質化産品”……
這些新聞報道和評論很快在新浪微網志上發酵,引發了意見領袖、甚至企業家的關注。“必須運營車輛如果落實,私家車為主的專車就完了,因為運營車輛有6到8年的強制報廢年限,私家車沒有。如果把私家車改為運營車輛,意味著車輛立馬貶值幾千到數萬。誰會為每天拉幾單專車先把車輛貶值呢?”資深媒體人王志安一語點破新規對於專車的打擊;FT中文網、財新網專欄作家劉勝軍稱“這是一份‘舊石器時代’的改革方案。名為改革,實為對創新的打壓。”知名地産商任志強在轉發“計程車改革新規徵求意見”的新聞時評論,“一面高喊著‘網際網路+’,一面用一群不懂網際網路的官員捆住‘網際網路+’的手腳。這種愚蠢的遊戲規則不但不能讓‘網際網路+’在中國有所收穫,反而會讓創新都被陳舊的觀念牢牢的鎖在落後的籠子裏。”
與此同時,業內學者也對兩份徵求意見稿表達了失望之情,集體打出“差評”,抨擊該管理方式難言合理。
“這樣愚蠢的監管規則卻被交通運輸部門應用了:作為資訊仲介平臺的滴滴,要在每個它所運營的城市都依法成立獨立法人或者分支機構,然後向當地交通運輸部門申請行政許可。這就是交通部門的‘簡政放權’?”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在感嘆淘寶所幸沒有被這樣的管理方式束縛時,亦不禁為交通部專車新規可能扼殺了又一個“淘寶”可惜。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律師認為,本次出臺的政策意在協調巡遊計程車和網路約計程車企業的利益,有著不錯的出發點。然而,由於網路約計程車可能面臨政府的數量和價格管控,將會大幅提高網路約計程車企業的成本。
在無界新聞客戶端發佈的《為什麼説交通部專車新規會要了專車的命》一文下,有網友評論“什麼萬眾創業,什麼網際網路+都難逃既得利益這只手”。這篇評論的作者、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該草案實際就是把專車這類新事物,在尚未形成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前提下,將其“回歸”到傳統計程車管理模式,強制其經營者向政府再次申請許可。
每一篇新聞和評論下,民意洶湧:“只能説哪都打得到車的日子過去了,又開始看的士臉色了”;“專車服務必然漲價,不是因為車不好打,主要是因為運營成本增加了!這種門檻的設定,專車已經成計程車了!”;“計程車改革是一個政改觀察樣本。在技術、市場、經營體都相對成熟情況下,政府的管理變革是出自於保護、促進還是維護自身利益甚至仍然是繼續詢租?看來不樂觀”……
而一些更為尖銳的評論,類如《專車:依然舊制度,沒有大革命》、《削足適靴的網路租約車管理辦法》、《專車改革方案出臺本質是對共用經濟的扼殺》等自媒體發出的文章,表達了對政府改革、新經濟模式和“網際網路+”落地的失望,這些觀點通過微信的擴散,流傳甚廣。
“這次針對兩份徵求意見稿,涉及民眾最基本的出行需求,以及大量專車司機的生計問題,因而引發的社會討論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實屬罕見。”有輿論傳播研究者表示,最終民意是否能取得勝利,是對政府是否真正實現職能轉變的嚴峻考驗。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