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技 > 評論 > 正文

字號:  

滴滴快的合併,是為“畫更大的餅”

  • 發佈時間:2015-02-15 08:55:38  來源:新京報  作者:信海光  責任編輯:王磊

  中國網際網路市場從來不缺出人意料之事,情人節當天,兩家打車軟體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忽然宣佈“牽手”,成為春節前最大的財經新聞。這次合併,是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最大的未上市公司合併案,新的公司也是最快進入中國前十的網際網路公司,據稱滴滴和快的合併後估值或將達到60億美元。

  儘管在傳言“預熱”下二者合併顯得也沒那麼突兀,但22天飛速完成的合併談判還是令人驚奇。在合併前不久,滴滴、快的剛剛分別獲得7億、6億美元的“史上最大融資”。外界甚至預言雙方會大幹一場,豈料一切到此戛然而止。

  合併成為既成事實後,坊間有些人從結果倒推合併原因,目前流傳最廣的有兩種:一是燒錢終止論,即滴滴快的在之前競爭中燒錢過甚,所以乾脆攜手雙贏。問題是,在分別囊括數億用戶後,現在雙方早已度過了燒錢最烈的階段,且合計十多億美元的融資完成後,燒錢不堪重負之説很難成立;二是聯手禦敵説,即合併是為了對付uber、神州租車、易到用車等競爭對手。現實中,弱弱或者強弱聯合禦強的合併案例很常見,但強強聯合禦弱的案例罕有聽聞,滴滴和快的是中國打車軟體市場的前兩強,怎麼可能為對付目前還處於邊緣地位的uber等而合併呢?

  所以,要理解滴滴快的的合併,不能局限于兩家當前的格局,還得在“詩外”下工夫,尋找到底是什麼因素使雙方股東“一笑泯恩仇”。由此角度看,無非有兩種可能:合併能使雙方擺脫共同面臨的某種危機,或使雙方實現效益最大化。

  現在這兩種原因恰恰都有。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監管危機,就目前看,打車軟體合法性問題並未完全得到解決,不少地方監管方依舊認為打車軟體擾亂了市場秩序。滴滴、快的最近重點發展的專車業務,也是監管模糊地帶,政策因素再加上既得利益群體的設障,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導致其前功盡棄,但如果雙方合併形成一家超級企業,其抗風險能力則能倍增。

  從利益角度看,滴滴快的合併不止減少了燒錢,雙方通過合併還可實現更大的“野望”:做超級平臺,向著BAT這樣的巨頭地位而去。在惡性競爭時期,雙方就都有做平臺的想法,但因互相掣肘,結果誰也無法專心,只能深陷於打車補貼這樣的低水準競爭,而合併則節省了巨大的機會成本,使新公司可加速開展新業務。説白了,就是可以去“畫更大的餅”。

  滴滴和快的之前都各自宣稱有1.5億用戶,合計擁有計程車約3000萬單,這些用戶被培養出使用習慣後,形成的其實是一個巨大的O2O、移動支付平臺和入口,這個入口可幹的事情肯定不只是打車,而是可以承載從代駕到美甲的大量生活服務,如果兩家公司合併後能圈下這樣巨大的地盤,新公司的“噸位”又會劇增,而現有的股東在合併中損失一些短期利益也是能夠容忍的。畢竟,有了這樣的“新餅”,未來無論是上市還是再融資,都不是太難的事情。

  □信海光(網際網路評論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