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科技 > IT業界 > 企業家 > 正文

字號:  

惠而浦金友華:讓“中國製造”勇立世界潮頭

  • 發佈時間:2015-06-11 09:47:22  來源:新華網  作者:淩紀偉  責任編輯:王磊

  圖為惠而浦(中國)董事長金友華。(新華網發)

  新華網北京6月11日電(記者 淩紀偉)走進金友華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長檯桌子,上面擺放著筆墨紙硯。寫書法已變成金友華的一種個人愛好,一種習慣,一種堅持。

  中國書法,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現代企業管理,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從西方社會興起的。熟悉金友華的人常稱讚他“執筆行雲流水、管理運籌帷幄”。“寫書法能修身養性,尤其需要靜。”金友華常説,作為企業領導人,最關鍵的是思考戰略和方向,而思考需要凝神靜氣。書法還講究謀篇佈局、厘清主次,金友華認為管理一家企業同樣要講謀略。

  縱覽中國家電行業,像金友華這樣多次參與外資談判,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帶領企業走向共融共生、借船出海的成功企業家非常少見。主導與日本三洋合作,同全球家電領導者惠而浦整合,金友華的商海生涯顯得與眾不同、波瀾壯闊。

  置身浮躁外 “沉下來”方能立得穩

  七年前的2008年,對於金友華來説有特殊意義。這一年,他成為合肥三洋的掌舵者。

  回顧2008年的家電業,格局正經歷著深度調整,這一年金友華“空降”原合肥三洋擔任董事長一職,技術出身的他從此勇立潮頭。多年的觀察讓金友華意識到一個問題,中國家電還停留在産品輸出層面,距離品牌輸出尚遠。這就導致一個尷尬的現象,世界家電企業在中國競爭敵不過中國品牌,站在世界格局來看,中國家電又敵不過世界。

  金友華所在的合肥三洋,從1994年開始,持續獲得日本三洋的技術輸出,日係家電精益製造、對品質和細節的苛求,給金友華留下深刻印象,他不得不讚嘆:老外真牛!

  有人比喻説,美國是消費經濟,中國是製造經濟,巴西是資源經濟,中國人從巴西買來資源加工製造後再賣給美國人消費,如此迴圈往復。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一度成為世界工廠,但隨著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網際網路等新興媒介打開了中國人認識和了解世界的窗口。“經過這麼多年,我們真正的了解到世界是什麼樣的,別人是怎麼發展的,中國人的需求是什麼,我們和別人還有什麼差距。”金友華説,這個了解和認識的過程“太重要了”。

  老外雖然牛,但中國人也並非身無長物。在金友華看來,中國人學習的能力非常強、非常快。“我們把老外的東西學過來後,在管理上我們又有自己的新認識,這樣更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自2008年主政合肥三洋以來,短短幾年時間,金友華帶領合肥三洋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企業之一,締造了業界矚目的“合肥三洋奇跡”。説到高速發展背後的秘訣,金友華的答案是沉下來,注重發展品質。

  “沉下來”雖然只是三個字,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家電雖然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但一直不乏概念炒作和價格戰。對此,金友華一直敬而遠之、從不摻和。

  關於當前熱炒的網際網路概念,金友華有自己獨到的看法:當前我們只是利用網際網路建立起了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交換,但並沒有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

  按照金友華的理解,網際網路思維其實是三個層面的思維,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與物之間的交流,以及金融這個金錢杠杠,通過網際網路把人、物和金融連接起來。金友華説,人與物的問題都好解決,但是發揮金融這個杠桿作用,就要搭建規則,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一方面國內個別企業熱衷逐熱點、博眼球,另一方面金友華卻發現另一派景象,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科技強國,正腳踏實地、真真正正的開展智慧化産品和智慧化技術的開發。惠而浦的全球家電領導者地位之所以無以撼動,與其多年來在科技和創新方面的深耕不無關係,“智慧化産品要靠長期的積累與沉澱,並不是借助某個工具就能簡單實現”。

  據了解,惠而浦(中國)目前正在做這方面的積累,也許不用多久消費者就能看到貼上“中國製造”標簽的真正打動人心的智慧化家電。

  金友華的眼光看得長遠,“在世界範圍內成功才算成功,不能説在中國成功就成功了。”他告誡員工,要樹立誠信價值觀,在産品製造的體系、標準上下功夫,在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上下功夫。他相信,憑藉中國人的勤勞,只要沉下來,十年二十年後,世界不敢小瞧我們。

  細節定成敗 築牢基礎托起工業4.0

  去年11月6日,合肥三洋與惠而浦成功重組,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揚帆起航。企業一下子從國資控股變成了美資企業,金友華也被聘為惠而浦(中國)董事長兼總裁。

  早在2013年,市場即有傳言,惠而浦將接盤三洋電機並成為合肥三洋第一大股東。不過,也有媒體分析,惠而浦收購合肥三洋“沒有必要也沒有價值”。最終,兩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優秀家電企業選擇“在一起”,合肥三洋再次與熟悉的外資做起了生意。

  選擇跟誰合作,金友華其實了然于胸。至少在金友華看來,不會在國內尋找合作夥伴,因為這樣做不能為企業帶來新東西,只會導致産能過剩,淪為製造工廠,對團隊和管理體系都會帶來破壞。

  在與惠而浦整合前,金友華專門到美國進行了考察。一番調研過後,金友華不禁感慨,“我們老認為中國人創造的管理方法很實用,但是不系統、不科學,未來企業轉型升級,包括産品進入世界,沒有系統科學的管理體系和標準作保障是肯定不行的,你走不遠。”

  跟世界企業比較,中國到底差在哪兒?對這個問題,金友華思考了不知多少遍。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人在細節方面做得不夠紮實。

  “中國企業的技術底子是有的,但我們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製造品質的嚴格要求,耐得住寂寞方面還有差距。”金友華感嘆道。

  以管理為例,金友華認為中企的管理精細度、科學化和數據化不夠,而西方國家經過上百年的總結積累形成的管理之道,實際上讓管理簡單化,一切需要管理的領域統統按照數據化標準運作,從後臺管理界面上,甚至可以看清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和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直身處製造業的金友華對製造充滿感情,他在多個場合都表達了同一個觀點,即製造業是一切行業的基礎,國家是否強大,製造業是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依靠強大的製造業作為戰略支撐。

  但完成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蛻變,金友華認為應該先把工業基礎築牢。之所以提出這種觀點,源於金友華對製造業的深刻洞察。

  他認為,智慧不單單指産品的智慧化,從單個零件、單個設備,到品質體系、安全體系都要具備智慧化,整個生産體系要自動化、智慧化,操作這個系統的員工也要具備相應的素質,企業內部要形成迴圈的、智慧的數據收集整理體系,只有建立了這種人機交互的智慧體系,企業才能和外部聯繫起來。

  “這些工作不提前準備好,怎麼談工業4.0?”金友華説,單體設備如果做不好,就沒法做到互聯互通,目前困擾中國製造的短板就是工業基礎不紮實,總是在細節上出問題。

  毋庸多言,消費者到國外瘋搶馬桶蓋和電飯煲,足以管窺國外的管理水準和製造能力。金友華説,“消費者不是需要便宜的東西,而是需要有品質的東西,一定要把品質做到極致。”

  正因看到了中外之間存在的差距,金友華更加堅定信念,一定要讓合肥三洋在各方面與世界接軌。

  外資生意經:講責任 重人才

  回首過去7年帶領合肥三洋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金友華自認為在關鍵時刻、在重要問題上,企業所選擇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正確的。

  時間回到2008年,這一年對於合肥三洋來説是一個分水嶺。當時受益於高效益、高利潤的發展態勢,合肥三洋過著相對“富庶”的生活,但金友華卻從中看到了危機。“像我們這種規模的企業,被別人吞併實在太容易了。”

  要避免被收購,唯有做大做強。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金友華做出了上任後的第一項重大決策,用“創新求變”代替原有的“穩健發展”思路,和日本三洋展開深度合作,力爭全面承接三洋冰洗産品在亞洲的研發、製造和國際出口基地。

  由於“三洋”不是公司自主品牌,多年來,關於“三洋”商標消失以及使用權到期的傳言從未間斷,但每次都被澄清,三洋品牌其實一直都為企業所用。在與惠而浦整合後,“三洋”商標的使用權仍然長時間歸屬重組後的新公司使用,惠而浦(中國)仍然保留著日本技術人員。

  金友華認為,與日本三洋之間的這種穩固合作關係源於雙方的責任心。即便日本三洋被松下收購後,雙方的合作依然未中斷。

  在與松下談判的時候,金友華提出了中方的原則,“退出要有條件,必須長久支援合肥三洋的發展,因為你是股東,你要對企業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必須保持品牌長久使用,並尋找國際化的企業和我們合作。”

  金友華信奉一個道理,任何一個方案只要有利於企業發展,能為股東帶來好處,能給消費者保障,才是正確選擇。與惠而浦的整合,從中折射出的恰是這個道理。

  這次合作堅持精益求精的原則。與以往中外企業重組不同的是,新公司保持了原合肥三洋的團隊穩定性。正如金友華所説,惠而浦(中國)的成立並不意味著合肥三洋的消失,而是整合兩家優秀企業的資源,以全新的方式引領中國家電行業的技術變革和産品升級。

  此外,多年與外資打交道的經歷讓金友華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企業不僅要引進人才,金友華更看重的是通過國際平臺培養人才、用好人才。跟世界接軌,向世界發展,歸根結底靠人才的競爭。

  5月7日,惠而浦全球董事長傑夫·費蒂格在合肥召開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將投資建設惠而浦大學(泛亞分校)。該項投資被傑夫認為是在華“最重要”的一項投資。

  金友華對這個項目充滿寄託、十分看重,他親自擔任惠而浦大學(泛亞分校)校長。因為通過該項目可以把惠而浦在全球的知識、智慧積累傳授給本地員工,發展員工的國際化能力。金友華説,公司已經開始著手項目實施,他希望自己的員工不出國門,就能接收到國際最前沿的理念。

  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出爐、製造業轉型加速的今天,金友華越發覺得,中國家電業需要借助外力推動升級,中國企業學習國外同行並非學到家了,許多精髓其實還沒有學到手。

  清末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革思想,意思是説,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強國本領來為我所用,來作為我強國的工具。在新的歷史時期,金友華帶領企業走出了一條“洋為中用”的新道路。

  面對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面對和強勢品牌之間的差距,金友華未來的新征程也許並不輕鬆。不過,他對挑戰看得很淡:“對企業家來講,挑戰是永恒的”。字裏行間,透露著信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