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産10萬台

  • 發佈時間:2016-04-28 07:28:0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潔欣

  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並於27日公開發佈《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機器人産品性能和品質達到國際同類水準,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我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産量達10萬台,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300億元。

  不知不覺中,機器人正向我們走來。它們不再只是機械手、自動化的代名詞,而是變得更加智慧與靈巧。在由機器向“人”演變的過程中,它們將出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服務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

  比如,外出的你無需擔心家裏老人無人照顧,智慧護理機器人將破解養老困局。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産業體系。在生活方面,包括助老助殘、家庭服務、醫療康復、救援救災等在內的多個領域都將出現機器人的身影。在生産方面,工業機器人也將向中高端發展,帶動相關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被視為産業“短板”的核心技術也將迎來突破。規劃提出,到2020年,機器人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外同類産品水準。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機器人技術取得突破,智慧機器人實現創新應用。包括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控制器在內的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這意味著機器人將具備感知、認知甚至交流的能力,可靠性也將提高,越來越值得信賴。”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説。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説,機器人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製造發展水準的重要標誌。和世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中國,蘊藏無限可能。提早佈局未來市場尤為重要。

  為此,規劃特別提出將組建面向全行業的機器人創新中心,積極跟蹤機器人未來發展趨勢,搶佔發展先機。規劃提出“三提升”:實現機器人品質可靠性、市場佔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工信部聯合發改委、財政部,將在財稅等政策上對機器人産業予以傾斜和支援,合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面對越來越“超能”的機器人,你是開心,還是擔心?

  接受挑戰,應對挑戰,這是人類的特質。也正因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潛力和價值等待我們去挖掘,未來的生活將更加美好。就像汽車發明之後,我們的雙腳並沒有被取代一樣。對機器人的到來,我們無需過度擔憂。然而,對規範産業的健康發展,卻要敲響警鐘,謹防科技的壟斷容易使一些公司成為“獨立王國”,而忽略了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機器人還不至於“變壞”,倒是應該警惕生産機器人的人動了“歪心”。當務之急,還需要加強法律法規與道德建設,防止巨大商業利益帶來的道德真空,以使科技更好地服務社會生活。

  當然,機器人産業的發展,不可避免會使一些行業受到衝擊。不妨把這當做動力,敦促我們前行。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會帶來産業的更疊和升級。一些産業被淘汰,一些領域被打開。面對這樣的挑戰,人類從未停下過對新技術追求的步伐。也正是在迎接這樣的挑戰中,經濟發展的巨大空間被激活。

  【延伸閱讀 】

  你的“大白”正在配送中……

  “你好,我叫大白,是你的私人健康助手。”還記得電影《超能陸戰隊》中那個為主人問診治療、排解煩惱的機器人大白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會從熒幕中“走”下來,成為我們中的一分子。

  你我身邊已有它們的身影

  一年前電影上映時,我們還在為“大白”的智慧感到震撼。如今,類似的機器人已“走”出熒屏,來到人間。

  近日開幕的廣交會上,海爾展區就有這樣一個“暖男”等著你。這位名叫Ubot的機器人約60釐米高、有一雙大大的“黑眼睛”。它可以幫你開空調、定鬧鐘、報天氣,還可以跳舞説笑,甚至查看家裏有沒有漏水。

  不想掃地?沒問題,機器人可以幫你;擦玻璃危險?OK,機器人可以搞定;迎賓機器人、教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在我們身邊,機器人雖然沒有“大白”那樣強大,但也在努力變得“聰明”與“體貼”。

  “只要是社會生活需要的領域,就會有相應的機器人出現。在科學考察、醫療康復、教育娛樂、家庭服務等領域,服務機器人已研製出來並實現應用。到2020年,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有望超過300億元。”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説。

  在工業領域,機器人也是“遍地開花”,幾乎滲透到每個行業,覆蓋各種規模企業。

  在寶馬瀋陽工廠焊接車間,火花四濺的自動化流水線上,近700台進口機器人屈臂擺身,穿梭忙碌;華晨金盃汽車公司生産線上,十幾台機器人搬運重物,“行走”自如。

  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在珠三角地區,工業機器人的使用率年均增長30%。工信部預計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産量將達10萬台。

  更多“新”機器人向我們走來

  “機器人正在由機器向‘人’轉變。”業內領軍企業瀋陽新松公司總裁曲道奎説,這不僅意味著機器人擁有更擬人的外形,而且會更加智慧和靈巧。

  首先,它們會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參與規劃研究制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告訴記者,到2020年,以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機器人技術將率先取得突破,機器人將擁有更強的感知能力。

  率先開展人工智慧研究的百度高級副總裁王勁説,目前機器人在語音和文字識別等方面已經達到很高水準。隨著精確度、靈敏度、資訊化程度持續提高,“人機差距”將不斷縮小。“不久的將來,機器人的‘智商’將比肩人類,沒準每個家庭都會配個‘機器人助理’,人們使用機器人就像使用手機一樣方便。”

  聰不聰明,“大腦”説了算;聽不聽話,晶片有發言權。辛國斌説,隨著高性能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的不斷突破,未來機器人的“心臟”會變得更強大,可靠性和協調能力將大大提高。國産機器人産品性能和品質會達到國際同類水準。

  此外,隨著一系列更耐磨耐熱、安全環保的新材料投入應用,在外形上,機器人也會擁有更高的“顏值”。

  將有哪些機器人來到我們身邊?規劃給出了答案:未來五年,手術機器人、智慧型公共服務機器人、智慧護理機器人等十大標誌性産品率先取得突破。

  “未來的機器人將更加注重解決社會和産業問題,服務國計民生。既要做人所做不到的事,又要提高效率。既有專業水準,又能當好‘萬金油’。”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特別提到,除了在某個領域扮演“專家”,未來協作型機器人也將出現,可根據需要增減關節數量更換工具,實現對不同任務的應用。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靈活‘雇傭’機器人。”廣東省智慧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張國軍告訴記者,他正在籌劃購買15000台機器人,成立大型設備租賃中心。“沒準以後,機器人也需要個仲介公司,配備個經紀人呢?”他説。

  機器人也有“詩和遠方”

  與機器人市場蓬勃發展並行的,則是産業創新力不強、高端産品缺乏、低水準重復建設等頑疾。李東説,相當一部分國內機器人廠商在演繹進口零部件、國內組裝,然後推向市場的“簡單拼湊”模式。代表高水準的6軸以上機器人,外資品牌佔85%;佔機器人價值量70%的設備仍然依賴國外。

  “不能光顧著‘低頭賺錢’,還要去關注‘詩和遠方’。不要傳統機器人還沒跟上,新一代機器人發展的良機又錯過了。”李東説。

  參與規劃起草和制定的專家們指出,無論解決産業現有問題,還是搶佔未來發展話語權,都需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些,把精力花在基礎性創新上。當下出台機器人五年規劃,更有探究前沿科技、呼喚原始創新的意味在內。

  “規劃特別提出根據機器人‘族譜’進行創新,而非具體的産品。就是要引導企業把思路放開。”曲道奎説。此外,規劃還有一大亮點,就是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組建國家級的機器人創新平臺,提早佈局新一代機器人技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