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華為超越聯想的秘密武器在這裡

  • 發佈時間:2016-04-05 08:08:37  來源:一財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華為的“制度與管理實驗”中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摩爾定律”,每年的銷售目標都是挑戰“心理極限的天花板”,這樣的邏輯讓華為的業績年年達到目標,華為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也被形容為“不計血本”

  易衣 劉岩

  在成立8年後的1992年,聯想集團完成了銷售業績的三級跳,達到17.67億元人民幣,成為當時的明星企業,而彼時,華為公司的銷售額才剛剛超過1億元,僅能用“活下來了”來形容。

  經歷了二十幾年的發展,華為正在向千億美元級別的巨型企業邁進。4月1日,華為對外發佈2015年年報,報告顯示,華為在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帶動下實現全球銷售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其中,終端業務收入達12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3%。

  “2016年我們終端業務的營收目標為300億美元。”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郭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除了終端業務,華為對未來的收入增長依然抱有信心。

  同為行業領頭羊,聯想如今也成長為全球標誌性企業,但以PC發家、向移動領域拓展的聯想業績現狀令人擔憂。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度中,聯想的移動業務仍處於下跌狀態。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則將彼時聯想面臨的形勢定義為“危機”。

  從營收十幾倍于華為,到利潤遠被超越,人們不禁要問,聯想為什麼會被超越,聯想向何處去?

  移動業務“賽跑”

  “我自己覺得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市場挑戰可能嚴峻度不亞於2008年。”在去年的一次溝通會上,楊元慶向在場記者坦言,一方面是核心業務受到打擊,另一方面是新進入的業務還沒有站穩腳跟就遇到更大的挑戰。

  緊接著,楊元慶宣佈了一系列對於聯想的“大手術”。除了宣佈重組移動業務集團,簡化産品組合,減少産品數量,提高差異化水準外,當時聯想還做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在全球範圍內減少約3200名非生産製造員工,這個數字約佔聯想非生産製造類員工的10%、是全球60000名員工的約5%。

  上述“大手術”在接下來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帶來的業績影響是,聯想在這一季度營業額同比上升16%至122億美元,如果不計入匯率波動的影響,營業額同比上升23%。該季度毛利同比上升8%至16億美元,毛利率維持于13%;稅前利潤為1.66億美元,環比上升16%,但凈利潤由於重組並購影響産生7.14億美元的虧損。

  同期,華為內部正在為終端業務制定一個“五年計劃”,5年內超越10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這相當於再造一個華為。相比于聯想移動業務,華為一年多前就開始摒棄了運營商所看中的“機海戰術”,而選擇在公開市場與蘋果、三星等一流手機廠商一決高下。

  2015年,華為終端的智慧手機發貨量超過1億部,從第三季度開始,2000元以上的手機發貨量佔比提升至33%。“顯然,高端機比例的上升為華為終端帶來了可靠的利潤,並且讓華為在國産手機中脫穎而出,這是一個賭博,但是華為依靠技術累積賭贏了。”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説。

  面對與華為在移動端的競爭,楊元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太公平,兩者所處的行業不太相同,做業務的出發點也不太一樣。但他也坦言,目前聯想的業務表現是他個人職業生涯中經歷的一個困難時刻。“我對這次(面臨)的困難有一部分是有預期的。在並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和IBMSystemX伺服器業務)之前,我就想到事情不會這麼一帆風順。而巴西近期的經濟局勢和海外匯率問題的確成為(影響業績表現的)突發因素。”

  “移動業務在1~2個季度內實現盈虧平衡。”楊元慶説,聯想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華為的“摩爾定律”

  華為去年提出2018年將成長為一家700億美元規模的公司,當時很多分析師並不看好。

  有分析師認為,這一數據可能過於樂觀,目前華為仍需要面對的是來自三大主營業務上不同的挑戰。運營商業務方面,要看其服務和軟體的市場接受程度;企業市場方面,要看“被整合”戰略的實際效果,手機終端方面,則要應對消費市場激烈的競爭。華為如何長期實現1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

  華為資深顧問田濤認為,答案在華為的“制度與管理實驗”中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摩爾定律”,20多年間,華為每年年底確定下一年的銷售目標,不少人都認為“完成不了”,但一旦定下來了,便眾志成城地挑戰“心理極限的天花板”,這樣的邏輯讓華為的業績年年達到目標。

  而為了達成目標,華為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也被形容為“不計血本”。

  “華為從1991年開始研發晶片,到去年大量的解決方案使用了自己的晶片,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郭平告訴記者,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在2015年是596億元人民幣,佔銷售收入的15%,而在過去十年,華為在研發上投入累計超過了2400億元人民幣。

  也正是這樣高投入的研發積累讓華為在轉型中找到了機會。“歷史上的電信行業和其他行業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電信行業只是其中一個垂直行業,但數字化轉型後,一下子展現出了15萬億的數字化轉型的市場,這就是華為進入運營商市場,還要進入企業市場的原因。”郭平對記者説。而在華為內部,做終端業務的出發點也是為了讓“數據管道”變得更寬。

  相比于華為,聯想在很多人看來更為“中規中矩”。作為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説自己不像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他缺乏硬漢風格,聯想也不像華為在技術投入上可以不計成本、一往無前。他和聯想所奉行的是一種柔性的文化,穩步走、留後路。

  “但聯想和華為從本質上還是在不同的行業,比如華為的研發費用投入佔比跟軟體公司和服務公司就沒法比。華為的確是一家好企業,但中國只有一個華為就夠了嗎?我們需要更多的華為。聯想也希望在國際上成為一個擁有很好聲譽的公司。”楊元慶説。

  不管如何,相信在未來的市場上,華為和聯想這兩家優秀企業的交鋒也會更為激烈,而關於兩家老牌企業的對比和談論也不會停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