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還是交通工具 電動平衡車還沒火就要沒落?
- 發佈時間:2016-04-01 08:42:54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書海
作為一種短途代步工具,電動平衡車在幾年前是極客的玩具。如今國內多家廠商的扎堆平衡車的研發,意欲將其變為交通工具,越來越多的走入人們的生活。
然而産業的火熱並沒有給市場帶來理想的反饋,電動平衡車依舊未能成為短途出行的首選。因為安全事故屢次發生,加上專利、安全風險等問題,電動平衡車廠商在國內外市場的日子正變得日漸艱難。
電動平衡車是玩具還是交通工具?會不會跟某些可穿戴産品一樣,還未火起來就開始走向沒落?
行業混亂缺乏標準
楊鑫是深圳一家生産平衡車電路板工廠的車間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新浪科技來到了生産平衡車“大腦”的地方。楊鑫指著車間裏成堆的電路板説,高峰時期,深圳每月的平衡車出口量大概為200萬台,也是從去年開始,車間的訂單之中,大約70%都來自電動平衡車企業。但時至今日,他開始尋找新的客戶。
去年12月,因電動平衡車起火事故增多,亞馬遜先後在英國、美國等地下架了所有來自中國的該類産品。中國平衡車的大規模出口形勢,正是隨著亞馬遜等全面下架這類産品而改變。
隨後,平衡車只有提供産品電池和充電方面的安全證書,以及相關證據和律師聯繫方式證明産品不侵犯專利,才被允許繼續銷售。今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發出禁令,禁止進口侵犯産權專利的“某些個人交通工具”,除Segway和收購Segway的Ninebot,其餘品牌的平衡車均在禁售之列。
歐美等地相繼對平衡車設立門檻,讓很多中小生産企業遭受重創。來自深圳某平衡車廠商的王旭在跟新浪科技談及此事時表示,2015年,約有千家小企業涌入平衡車市場。小作坊生産,零部件東拼西湊,缺乏品控和專利意識,被禁之後,這些工廠很快就會倒閉。
近期也有媒體調查過浙江永康地區的平衡車廠,結果令人非常吃驚。很多在淘寶銷售的平衡車均出自手工作坊,沒有生産線,五六個人就可以組成一個工廠,一個人一天就能夠組裝12台。
與市場混亂相比,電動平衡車行業還缺乏有效監管。在常州某平衡車企業負責市場業務的劉超告訴新浪科技,除了少數地方出臺了行業標準,國家層面還沒有部門監管電動平衡車産業,市場沒有準入,品質沒有標準,造成了“一禁就死”的局面。
同時,他也表達了對平衡車市場前景的擔憂。“現在的媒體報道全部集中在電動平衡車事故上,但多數事故是山寨産品造成的”,一旦給消費者留下電動平衡車不安全等印象,“後果需要全行業來買單”。
産品缺乏不可替代的亮點
目前的電動平衡車,依然被認為是一種玩具。雖然電動平衡車企業有著改變出行方式的長遠目標,卻不得不面對國內市場還未被點燃的現實。
長期觀察國外動態的科技愛好者李俊表示,之所以看到2015年電動平衡車在歐美等地流行起來,與明星效應有很大關係。去年,賈斯汀比伯踩著平衡車拍了一段視頻,火遍了社交網路。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到有平衡車這樣一種産品,既可以當玩具,又可以當交通工具。“電動平衡車幾乎成了小孩子必須讓家長買的節日禮物”,李俊説。
與國外相比,各平衡車企業似乎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推廣。電視裏、網路上,公交地鐵中,電動平衡車的廣告還是很難見到,明星代言也是少之又少。除了推廣等外在因素,更重要的就是産品本身的問題。
在新浪科技和一些愛好者的交流中,最常見最為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電池突然起火、充電自燃等,導致了亞馬遜等國外電商下架平衡車,也在用戶心裏留下陰影。“一般而言,電池成本應該為總成本的三分之一,某些小廠商使用回收電池,一定會有安全風險”,劉超告訴新浪科技,“買平衡車還是要選擇大品牌”。
同時,一些人還對平衡車的續航能力提出質疑。市面上主流的電動平衡車産品的續航里程一般為20km左右,能夠滿足普遍的短距離出行需求。劉超卻認為,“其實不管續航有多遠,用戶總會覺得不夠,這種擔憂暫時還無解”。
歸根結底,電動平衡車還不是一個出行的必需品。“市場上可替代的産品太多,遠一點可以坐車,近一點有電動車,大家還沒有想到有這麼一種産品能夠讓短途出行更順利”,劉超説,“産品缺乏一個爆點,市場也缺乏一個爆發的契機”。
不爆發就逐漸沒落?
2015年,隨著小米九號平衡車等産品的發佈,平衡車開始被原來越多人關注。而小米給出的數據,2015年平衡車已經賣出了幾十萬台,2016年要賣200萬台。
其他廠商或許沒有小米過得這麼好,行業混亂、産品缺乏爆點,監管還未放開,擺在平衡車廠商前面的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甚至小米生態鏈企業Ninebot總裁王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希望平衡車被開開工路,這還是一個大玩具。
但是,玩具的定位註定只能滿足小眾的需求,無法真正走向大眾消費,也無法真正的改變生活。這與眾多的平衡車廠商“綠色出行”的願景不相符合。與此同時,整個平衡車行業還在內耗之中,大量山寨産品擠佔了本該由創新型企業享受的市場。目前來看,廠商們還沉浸在自己營造的美好之中,電動平衡車還缺乏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會不會像曾經的某些可穿戴産品一樣,還沒火起來,就開始走向沒落?
也許不用心急,市場才是檢驗産品的唯一標準。
(採訪對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