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中國科學院:為國家決策提供最靠譜的經濟預測

  • 發佈時間:2016-03-21 14:55:17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為國家決策提供最靠譜的經濟預測”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秉承智庫傳統服務國家建設

“為國家決策提供最靠譜的經濟預測”

陳錫康(左二)及“全國糧食産量預測”研究組部分成員。資料圖片

  在中國科學院眾多的研究機構中,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並不算大。然而,這個致力於服務國家高層決策的智庫身上,卻延續著幾代科學家“智力報國”的傳統,凝結著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心血。

  “改革開放之初,甚至更早,科學家們就在這裡為國家發展貢獻智慧、用科學預測輔助決策,實際上起到了智庫作用。可以説,預測中心並非智庫界的‘新生力量’,而是先行者。”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汪壽陽介紹。

  作為中國科學院寄予厚望的科學智庫,預測中心依託于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隊伍由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生院和中國科技大學從事經濟社會預測和分析研究的優勢力量構成。

  主張發展運籌學服務經濟的力學家錢學森;幾乎把生命最後20年獻給“優選法”“統籌法”推廣應用的數學家華羅庚……這些學者如星耀天穹,已成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全體成員的精神指南。

  承襲著前身單位“面向國際發展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精神傳統,從20世紀70年代起,預測中心老一輩成員便將科研與實踐緊密對接,開啟了全國糧食産量預測研究。30多年來,這項預測從未間斷,直接指導我國糧食生産儲備政策制定,並因其超高的精度、超前的時間、獨創的方法而享譽業界。

  今天,越來越多的“拳頭産品”自中心涌現——中國經濟預測報告、大宗商品需求與價格預測、外匯匯率預測等有口皆碑;每年向中央和政府決策部門報送預測報告等40余篇,備受關注與肯定;自主研創的理論、模型、方法應用於國內外,推動了預測科學整體發展……

  “要把傳統延續下去,發揚光大。”汪壽陽感慨,“要為國家決策提供最靠譜的經濟預測。”

  糧食預測:打響遠超國際水準的“漂亮仗”

  “2015年全國糧食産量預測,我們又打了個漂亮仗!”79歲的陳錫康仍活躍在第一線,談起糧食産量預測,便覺興奮。

  的確漂亮。2015年12月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公告,全年全國糧食産量為12428.7億斤,比2014年增加288.2億斤。這與當年4月28日預測中心課題組完成的預測報告十分相近——預計全年糧食增産,産量約12370億斤,比2014年增産228億斤左右。

  在此前的全國夏糧産量預測中,課題組的預測數據是約2787億斤,與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佈公告中的實際産量2821億斤相差無幾,預測誤差僅為-1.2%。課題組對黃淮海五省區、河南、山東等主産省區糧食産量預測的準確性也在不久後被事實驗證:誤差分別為-1.2%、-3.4%和-1.9%。

  一年如此尚屬不易,更不易的是,這已延續了35年。

  糧食預測是國家制定糧食收儲購銷計劃的關鍵環節。35年來,課題組每年均提前半年以上作出預測,預測年度糧食的豐、平、歉方向全部正確,平均誤差僅為1.9%。中央歷屆主要領導人先後60多次給予肯定,中央8個部門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為國家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對我們農業生産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工作指導和政策制定是很有益處的”。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荷蘭哥哈寧根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的學者也紛紛到府“取經”,尋求合作。在1999年第15屆國際運籌聯大會上,此項目獲得“國際運籌學進展獎”一等獎。

  “習近平總書記説,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堅決贊成。糧食的事,是天大的事。”陳錫康説著,記憶回到自己風華正茂的年代——

  1957年,大學畢業的陳錫康被招收進新組建的中科院力學所運籌學研究室。組建研究室的,是剛回國不久的力學所所長錢學森。

  “合理運輸、合理配棉、合理下料、梯級水庫的合理調度、産品品質控制……錢老主張:生産生活需要什麼,我們研究什麼。他非常反對數學脫離實際。”陳錫康説。

  70年代末,一項沉甸甸的任務落到了陳錫康肩上:國務院有關部門委託中科院對每年度的全國糧食産量進行預測,並提出了“提前期為半年、預測誤差在3%以下”的高要求。

  提前半年,意味著在糧食出苗期就對其産量作出判斷;而3%的誤差率看起來更是難以企及——直到今天,發達國家糧食産量預測平均誤差仍為5%~10%。

  然而,陳錫康沒多猶豫便接受了挑戰。

  “民以食為天”,他深深明白這句話對國人的意義。

  1959年至1961年中國糧食大歉收,饑荒嚴重。當時的陳錫康正下放四川勞動鍛鍊,鄉親們的話刺痛了他的心:“什麼時候吃上大米飯,就是共産主義了。”

  如果提前測算出糧食産量,幫助國家及早確定當年的糧食進出口方案,就能減少饑荒造成的悲劇,而國家也能選擇收購成本較低的出手時機。

  陳錫康算了筆賬:“以2002年美國1號硬紅冬麥為例,半年中每噸價格上漲69.2美元。而我們當年缺糧約3000萬噸。如果在4-5月份進口,比10月份後購買將節省人民幣171.6億元。”

  責任如山。陳錫康開始了艱難的實驗。一邊深入實踐——帶著僅有的兩位助手進田間、下地頭,跑遍鄉間為糧食把脈問診;一邊創新理論——在考察國際通行的氣象産量預測法和遙感技術預測法後,提出投入佔用産出技術,最終創建系統綜合因素預測法。

  “在我們的模型中,要綜合考慮政策因素、技術因素、經濟因素、氣象因素。”陳錫康説。

  因素越多,需要的數據和調研越多,實現難度也就越大。然而,為了國家的農業戰略與糧食安全,再不易,也要拿下。

  “陳老和他的團隊完全做到了。思路清晰、方法準確、調研紮實、分析深透,這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也是智庫研究必備的素質。”汪壽陽讚嘆。

  經濟預測:不能離開國家需求這個原點

  和陳錫康一樣,汪壽陽也對“創造方法、服務現實”有著熾烈追求。

  1996年,時任中科院管理、決策與資訊系統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汪壽陽結束了訪問學者工作,在中科院“百人計劃”資助下回國。隨後,仕途在他面前鋪開——受命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常務副主任。

  3年後,這個被很多人看好的正局級官員卻主動請辭,重回中科院做一名普通研究員。

  “我捨不得科學研究,那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創造。”汪壽陽説。

  很快,他便在金融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對策分析等領域成果纍纍。最具突破性的,是提出了一種“預測利器”——TEI@I方法。

  長期以來,經濟預測依靠非此即彼的單一手段,準確率難以保證。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提出了定性定量綜合整合的研究思路,人稱“綜合整合研討廳”,為科學預測打開了一扇門。但,如何結合,能否實現?尚無成熟方案。

  汪壽陽埋頭鑽研。2003年,TEI@I方法論宣告面世。有了工具,一系列經濟預測的國際難題迎刃而解。例如,石油價格預測成功率提高至95.83﹪。2008年上半年,某國際知名投資銀行預測石油價格在年底將達到200美元/桶。預測中心的觀點針鋒相對:油價將在年底回落到80美元/桶以下。當年年底,石油價格果然跌到了約37美元/桶。

  基於此方法論,科研團隊乘勝追擊,不斷得出新的方法與模型。

  提出計算中美貿易逆差的新計算方法,得出的逆差數額不到原來美方計算的一半。研究報告呈送中美兩國高層,在緩和兩國貿易衝突中發揮了直接作用。該方法被WTO向成員國推薦,産生了廣泛影響;

  開闢“水利投入佔用産出模型及其應用”研究方向,解決了計算水利投資凈效益、水利投資佔GDP最佳比重和工業及居民用水的影子價格等實際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創立測算建築節能標準的新方法,為建築節能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要打通創新鏈條,讓學術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汪壽陽説,“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離開國家需求這個原點。”

  鍛造人才:成為最具影響力的預測研究中心

  2006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作出決定:整合精銳力量,組建預測科學研究中心。

  “目的在於發揮已有的資源優勢,通過跨研究所、跨學科的交叉實現管理創新,打造預測科學領域有特色、有影響、有公信力的‘中國學派’。”路甬祥指出。

  當年2月16日,整合了全院預測分析七支“精銳部隊”的預測中心宣告成立。體制壁壘被打破,學科隔閡被消融,成員們優勢互補、彼此協同,向著“出成果”與“出人才”的雙重目標挺進。

  自2006年起,中心每年發佈中國經濟年度預測,精準度連年保持高水準,被稱為“最靠譜的經濟預測”。

  “我們研究一週內國際上6種主要貨幣的匯率預測精度、市場運動方向,預測相對誤差在1/1000以下,而國外在4/1000左右;我們預測的匯率運動方向準確性在76%左右,而國外為67%。”汪壽陽介紹。此外,在能源、環保、教育等領域,預測中心作出的預測都一一變為現實。

  中心還為相關國家部委研發預測預警系統。國家發改委的“中國宏觀經濟監測與預警分析支援系統”,商務部的“中國外貿運作監測系統”等十余個系統已投入應用,工作人員足不出戶便可遍覽風雲變幻,及時進行政策倣真演示。

  “成績屬於昨天。今後中心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才隊伍。人才要在使用中培養,在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中長見識、強本領。”預測中心研究員楊翠紅説。她自己就是典型例證——1999年,博士畢業後留校擔任陳錫康的助手,很快成為該領域專家。正是在她的努力下,全國糧食主産量預測中增加了“主産區産量預測”這一品牌,對政策的指導愈加細緻有效。

  博士生李仲飛畢業即被中山大學聘為特聘教授,今天已是成就卓著的長江學者;博士生張珣提出EMD模態分解合成方法,建立了原油價格形成機理新理論,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

  3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2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兩位“復旦管理學終身成就獎”得主,7位“復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得主,還有世界銀行顧問和亞洲開發銀行顧問,年輕的團隊已是“星光熠熠”。

  更多精彩,期待綻放。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預測研究中心和國際上最具影響的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心之一。”汪壽陽語氣堅定,“相信隨著中國‘智庫時代’的到來,我們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 張勝)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