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電子垃圾拆解之困:盈利靠補貼“衝量”難持續

  • 發佈時間:2015-03-20 09:3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歐陽凱  責任編輯:王磊

  “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這句話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出環保在2015年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

  今年兩會前夕,中國民主促進會提交了一份《關於推動並規範我國電子垃圾處理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針對當前的電子垃圾拆解亂象,其建議重點扶持大型專業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建設和技術改造。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電子垃圾拆解行業的毛利率不足10%,並且部分企業在貨源爭奪中採取惡性競爭的方法。

  生産者支付環境成本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秘書長唐愛軍對記者表示,“處理基金是迄今為止最行之有效、管理最為妥善的一項舉措。這項政策從設計到運營都是相對比較順暢的,在它的驅動下,對企業來講無疑是一個長期利好的機制。”

  所謂的處理基金政策,是指2011年起正式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其採用生産者延伸責任制,國家向生産企業徵收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費用,建立基金用於補貼正規的回收處理企業。

  其中,生産者延伸責任制是指生産者承擔的環境責任不僅在産品的生産過程中,還要延伸到整個産品的生命週期,特別是廢棄後的回收和處置責任。

  對此,格林美(002340,SZ)董事長許開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經濟運作中要轉換一種思路,生産成本不是説就只是製造成本,還必須支付環境治理成本,支付完這兩個成本之後,才能算利潤。這樣的企業才是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

  隨後,在2012年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基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了處理基金的徵收和補貼標準。其中,補貼標準是電視機85元/臺、電冰箱80元/臺、洗衣機35元/臺、房間空調器35元/臺、微型電腦85元/臺。

  唐愛軍表示,“以前的政策更多是對投資方給予補貼,現在則是補貼做實際業務的,完成廢棄電器電子産品的拆解同時,也要符合嚴格的環保審核。只有經過國家級、省級、市區級三級審核後才能拿到補貼。”這項政策還起到了抑制環保領域盲目投資和為了上項目而上項目的行為。

  據了解,截至2015年2月,我國已有106家企業進入了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幾乎覆蓋各個省和直轄市。根據財政部2014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支出預算表顯示,2013年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基金收入28.11億元,基金支出7.53億元,其中,直接補貼處理企業6.29億元。

  部分企業被指惡性競爭

  中國民主促進會的《提案》顯示,目前我國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行業還處於粗放型的狀態。截至2015年,獲得環保部門技術資質認證的企業已達106家,然而,因前期建設投入高、處理成本高,面對電子垃圾回收渠道和數量匱乏的困境,導致部分企業無法開工生産,處於虧損的尷尬境地。《提案》分析認為,這種現狀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電子垃圾回收欠缺制度設計、缺乏科學回收體系,導致灰色回收處理鏈興盛。

  另外,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13)》(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近年來處理企業數量的快速增加,促進了行業的穩步和均衡發展,同時電子拆解企業間貨源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去年行業裏就出現過一些企業為了爭搶貨源而提價,用惡性競價的方式取得貨源。”唐愛軍認為,對企業自身來講,盲目“衝量”不是一個良好的發展狀態。

  企業盲目“衝量”的根由無非在於大多數企業的固定資産投資已基本穩定,“企業可能就想通過‘衝量’把固定成本這塊減弱,而變動成本是跟量相關的,用量來抵消固定成本的支出”。

  在唐愛軍看來,“衝量”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企業更應該關注的是加強“內功”修煉,提高單臺處理設備的盈利能力,通過資源化或回收渠道,抓住那個更能發揮優勢的方法。“當然,回收渠道的惡性競價更需要的還是行業自律。”

  企業盈利主要靠補貼

  除了回收貨源的競爭,同質化是企業面臨的又一大難點。

  唐愛軍表示,目前企業在初級拆解的設備、技術、人員管理等方面已比較完善,但出現更多的一個問題是企業同質化趨勢非常明顯,主要盈利依靠的是處理基金的補貼。在市場化的前提下,這種情況會導致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不足,相應盈利能力、運營能力也會比較弱。

  許開華向記者透露,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行業平均毛利率不足10%。唐愛軍亦坦承基金補貼已成為企業的主要盈利點。“這個方面是未來企業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畢竟基金政策是這個時間段國家對這個行業的一個激勵和支援,今後還得要在市場環境下生存。”唐愛軍表示。

  此外,許開華認為,相關法律法規也有一定的滯後性,“十多年來,中國的電子廢棄物處於一個爆炸性增長的狀態。”在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聯合環境保護部等部門發佈的新版《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中,電子廢棄物由原來的“四機一腦”擴展到了熱水器、印表機、電話等14個品類。許開華認為,生産者責任制度的擴容是中國電子垃圾處理行業的又一大法制進步。

  然而,許開華同時表示,我們國家的燈管使用量非常巨大,但新版目錄中並不包含2014年發佈的徵求意見稿中列出的廢舊電池和廢舊熒光燈管。“燈管中含有大量的汞,對環境的污染是致命的。”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我國大中城市和城鎮每年廢舊燈管數據是熒光燈管7億支,節能燈管12億支,高壓鈉燈和金鹵燈1500萬支。像這類污染物應該迅速的納入到生産者付費延伸責任制中。”許開華表示。

  《《《

  人物專訪

  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行業平均毛利率為何不到10%

  一直以來,中國的電子垃圾拆解行業在公眾眼中一直還保留著“機械破碎、焚燒、分選”等作坊式、低端化生産的印象。

  實際上,近幾年國內已出現了數十家規模較大的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其中以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林美)(002340,SZ)、上海新金橋環保有限公司、天津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等為代表。這些企業的出現,讓大家看到,電子垃圾拆解業的革命——轉型升級,正在急進中。

  日前,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在他看來,電子垃圾拆解行業只有轉型升級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

  光做拆解毛利率太低

  繼2014年6月斥資逾3億元收購揚州寧達貴金屬有限公司60%的股權後,3月5日在格林美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股東們再次表決通過了收購凱力克49%股權、德威格林美49%股權、浙江德威65%股權的並購計劃,以及高達30億元的定增方案。

  同樣是在3月5日的股東大會上,許開華公開表示,格林美2015年的營收目標將是70億元,而格林美在今年2份公佈的2014年度業績快報中的總營收是39.08億元,同比增12.10%,那麼,2015年70億元的目標如能實現,增幅將高達80%,格林美設立這一目標的“底氣”何在?

  許開華解釋稱,“我們通過IPO以及兩次定增,已基本形成了100億元的産能規模,從今年開始就需要進行産能釋放,我們5個基地的電子廢棄物年處理能力達到了1000萬台以上,去年處理了680萬台,達産率在40%~45%左右,而今年預計在70%以上,明、後年基本就要達到90%~100%了。”

  他同時表示,今年募集的資金也沒有用來做項目投資”。

  同時,“光做拆解的話,毛利率是很低的,並且光做拆解的話,持續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乏力的。”許開華表示,這幾項並購都是在沿著産業鏈上下游做整合,“收購凱力克,實際上是一個電池材料産業鏈的建設,完全打通從廢電池到電池材料,是産業鏈完全聯通,大規模化的聯通”。

  許開華表示,“去年我們電池原料中的正極原料賣了9000噸左右,而今年我們在這個領域計劃銷量將會超過10000噸,這就是我們大規模的迴圈再造,不是小打小鬧;(根據全行業的採購數據)我們電池正極原料的市場份額起碼在20%以上,市場佔有率是第一的。”

  而收購浙江德威,實際上是幫助格林美打通鎢資源的回收,把鎢資源從廢棄物到鎢材料,然後再到硬質合金器件,許開華表示,“這是一個‘報廢物回收-材料再製備-器件再製備’的完整産業鏈”。

  以報廢汽車拆解業務為例,許開華表示,格林美將與日本的一家公司合作建一個汽車零部件的再造中心,“這是一個更高級別的迴圈再造,格林美始終把握從回收走到終端再造,這樣我們的産業鏈就可以延伸,市場份額更加穩定,盈利能力更加核心化。”

  貨源取決於回收半徑

  在延伸産業鏈之外,許開華認為,全行業都面臨轉型升級。“電子垃圾拆解行業平均毛利率不到10%,為什麼不到10%呢?因為整個行業的技術裝備水準不高,産業鏈比較短,深度迴圈不夠,導致附加值比較低。

  他同時表示,近幾年格林美主營業務毛利率一直都維持在20%以上,“即使在大宗商品大幅降價的情況下,我們也能夠維持高毛利,就是靠産業鏈的延伸、靠技術”。“轉型升級第一是需要技術,第二就是環境治理,通過技術來改造環境,需要規模化和園區化,我們需要學國外的産業園,需要引進資本,推動規模的進步來治理環境。”許開華表示。

  對於行業存在的回收渠道和貨源的困擾,許開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能否保證貨源的關鍵取決於回收半徑和區域設置是否合理,“如果格林美的5個處理工廠都處在一個區域,那肯定會面臨回收難題。”

  格林美的5個處理工廠均衡分佈在河南、江蘇、湖北等5個不同的區域,基本每個廠都是有300公里~500公里的覆蓋範圍。“在這個範圍內,你的競爭力、物流成本就非常合理,而中國電子廢棄物的總量是肯定沒有問題的。只要你在覆蓋範圍有競爭力、人群集中,那麼回收就沒問題。”許開華説。

  許開華表示,格林美擁有自己專門的回收團隊包括若干個回收公司和站點,“我們在回收網路和體系的建設達到了總投資的20%以上”。此外,除了自身的回收網路,格林美與傳統的供銷社系統、新型的“愛回收”網站均展開了合作,足以保證貨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