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科技 > 網際網路 > 移動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移動支付“掃碼”獨大?對壘大軍兵臨城下

  • 發佈時間:2015-12-07 07:49:17  來源:一財網  作者:夏心愉  責任編輯:湯婧

  創新引爆革命。在“支付”這件事情上,也許一個新玩意還沒來得及完全玩上手,我們就該準備迎接下一個新玩意了。

  兩三年前,當我們還只是拿著支付寶給淘寶購物買買單、打開微信還只是為了聊聊天,當我們還沒有用手機軟體打過車或發過紅包,還沒有在商家收銀臺前掏出手機“滴滴”一聲掃碼就付了錢,我們或許沒料到,只需要兩年的時間,移動網際網路支付會如此席捲而來,以至於有標題黨已經喊出了“銀行卡淪為廢品”的大標語。

  我們“沒料到”的也許還有一樣:當我們以為移動支付就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是掃掃二維碼的時候,另一大“派別”NFC(近場通信)大軍已經悄然集合,憋好了大招。

  對顧客而言,在收銀臺前如果不掏出銀行卡而掏出手機,可以選擇的支付方式有兩樣:掃二維碼或是把手機靠近刷卡機,你的選擇決定了誰賺走了這筆支付的交易費用和賬戶數據;對行業而言,移動近場支付的“蛋糕”即將被大塊切分。

  這塊“蛋糕”有多大?根據易觀智庫的調研,2015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分別為2.8萬億元、3.5萬億元、4.4萬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數據,2015年上半年,手機支付、手機網購、手機旅行預訂用戶規模分別達到2.76億、2.70億和1.68億,半年度增長率分別為26.9%、14.5%和25.0%。

  在業內,兩大“派別”之爭也被説成“機槍之爭”。亦即,刷卡“機”和掃碼“槍”就要開戰了。《第一財經日報》獨家視點來預覽這場爭奪戰。

  “機槍”之爭

  兵臨城下。

  有一些新聞、一些傳聞,我們可能零散聽説了,但卻沒反應過來,這是各方力量正在往一個地方匯聚。

  比如,如果我們訂閱了建行、招行、平安、中信、浦發等銀行的信用卡部門或一些分行的微信公眾號,就已經收到過各行“雲閃付”的內容推送。以平安信用卡公眾號近期一則《無需有卡!手機變身錢包啦》內容為例,其中已經流露出火藥味:“不用再苦苦找網路、找WiFi刷某寶某信的二維碼!不用在各種APP裏背卡號、輸驗證碼!至IN、安全、秒速的平安雲閃付就將來到你身邊。”無獨有偶,浦發信用卡中心的公眾號內容用語也是“當你打開手機準備聯網刷下某信某寶的二維碼,網路卻斷了的時候,我將手機輕輕地靠近旁邊的POS機,一秒完成支付,瀟灑離去”。

  對壘之勢溢於言表。本報記者獨家從業內各方獲悉,國內多家主流銀行,已經利用HCE(主機卡模擬)技術推出標準統一的NFC近場支付産品,即將大規模發佈。預計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一眾銀行就會聯手用各種刷卡金、打折券、優惠支付等地推攻勢來獲客,搶佔市場。簡單地説,這種支付手段需要持卡人將銀行卡綁定對應銀行的APP,然後打開手機上的NFC功能,手機就變成了信用卡,不用掃碼“槍”而是手機靠近刷卡“機”就能完成支付。

  初期,有安卓系統4.4版本以上的手機用戶,都將成為銀行們這一近場支付圈地的目標。據諮詢公司ABI的數據,預計2017年,NFC手機設備總數量將達19.5億台。

  不得不承認,在上一段網際網路金融賽程中,“老土”的商業銀行反應遲鈍。倘若有人因此預判銀行們即便集合起來搶“蛋糕”,其勢頭也不足為懼的話,還有一股NFC的力量也在暗中涌入。

  蘋果公司、三星公司將和中國銀聯合作的傳聞已經發酵,本報記者也從業內多方聽聞,相關談判在推進中,所涉各方在公開接受採訪時也只表示對合作事宜“不予置評”,並未否認。所謂“空穴來風”,要“來風”總得先有個“空穴”,如果足夠敏感就會發現,同樣隸屬於NFC陣營的SamsungPay今年8月已在南韓成功上線,這之後,三星豈會放棄最火熱的中國市場?而蘋果那頭,即便過去並沒那麼認同NFC模式,為了對壘安卓,現在最新的蘋果6S已經搭載了NFC功能。

  除了手機能“變”信用卡,智慧手環、傳統手錶也要“變”。已經有銀行和銀聯合作發佈可穿戴手環,SWATCH也推出非接觸式支付腕錶,其選擇的也是NFC模式。

  “博弈”之局

  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移動支付領域充滿著“競合關係”。

  掃了二維碼就不會用NFC模式,於是大類裏有了“機槍之爭”。但大類裏還有小類。在掃碼時,打開了支付寶就不用打開微信支付了,如同未來如果選擇了手機默認綁定A銀行的卡片,就沒了B銀行的生意;萬一安卓的支付方便更有黏性,用IOS的蘋果手機吸引力就會打折。但是即便如此,在培養用戶習慣、布放機具等方面,相同的陣營又能共用更多相同的利益。

  NFC之所以發展得磨磨蹭蹭,一來和曾經摸索過的模式産業鏈都較長,製造商、運營商全在裏面張口要“羹”有關。趁著你們在那兒角力,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有自己的閉環,三下五除二就培養了超過1億的活躍用戶,兩者合計拿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九成。二來,也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需要時間,以及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支付平臺有關。

  銀行和銀行之間,也是這麼一回事。初期誰不想打造自己的一套HCE近場支付品牌和功能?於是各家各走各道、産品各叫各名,即便是標準一致基於HCE的近場支付,各個銀行也試圖打造出各自的品牌。但今天,它們已一起生了一個娃:“雲閃付”。

  有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提供了這樣一個視角:NFC陣營內部的一些“妥協”,和掃碼支付迅猛發展包抄掉了他們的利益有關。支付寶、微信從線上反撲線下,拿走的不僅僅是銀聯,是清算、銀行或其他第三方支付的收單,還有銀行們看重的交易資訊,即“數據”。

  如果我們拿出信用卡帳單,除個別叫板能力特別強的銀行外,絕大多數銀行的帳單上,用支付寶完成的交易,帳單都只記錄到支付寶,而沒有最後去向的商戶名。不只是帳單上沒有,事實上銀行們也兩眼一抹黑。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玩的是在自己賬戶體系內的“轉存”,因此只有它們看得見具體交易資訊,知道誰愛在哪買東西、消費能力有多大、有什麼偏好,也就有了“肖像”功能。

  往深裏説,如果一個持卡人持有三張卡並全部綁在了同一個支付寶或微信賬戶上,它們就具有了“賬戶功能”,知道這三張卡同屬一個人,可以依據三張卡上的交易判斷這個人的現金流、消費習慣、信用程度等。但是,這三張背後的ABC銀行,互相之間是“隔絕”的,看不到彼此的具體資訊。賬戶資訊向來都是銀行的核心資産,沒人願意在這事上當雷鋒。即便是清算了所有卡片的銀聯,事實上也只是個通道,並不知曉ABC卡屬於同一人。

  説到這裡,你或許能理解,當阿裏和騰訊都有了各自主導的民營銀行、開始發力各自的徵信、手握各方眼饞的數據、推出各自相當於消費信貸的産品,對於銀行來説的“刺激”了吧。也正是因此,NFC模式裏,不管是安卓還是IOS,走銀聯還是未來走VISA或萬事達(EMV標準信用卡底層技術標準相容),都沒跳出有卡組織的四方模式,即其中沒有交易資訊盲點。

  而在VISA和萬事達入局人民幣清算尚待時日之際,NFC各派發力的背後,還藏著一個憋足了勁的中國銀聯。在移動支付端一直挨罵“落後一步”的銀聯,一直不動聲色謀一盤大棋。只是,受理環境改善需要時間,聚集各方需要時機,而和ApplePay等巨頭談判需要擺平利潤分配。

  至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些年來,它們勇敢的創新已經且還將帶領它們走得更遠。對強者而言,競爭從不是壞事,只會讓市場進步得更快,讓參與方都能從對手身上取長補短——如果傳統金融機構能從網際網路金融機構那裏學會真正尊重用戶體驗,如果網際網路金融機構能從傳統金融機構那裏學會真正敬畏規則和風險。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