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雙11”被誤解或過分誇大的三個假議題

  • 發佈時間:2015-12-07 07:21: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幾年前,一個叫做“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活躍于豆瓣,小組裏激辯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傷害。上週末,一場由中國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等四部門聯合舉辦的一場“雙11”現象學術激辯,其觀點思辨碰撞,似乎與幾年前的這個話題有很多相似之處。其實,無論是叛逆少年眼中的古板父母,還是成年人眼中的“熊孩子”,只是出生年代、成長環境、思維模式不盡相同,一言以蔽之:“代溝”而已。

  這樣的代溝也存在於電商與傳統商業之間。今年“雙11”後,社會上不時有對電商質疑、唱衰的論調,聲音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雙11透支消費,二是電商導致假貨氾濫,三是電商衝擊實體經濟。如此一看,似乎“電商皆禍害”,但事實果真如此麼?

  消費透支?偽命題

  對於“電商造節”和“雙11”而言,透支消費的質疑年年都有。在這背後,是消費計劃性——或者説理性與衝動性——或者説感性的博弈。事實上,“造節”説古已有之,為了讓女子走出閨閣,我們有了“乞巧節”;為了促進消費,我們有了“黃金周”。而雙十一或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市場經濟推動的節日。如果説“雙11”透支了消費,那麼在“雙11”誕生之前,五一勞動節和十一國慶節的七天長假是否更有透支隱患呢?

  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趙萍從四個層面駁斥了“消費透支論”:

  一是長期看來,消費者一生的消費是由絕對收入總量決定的,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透支;

  二是短期看來,消費者在安排短期消費的時候,會實現“跨期動態平衡”,即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消費提前。但這是從靜態的角度去看的,如果動態地去看,消費者未來的收入在增長,因此不必擔心今天花了錢未來就不會花。就事實來看,七年“雙11”以來,後“雙11”的消費不僅沒有垮下去,反而在逐年在增長,何來透支一説;

  三是從購買力角度講,促銷通過價格的降低,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水準,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四是促銷活動本身是一個市場化的行為,在沒有電子商務、沒有“雙11”時,實體店也有很多促銷,而電商企業在此過程中,會不斷優化促銷形式,從而形成資源配置、行業結構優化的良性迴圈。

  電商導致假貨氾濫?邏輯反了

  對於“電商導致假貨氾濫”這一觀點,有專家直言這一邏輯“反了”:假貨問題是社會問題,電商平臺未來應該配合政府與全社會一起解決。而作為平臺的電商有沒有意願去治理假貨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動力十足。

  有數據顯示,當一個人在平臺上買到假貨後,會導致5個人離開這一平臺,平臺上的優質商家也會跟著走,從而形成惡性迴圈,因此作為平臺方,治理假貨的意願其實最為強烈。

  中國消費者報副總編張建認為,假貨問題線上下和線上都存在,但在電商環境下,買賣雙方的行為都會被記錄,所形成的信用約束力不可小覷。數據的産生、保存和未來的利用增加了售假的機會成本,與線下售假相比,線上售假的可追蹤度更高。“大數據打假”或許將在未來成為一種常態。

  貝恩諮詢全球合夥人康雁則認為,電商甚至可以成為消滅假貨的主要平臺。在他看來,現在三四五線城市假貨氾濫的主要原因,是品牌多級分銷導致渠道成本高企,三四五線城市的品牌消費沒有辦法被滿足,也找不到優質的平價品牌作為替代,因此催生了山寨品牌、假大牌。但電商的出現,不僅可以讓低線城市消費者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買到品牌商品,也給了中小、長尾品牌一個更公平和市場化的發展環境,去觸達更多目標消費人群,讓低線城市消費者買到平價品牌商品,從而替代山寨品牌和假貨。而這一效應,更是釋放了低線城市的品牌消費力,直接實現了拉動內需、提振經濟的效果。

  電商衝擊實體經濟?電商就是實體經濟

  除了透支消費和假貨兩個較有針對性的問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電商的出現擠佔了實體經濟的利潤、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電商真的衝擊實體經濟嗎?其實,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將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對立起來,是完全錯誤的概念。

  當然,電商的發展對實體店的衝擊不言而喻,但究其原因,實體店無法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或許才是主因。一個具體的例子,走進一家百貨商場,困擾消費許久的問題——千店一面缺乏差異化、導購服務毫無特色、價格虛高……至今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從消費環境層面説,找不到停車位、沒有哺乳室,甚至四處充斥著拉客現象。

  而英國實體店之所以備受青睞,或許是實體店的招商、運營和服務都被消費者認可。而實體店的繁榮也並未阻攔電商發展步伐,像ASOS線上上發展多年,至今年增速還能保持26.6%的高位——而英國年GDP增速僅為2.8%。

  之所以有人講電商與實體經濟對立,或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流通業發展太快,製造業卻暫時沒有跟上腳步。但我們很欣喜地發現,在製造業轉型的過程中,電商承擔了定向需求生産者的角色。從長期來看,電子商務也讓實體經濟得到了升級振興的機會。

  一個50人的羊毛衫工廠,從原來給品牌做傳統加工,轉型成為“淘工廠”,為淘品牌和天貓原創品牌服務;從原來接100-200件低利潤的單子,到打造柔性供應鏈,可以實現生産5件、10件的小批量生産;從原來每年年底都擔心廠家跑路拿不到貨款,到現在交易安全利潤穩定。在這樣的案例背後,是網際網路給製造業帶來的可喜變化。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説,“電商透支消費、電商導致假貨氾濫、電商衝擊實體經濟”等話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誤解或過度誇大了的“假議題”。

  面向未來,雙11給全社會帶來的“真議題”,應該是引發全社會對新商業基礎設施的關注。這一正在高速發育中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商業基礎設施,在底層是“雲(雲計算)網(寬頻和無線網際網路)端(智慧終端)”,其上則是線上零售平臺、線上支付、智慧物流等服務體系。

  在很大程度上,雙11作為一次未來商業的預演,實際上也是新商業基礎設施“安裝”到社會經濟運作過程之中的一次集中體現。這一新商業基礎設施,在支援和孵化創新、創造就業、拉動消費、帶動傳統産業升級等多個領域,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價值與潛力,並成為了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