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科技 > 網際網路 > 聚焦電商 > 正文

字號:  

三農“觸網” 遇上哪些“溝溝坎坎”?

  • 發佈時間:2014-12-16 08:51: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 網際網路改造三農具有天然優勢,然而三農問題並非“觸網就靈”。記者在山東、安徽、湖南、廣東等地採訪了解到,目前存在一些“溝溝坎坎”,制約了電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保鮮難、物流弱 生鮮農産品銷售遇瓶頸

  “生鮮農産品物流發展不足,如保鮮技術、儲存能力、配送力量等存在差距,成為三農‘觸網’過程中的突出難題。”浙江儂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章新光告訴記者,一些生鮮農産品從田間採摘到打包、物流配送至消費者手中,早已過了保鮮時限,部分“農民網商”難把優質産品送到客戶手中。

  農業部市場司資訊化推進處處長楊娜説,一些農村地處偏遠,電商拿到訂單,備齊了土特産品,當地卻找不到物流公司。只得組織車輛運到鄉鎮或縣城所在地,導致三農電商成本增加,既不利於電商企業發展,也不利於偏遠地區的土特産品與市場對接。

  阿裏研究中心《農産品電子商務白皮書(2012)》顯示,寧夏、雲南、湖南、新疆、安徽、山西、甘肅、貴州、黑龍江、青海等省份是物流問題反映較多的地區。

  人才少、技術缺 農民網商存“內憂”

  記者採訪發現,“觸網”農民多是“自學成才”,少有“科班出身”,缺乏專業電子商務知識和經營管理技能已經成為制約“觸網”農民發展的“內憂”之一。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郭村鎮菜農謝光華,高中畢業在家種地,光靠在網上賣蘆筍,一年就掙100多萬元。白天操持地裏蘆筍,晚上在“淘寶大學”學習,加上打理網店、培訓店員,這讓他有些忙不過來。“現在最缺的就是懂網路、會技術的人才,我開3000元/月工資招人,想來的不會,會的不願來。”謝光華説。

  湖南中農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沙告訴記者,發展電商農業,需要既精通電子商務技術,又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識,了解農産品特點和市場行情,並能在網購客服中及時解答客戶問題,大多數企業往往顧此失彼,自發嘗試電子商務均以失敗告終。

  安徽省績溪縣農委主任周道清説,目前績溪縣有電商農企40多家,電商人才的匱乏,制約了電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風險大、追溯難 “誠信門檻”待跨越

  多名受訪者告訴記者,目前農産品品質可追溯體系尚未健全,風險容易放大,“一粒老鼠屎”更易壞了“一鍋粥”。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延源長壽食品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劍輝告訴記者,目前電子商務渠道銷售的農産品佔到公司業務量的40%,但由於大部分農産品依賴“公司+農戶”模式,通過訂單向農戶購買,一旦一個農戶的産品出了問題,整個公司都有可能賠進去。

  記者採訪了解到,與傳統銷售方式相比,網上銷售農産品一旦出現品質安全問題更容易被放大。“惡名”通過網際網路瞬間傳遍全國。

  安徽省農委副巡視員胡桂芳認為,目前農産品生産的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低,交易規則、安全追溯、索賠機制、糾紛解決與仲裁等秩序與管理建設不足,難以確保網銷農産品品質安全和消費者利益。

  此外,部分“觸網”農民不同程度地存在誠信問題。有些農産品標注“有機”,實際沒做到;有些所謂的“土雞蛋”,其實並不“土”。還有生鮮産品重量“縮水”,糧食交易品種摻假等等,這些“誠信門檻”都有待跨越。(記者潘林青、葉婧、于文靜、姜剛、吳濤、周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