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探營中國版WeWork 瓶頸下的擴張

  • 發佈時間:2016-07-01 07:30:51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錢童心

  [據優伴網的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全中國的共用辦公空間約2300家,但其中規模在150個工位以下以及100到300個工位之間的比例加起來差不多佔到80%,也就是説300個工位以上的共用空間僅佔20%,因此共用辦公還沒有達到規模效應,這也意味著以社交網路平臺優勢在全球崛起的WeWork要在中國建立社區有一定難度。]

  [WeWork是目前繼波士頓地産(BostonProperties)後全球第二大辦公室租賃業務服務公司,市值已經高達160億美元。]

  全球最大的共用辦公空間之一的初創公司WeWork首個位於亞洲的共用空間7月將在上海開幕。首個WeWork空間坐落在靜安區外國人聚居的延平路上。小小的馬路兩邊是高大的梧桐樹,這樣的地段非常適合WeWork的定位——與眾不同而又富有創意。

  WeWork在上海的另外兩處辦公空間也即將面世,公司還計劃很快在南韓、中國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開設辦公室。這是WeWork在全球發展進入瓶頸期後,希望通過擴張亞洲市場來尋求業務突破的最新舉措。

  與中國夥伴合作

  延平路的WeWork辦公室一共有兩層,全新裝修的大樓整潔乾淨。在二樓的辦公空間,記者看到有500個整齊的工位,據介紹這些工位的面積大小不等,可以供不同需求的租戶選擇。電梯右手邊的則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設有一個吧臺和休息區,可以供人們聊天或者洽談業務。一面墻上還嵌著一個碩大的金魚缸,上百條熱帶魚怡然自得地游來游去。

  WeWork所在的這幢6層辦公樓屬於德必創意園的物業,之前是國泰君安營業部。據德必的工作人員介紹,德必剛剛拿下這棟物業不久,現在二層和三層租給了WeWork,其他幾層也都有不同的公司進駐。在德必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還參觀了頂層的一個露臺。未來,這個露臺將被打造成一個專門為藝術展出和活動服務的空間。

  WeWork是目前繼波士頓地産(BostonProperties)後全球第二大辦公室租賃業務服務公司,市值已經高達160億美元。四個月前,公司又獲得了來自聯想控股和弘毅資本等中國投資者4.3億美元的融資。WeWork的商業模式是讓會員租用其開放空間的工位,租賃週期以一週為單位。這樣的模式在開放多元的美國文化中備受追捧。

  在美國,WeWork每個月一個工位的租金起價是325美元。據WeWork透露,上海的月租金大約在兩三千元人民幣,幾乎和美國的租金相當。目前在上海,普通的共用辦公空間一個工位的市場價格大約是1000元人民幣,但是如SOHO3Q的租金就比較貴。一位從事IP智慧財産權維護技術的創業者Dean對記者表示:“SOHO3Q的工位是每週700元人民幣。雖然有點貴,但是感覺還是不錯的。”

  雖然WeWork在中國的價格並不便宜,但是公司表示,所有的工位都已經租售完畢,租客包括媒體、會務、仲介、O2O網際網路公司和技術型公司。來自南韓的一家風投的負責人看了WeWork延平路的辦公室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正在考慮要不要租到這裡來,氛圍確實不錯。”不過,同樣參觀過辦公室的另一位來自以色列的風投創始人對記者表示:“這樣的租金價格,我覺得他們有些地方應該做得更好。”然而這位投資人沒有具體説明哪些地方不足。

  WeWork表示,吸引租客的主要原因是WeWork的國際化元素。WeWork亞洲總監OleRuch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在10個國家的29個城市有不同的90多座樓。租客只要在某一個地方入駐,就能享受到我們全球的網路資源。”所謂的“全球網路資源”是指如果用WeWork提供的手機App,在上海的租客也能夠預訂到紐約的會議室等等。

  WeWork的全球化戰略一年前才開始。公司希望通過在全球多個地方設立辦公室來促進整個全球勞動力的轉移,亞洲是他們重點關注的第一步。“我們覺得上海、香港、首爾等這些地方都是最具有亞洲代表性的,或者説是最具有高智力資本、高智力人力資源的地方,在經濟上也具有風向標的意義。我們現在越來越有創新、創業的氛圍,大家都從自己的小辦公室作為創業的開始。”Ruch説。

  然而在中國,WeWork來得不算早,很多中國公司已經開始掘金共用辦公。

  在剛剛結束的TechCrunch峰會上,WeWork和它在中國主要的競爭對手SOHO3Q擦肩而過。主辦方安排SOHO中國總裁閻岩做了主題演講,而WeOleRuch被安排與記者對話。

  閻岩表示:“幾年前剛剛在美國做WeWork的時候,他們的客戶主要是以個人的客戶為主。SOHO3Q成立一年多來,一萬多個客戶裏面真正個人客戶人數是零,全部都是企業,其中不乏大規模的企業,這些改變其實就體現了我們的中國特色。”

  SOHO3Q和WeWork的另一個區別就是SOHO擁有自己的土地,而WeWork是通過和第三方物業簽訂長期租賃合同,經過精心裝修後再分租給其他租客。那麼在房地産市場供過於求的背景下,SOHO未來也有與WeWork合作的可能性。

  “如果把共用辦公空間比喻成人的話,它可能只是一個剛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閻岩表示,“光華路上的SOHO3Q空間原本是一個大型的商場,現在它已經被重新設計為一個3300個工位的大型共用辦公空間。直到今天大家依然可以看到這個商場原來的玻璃屋頂,未來越來越多的空間可以變成辦公空間。”

  針對記者關於“如何看待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者”的問題,Ruch表示:“WeWork在共用空間這方面還是佔有領先地位,但是你可以發現這個共用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大潮和大勢所趨,很多公司意識到共用經濟的重要性,我們在本地化找到合作夥伴這方面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資源,我們很願意在中國紮根和立足。”

  瓶頸下的擴張

  打造“互聯共通”的企業社區是WeWork的另一大特點。Ruch表示:“我們希望有一種合作的氛圍,合作的空間。比如你是想來找一個會計師或者律師的話,可以到我們的共用空間中找到,我們發現很多會員企業都在共用空間中找到了其他的商業合作夥伴。又比如一個上海的公司,想去紐約開業,就可以在共用空間裏找到當地的合作夥伴。”

  據優伴網的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全中國的共用辦公空間約2300家,但其中規模在150個工位以下以及100到300個工位之間的比例加起來差不多佔到80%,也就是説300個工位以上的共用空間僅佔20%,因此共用辦公還沒有達到規模效應,這也意味著以社交網路平臺優勢在全球崛起的WeWork要在中國建立社區有一定難度。

  在美國WeWork的平臺有超過3萬名會員,除了在WeWork工作的創業者和企業外,還有很多關心創業的人士,包括投資者、政府機構官員、跨國公司負責人也會在這個平臺上自由交流靈感,尋找潛在的服務對象。

  深圳開放創新實驗室聯合創始人李大維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WeWork能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是因為當地市場的背景和條件為其發展滋生了條件,但是中國的情況很不一樣,對於實體共用空間的需求因為微信微網志這些虛擬平臺而大大削減,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像WeWork這類國外公司在中國的發展。”不過他同時指出,WeWork來中國面對的目標是開發商,而不是個人用戶。“現在每個園區都想做共同辦公空間,這與國內房地産過剩有關。”

  上個月,WeWork突然宣佈裁員7%,並且暫停雇傭。根據研究機構Mattermark的數據,去年WeWork員工還僅有230人,今年就激增到超過1000人。今年5月公司還雇用了175人,並且計劃到今年年底再增加500人。這讓人産生了疑惑:WeWork的擴張之路還能走多遠?

  WeWork一位發言人在回復記者提問郵件時寫道:“WeWork的增長和擴張趨勢不會改變,我們計劃到今年年底再增加幾百人,目前的裁員舉措是公司人力資源評估的一部分,以確保我們雇用的員工符合公司利益。”

  儘管如此,WeWork的裁員還是反映了美國資本對初創公司的投資放緩給這些企業帶來的財務壓力。今年3月WeWork開啟了新一輪融資,目的就是為了填補亞洲市場不斷增加的財務支出。

  也許是WeWork也意識到了多年來發展起來的共用空間業務遇到了瓶頸,今年初,WeWork又在美國紐約等地悄然啟動了一項新項目——WeLive,將辦公室租賃業務延伸到房屋租賃。租客可以通過WeLive平臺租房間,起價為每月1200美元至1700美元不等。不過和所有的新興業務剛開始面臨的窘境一樣,這部分業務還沒有建立起大規模用戶基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