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微軟收購LinkedIn分析師的擔心和疑問都在這裡了

  • 發佈時間:2016-06-14 11:25:40  來源:東方網  作者:木語  責任編輯:張潔欣

  科技巨頭微軟宣佈將以2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25億元)收購全球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微軟和LinkedIn已經就此交易達成了最終協議,每股收購價達196美元,全部以現金支付。

  收購交易宣佈後,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CFO艾米·胡德(Amy Hood),LinkedIn CEO傑夫·韋納(Jeff Weiner)等雙方高管聯合召開了分析師電話會議,解讀雙方達成該交易背後的考慮並回答華爾街分析師的提問。

  以下為分析師問答環節主要內容:

  瑞銀分析師:薩提亞,你之前在較大規模的並購方面的表現相對不是非常好,那麼為什麼決定收購LinkedIn?傑夫,現在市場上對LinkedIn最大的擔憂之一就是公司增長的放緩,我想知道你為何有信心公司將恢復加速增長?

  納德拉:我在考慮並購交易的時候主要會看三個方面:第一是交易目標能為我們帶來的市場規模有多大,是可以幫助我們進入新的市場,還是能幫助我們在已有的市場中擴大份額?第二,這項收購是否可以帶來除了技術和使用率提升之外的其他長期利好因素?第三,這項收購是否與微軟的核心業務和價值契合,是不是能加強微軟的市場定位,是不是屬於微軟執行力最強的領域等。

  而LinkedIn在這三個方面都是符合的,如果你看Office 365, LinkedIn和Dynamics三者結合後的業務前景,正符合微軟的核心價值定位,雲計算業務是我們勢頭最強勁的領域,如果再加上收購LinkedIn帶來的雲計算方面的資産,帶來的不只是服務的增加,還有一個強大的服務網路,這將給我們帶來最好的長期變現機會,比如你看現在的CRM(客戶管理系統)市場,它已經不僅僅是提供CRM服務了,還有承擔社交性電子商務的功能,這些行業趨勢性的變化現在我們有了LinkedIn之後都是可以去做的,這也是我保持樂觀的原因。

  另外有一點我也在和傑夫交流,那就是交易後的公司結構,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我當然希望LinkedIn在被收購之後仍然可以保持其文化、品牌、網路等,而在保持這些獨立性的同時,我們也要實現在客戶方面的整合,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如果你看我和傑夫構想出來的所有場景,收購整合的原則,不是改變LinkedIn的本質,而是激發出微軟和LinkedIn各自最好的一面,而在執行方面,實際上這項收購面臨的障礙比我們以往的大型並購項目都要低。

  韋納:增長方面,我是從兩個方面思考的,首先是整體的用戶網路和經驗方面,其次是關於客戶經驗和業務機會。關於第一點,兩家公司的結盟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的機會,我們的網路具有4.33億總用戶和超過一億的月活躍用戶,我們可以把這些用戶與微軟在全球範圍內超過10億的用戶無縫整合起來,並且可以把我們用戶的社交元素,比如其職業身份與微軟的具體的産品相結合,比如Outlook和Calendar、Office 、Windows、Skype、Dynamics等。

  對於這方面的業務的發展機會我們非常興奮,從某種程度來説,這其實是這項交易最基本的層面,因為每次我們將兩家公司的用戶對接,都會對這個用戶的屬性了解更多,能有更強的關係連接和更活躍的用戶資訊流,對於付費用戶也能增加更多的功能,同時增加更多的企業行銷解決方案和更多的廣告庫存,能為需要數據的客戶增加更多的精準數據。

  我對公司增長恢復加速的信心來源的第二點來自客戶方面,納德拉也提到過,得益於微軟在現有市場的根深蒂固的地位,兩家公司的合併能擴大公司現有的業務和市場,能夠帶來更多的價值並且有機會減少客戶的流失率。

  分析師:我的第一問題是關於微軟的商業雲業務的業績指引的,你們之前預計商業雲服務收入到2018財年能夠達到200億美元的年化收入,那麼對LinkedIn的收購將如何影響你們的預測?

  第二,LinkedIn的機器學習和預測分析技術,對於微軟的Office的價值定位、Office以及LinkedIn用戶的付費意願有何幫助?

  納德拉: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機器學習和分析方面的機會非常大,Office 365里面的各種分析功能正是Office 365差異化優勢之一,兩家公司在這方面的整合就是在微軟現有的Graph基礎之上增加更多的深入洞悉能力,現在有了LinkedIn的數據庫,這兩方面的結合是我們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優勢。

  我比較期待的第二個方面是LinkedIn的資訊流功能的發展,我自己每天都會上LinkedIn瀏覽這些資訊,我的資訊流根據我的主頁上的各種資訊推送的都是個性化的精準內容,想像一下,如果再添加我正在做的項目資訊,我的日曆和工作日程資訊,我下個月要見的人和公司的資訊,可以將資訊流的相關性和廣告的精準性進一步提升。

  胡德:對於2018財年商業雲業務的200億美元的目標,我們在制定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像這次這樣的大型的收購的影響,截至今年4月份,我們仍然在實現這個目標的軌跡上按計劃發展,實際上,今天有了LinkedIn,對於實現這個目標我的信心比以前更大,它能夠加速我們對這一目標的實現。

  高盛分析師:我想知道在此次並購之前,LinkedIn在企業客戶銷售方面的戰略是什麼?你們將如何利用微軟的企業銷售團隊來實現收入的最大化?

  韋納:我們主要有兩大銷售渠道,一是LinkedIn自己的團隊去實地銷售,而是一個針對客戶的線上自助服務系統,我們的服務中有一些確實需要銷售團隊去與客戶溝通互動,比如我們的企業招聘服務産品,我們擁有超過4萬企業客戶。

  我們有一個廣告銷售團隊,向客戶推銷我們的企業行銷解決方案,現在我們可以從微軟的生態系統中開發出更多的廣告庫存,這是另外一項機會。LinkedIn還有Sales Navigator, 微軟有Dynamics,我們覺得這裡的機會也很大。

  分析師:這項交易在業績數據方面對LinkedIn有要求嗎,比如用戶數目和活躍度、使用率的增長率?

  納德拉:我們在追蹤和衡量交易進展和整合方面會有一些KPI設定,等到交易完成的時候我們會分享更多,我覺得不管是Office 365、Dynamics還是LinkedIn,最重要的是用戶使用率和滿意度,因為變現能力這些本身就是嵌入在用戶使用率之中的。

  胡德:至於你問的在這項交易之前我們有沒有制定KPI要求,沒有。

  里昂證券分析師:我想知道在分析功能方面,LinkedIn和微軟有何不同?你們在整合這方面的不同産品和服務方面的時間表是怎樣的?在變現方面,你們覺得兩家公司的結合可以提升追加銷售的機會、提升産品和服務的價格,還是只是會對現有客戶的服務品質有所加強?

  納德拉:我們的Graph的核心價值是可以規模化發展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這也是下一波科技發展的核心所在,但是,要實現這一點,我們需要數據,LinkedIn作為全球領先的職業社交網路,擁有大量的數據,微軟Graph現有的數據來自Office 365和Dynamics,與LinkedIn的數據是互補的。

  胡德:收購LinkedIn的經濟價值方面,我覺得有兩個基本層面,一是很多LinkedIn的分析功能場景對於微軟來説是凈增加的,這並不能算是追加銷售機會,主要是增加新的收入和客戶訂閱服務的價值。第二點是,現在分析功能裏面ARPU(平均每用戶貢獻收入)最高的是Office 365,有了LinkedIn則可以對ARPU帶來進一步的提升。

  美國銀行分析師:你們覺得LinkedIn和産品中微軟能夠獲得最大協同效應的是哪個?第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你們整合後的安全問題,因為LinkedIn上的資訊基本都是公開的,而Office 365則是比較私密的資訊,如果兩者整合,哪些資訊你們將允許公眾查看,哪些不會?這種決定如何影響你們對其協同效應的長期看法?

  納德拉: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LinkedIn的資訊大部分是公開資訊,而Office 365則是用戶自己的資訊,我們不會在未獲得用戶許可和IT行業原則支援的情況下將任何數據連接,這是用戶的資訊,也就是説,我們合併後打通什麼資訊由用戶決定,我們覺得用戶會選擇打通,因為這將為他們帶來很多好處。在資訊安全方面,我們非常謹慎。

  協同效應方面,拿微軟對LinkedIn的價值來説,別的不説,最基本的,微軟能為LinkedIn增加更多的曝光和分發,用戶使用LinkedIn將更加方便,比如在Office裏、瀏覽器裏、Cortana一鍵點擊登錄LinkedIn等,其次還可以從之前我提到的資訊流方面獲得協同效應,比如用戶可以將自己的Calendar資訊分享到LinkedIn資訊流裏使得其推送內容更加相關等,這都是很快可以實現的。

  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師:LinkedIn的收入中有三分之二來自企業人才解決方案,並且作為一項獨立的業務在增長,我想知道,如果微軟將其整合到你們的人力資源管理軟體之中是不是可以幫助其獲得更多的客戶?

  納德拉:是的這對我們來説是一項非常值得期待的機會,現在Dynamics已經參與到了公司的CRM和ERP服務中,所以下一步我們會做的是研究LinkedIn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産品和服務,看它可能怎樣與Dynamics相結合。

  分析師:未來在管理和運營LinkedIn業務方面,你們需要的最低現金是多少?

  胡德:根據現在公司的現金儲備情況,我覺得公司在資本方面的投資依然可以很大力,不管是打造公司的商業産品、保持競爭力還是在並購投資或者回報股東方面,我們還有非常大的靈活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