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滴滴程維:十年後買車就像今天買匹馬一樣奇怪

  • 發佈時間:2016-03-24 10:43:43  來源:中國網科技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磊

  在3月23日晚博鰲亞洲論壇“正和島夜話”環節上,滴滴出行董事長程維發表演講。程維表示,從最早做計程車的資訊化,到來推出專車、快車、順風車等越來越開放的産品,滴滴想做的事情一直是用網際網路連接所有路上的交通工具,在雲端去做最優匹配,以此提高整個城市的效率,提高每一個用戶的體驗,讓出行變得更美好。

  在程維看來,只有在網際網路時代,在那些資源最緊缺的領域,才會孕育出最先鋒的分享經濟。雖然中國每人平均汽車擁有量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但中國的城市已經不堪重負,所以中國的出行行業不可能再走美國的老路。交通領域資源的緊張促使了滴滴快速發展,滴滴也提出了一個可行性方案,在不增加汽車總量的情況下面,通過分享提高汽車的使用率,讓人們能夠更好地出行。

  作為一個一站式的出行平臺,滴滴改變了人們的方式。“以滴滴所代表的用車方式的改變還僅僅是城市交通由現在1.0向未來2.0發展的大浪潮中的的第一朵小浪花”,程維指出,智慧汽車、無人駕駛都將會更加深刻地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改變整個城市的交通。在程維看來,傳統汽車被智慧汽車顛覆只是時間問題,六年內無人駕駛有望商業化,無人駕駛能夠讓用車成本進一步降低60%,十年以後買一輛車就像今天買一匹馬一樣,會非常的奇怪。

  附程維演講實錄:

  程維:感謝艾誠。這是我參加過最浪漫的一次財經活動,這個地方感覺不像是一個博鰲的論壇,感覺像一個沙灘的派對,這個也不像新浪之夜,有點像玫瑰之約,氣氛很好。

  這裡面還要特別感謝一下正和島,尤其是依文的夏華夏總。在滴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找依文找夏總學習過,他們完全對我們敞開懷抱知無不言,那段時間我想滴滴作為出行的企業去找衣食住的企業都學習一下,衣就是依文,我們學習依文在服裝裏面的高品質服務,吃我們找了海底撈,住找了鏈家,依文華總非常大方,我們學完以後他還給我們送襯衫。我們有一個部門,説外部送的禮物是不能收的。雖然我們收了,但是那個衣服只有我能穿。我們去海底撈,給我們送了券,我特別期待去鏈家送我們什麼,結果送的是忠告,其他就沒有了。

  今天在分享共用經濟之前,因為是在博鰲論壇,可能還要講信心,創業和信心是這次博鰲論壇很多人都關心的主題。一兩年前大家都覺得經濟環境特別好,好像一定要創業,創業了一定能成功。這一兩年覺得好像投資特別差,投資也不行了,創業也不行了。滴滴是一家三年半前開始創業的公司,是一家在今天看起來非常殘酷的環境裏面創業發展起來的企業。

  我是83年的,80萬在北京創業,沒有任何的政府背景,我們在創業的前一年多的時間裏面,大概被十幾個城市給封禁了,到今天為止我們還是能夠去創立滴滴這樣的企業,我覺得這就是在中國創業的機會。我經常講,我們投資了印度的打車軟體,投資了東南亞的打車軟體,但在歐洲看,在日韓看,這些國家都沒有長出像我們這樣的機會,沒有什麼可以讓企業家、可以讓創業者停下腳步的,在中國現在可能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很好的時代。

  跟大家講一講滴滴和分享經濟,滴滴開始做的事情,我們叫打車軟體,後來有了“網際網路+”,別人我們告訴我們是“網際網路+出行”,再後來説有供給側改革,滴滴是典型的供給側改革。我覺得創業也好、實踐也好,永遠是領先於理論的,我們是在前線去探索,在做一些解決用戶需求的事情,慢慢、慢慢的被總結出規律、被總結出理論,但是分享經濟依然是我覺得還很超前的理論。今天晚上我跟李稻葵教授碰巧在一起吃飯,我就問他,我説分享經濟到底怎麼定義?他説80年代有一個定義,但那個定義是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分享利潤的分享經濟,並不是今天我們提到的分享經濟,所以今天為止並沒有一個很系統的研究,在研究什麼是分享經濟、怎麼發展分享經濟、背景、優勢都不是很系統,但是中國已經有這麼明確的提出來這樣的口號,在很高級別的政府報告裏面,所以今天我們還是非常超前的,在分享經濟裏面。

  滴滴想做的事情是用網際網路連接所有路上的交通工具,把所有的用戶的需求,從線下攔車移到網際網路上來,打造一個最高品質的交易引擎,在雲端去做最優的這種匹配,去提高整個城市的效率,提高每一個用戶的體驗。我們最早做的不是分享經濟,最早做的是計程車的資訊化,把計程車從一個線下的行業搬到網際網路上來。後來我們發現80%的計程車司機都已經是滴滴的用戶的時候,好像在高峰期依然叫不到車,所以我們開始推出專車,開始推出快車。

  後來我們發現不管有多少職業的司機在平臺上面,高峰期依然還是叫不到那麼多的車,因為如果高峰期每個人都可以叫到車,那平峰期這些車幹嗎去呢?只有1/5不到的需求了,所以我就很困惑,到底應該怎麼解決這樣的一個城市出行的問題,直到有一天碰到北大的周其仁教授,他舉了博鰲的例子,他説這是典型的潮汐的需求,不管是春運還是像黃金周,都是典型的需求在高峰期的時候和平峰期差10倍,不可能為了博鰲今天來的所有旅客去建酒店,如果今天博鰲所有人都能住上一間酒店,在其他的時間這些酒店就是浪費的,是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我説怎麼辦?他説,春運也是一樣,如果説春節期間鐵路是夠每個人回去的,平常鐵路就空在那裏面,因為大家平常不回家,那怎麼辦?他説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那些平常並不是專業的這些酒店,把那些家庭旅館,在高峰期的時候通過一個市場化的機制、市場化的平臺調動起來,他們在高峰期的時候人來了很多的時候,可以很便宜,這些專業酒店漲價,但是家庭旅館還是相對便宜,很多人住不了酒店,去三亞、去博鰲還可以住家庭旅館。滴滴還是一家創業公司,我們要控制經費,我們也沒有住在島上的酒店,我們在鎮裏面找了像公寓的酒店裏面,還有廚房,就是類似的概念。

  所以只有把B2C和C2C結合起來,只有把那些並不是職業的司機,但是讓他在上下班、讓他在空余時間把那些閒置的資源,把上班路上那些閒置的座位能夠分享出來,我們才有可能能夠把高峰期和平峰期的問題完美解決。所以在後來我們推出了越來越開放的産品,推出了快車拼車,推出了順風車,推出了跨城順風車。所以現在我們的成交率就比較有保障了,我們大概在全國範圍之內能實現90%以上的應答率,除了在很偏僻的地方一般都能叫到車,哪都有車。只要你願意拼車,有65%的機會在城市裏面是可以拼到一個人的,這種潮汐的體系下面我們開始不斷的整合所有的車。所以我經常在我辦公室裏看這些潮汐的車流,有多少車連接上了網際網路、有多少車連上了滴滴,如果有一個平臺連接到一起,實現整個城市的調度,可能效率是最高的。所以慢慢我們開始變成了平臺化的企業,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産品,我們不認為專車、計程車、順風車任何一個垂直品類可以滿足一個城市裏面用戶的需求,我也相信最終是一個大的平臺,不是垂直的APP,用戶今天叫專車、明天叫快車、後天叫順風車,如果喝了酒要叫代駕,不再需要下載那麼多APP,還應該是一站式的平臺,整個效率是最高的,所以滴滴開始堅定的往這個方向去走。所以我們的使命一直沒有變過,第一天起我們做打車軟體就説“讓出行變得更美好”,我們的願景是成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的平臺。

  但是發展過程之中我們又碰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説大家提出分享經濟,到底為什麼我們就變成了一個分享經濟的代表和排頭兵,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業和企業,這是最近半年我們開始思考的。

  首先我們認為,在上一個時代,工業時代,更多的是物權的私有化,更多的是所有權,更多的是我要擁有一樣東西,因為在之前連所有權都是沒有的,一切都是公家的,或者是封建地主他們的。工業時代以後,工業化大規模生産,所以商品極大的豐富,全世界所有人的夢想都變成了中産階級,美國夢是我要變成一個有房子、有車子裏面有很多的商品,有一個院子、有一條狗,大規模的生産使得商品過剩也滿足了這種私有化需求,所以有了幾百年特別大的繁榮。但是直到工業時代的晚期,也就是最近的十年,在很多的領域開始出現了資源的緊缺,開始發現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這麼多的東西,地球、空氣、交通很多的領域能源都是瓶頸,並不支援每個人慾望無限的索取,這是第一個大背景。

  只有在那些最瓶頸的、資源最緊缺的領域,才會孕育出最先鋒的分享經濟,比如説交通。為什麼今天中國還沒有Airbnb,大家還不習慣説把自己的房子分享出去,中國也沒有説把衣服分享出去,而順風車快車成為了發展最快的,因為交通資源、路面資源是最大的瓶頸。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的汽車增量在非常快速的發展,但是路的發展是跟不上車的發展的,所以前段時間還有一些提案,建議把小區圍墻拆了,增加路的供給。

  交通資源是平面資源,還沒有實現飛行器可以立體的出行,所以在這個平面上人越來越多之後,出行的道路資源非常緊張。中國的車到底多不多?好像已經很多了,我老家在一個縣城裏面,我回家到縣城裏面感覺那條路都已經堵的要死了,北京、上海更不用説。實際上中國只有1.5億的私家車、機動車,中國大概有8億的城鎮人口,大概只有15%左右的每人平均汽車擁有量,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裏面有3千萬的人口只有500萬輛的機動車,也是15%,美國是50%,美國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有1—2輛的小汽車,所以中國只有美國1/3汽車擁有量的情況下面,中國的城市已經不堪重負了,這與中國的城市路網建設和公共交通有關係,所以逼著今天在出行的行業裏面,中國不可能走美國的老路。我們把機動車從1.3億輛漲到5億輛不現實,沒有那麼多資源讓你漲,各地都在限制讓大家買車,買車以後限制出行,提高各種各樣的費用,但是並沒有一個替代性的方案去讓大家能夠很好的出行。我想這個替代性的方案,就是在不增加汽車總量的情況下面,通過更好的分享提高汽車的使用率。

  分享是相對於擁有的,相對於獨有的、獨食的,説你這輛車平常是你用的,但是在你上下班的過程中可不可以把它的使用權分享出來,變成你們兩個人共用,這樣就不需要每個人都買一輛了。一輛車如果坐4個人,就省了4個車的位置,不僅僅是緩解擁堵、緩解污染,而且讓這個城市依然可以可持續的發展。所以我覺得第一個,分享經濟一定是在資訊化、網際網路時代孕育出來的新業態,一定是在一些行業發展碰到了一些瓶頸的時候,因為人性還是自私的,如果並不是資源瓶頸的情況下面,一般是不會有一個市場讓你分享出來的。Airbnb在美國在歐洲的南美發展,也是因為世界盃,那些地方大量的人擠進去,但是酒店供應不夠,所以逼著家庭旅館分享出來,因為有人願意付錢買你家裏面的床舖,在資源緊缺下,形成了交易市場,開始形成了這樣新的業態。所以第一個,是在發展瓶頸的行業裏面會孕育分享經濟。

  第二,沒有網際網路平臺是沒有條件的。所有的分享是在網際網路上的,在網際網路之前我想拼車,這個成本是很高的,要麼在路上舉牌子,或者BBS上去認識人,這個成本太高了,交易成本非常高,使得原來有瓶頸、原來有困難的情況下,並沒有可行的平臺和組織方案。正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加上交通行業特別大的瓶頸,才使得整個分享經濟開始在這個領域裏面快速的發展,所以我們慢慢發現原來交通領域的這種資源的緊張才開始促使像滴滴這樣的模式快速發展。

  我們還發現,在中國跟美國有很大的不一樣,中國是買車非常貴,你要自駕開一次車也很貴,中國自駕開車是20美金,大概100塊錢,但是你打車是相對便宜的,滴滴而言。美國自己開一次車,10公里大概是7—8美金左右,他買車很便宜,開起來也很方便,但是如果打車是很貴的,計程車大概要20美金,Uber在美國是要14美金,他是比你自己開車是要貴的。造成美國的特點是,美國老百姓都自己開車的,打車的都是有錢人。中國反過來,中國是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小白領都是打車,一旦有錢就要去買一輛車。這使得在中國這些自駕出行、擁有一輛車出行的成本會越來越高,所以會有越來越多的需求流向像滴滴這樣的分享出行平臺,因為我們的成本和性價比有優勢。

  所以我們也看到,為什麼在北美,像Uber他們發展了五六年的時間,大概每天有100多萬單,但是滴滴每天有1000多萬單涌過來,是在分享經濟和擁有經濟之間的性價比使得用戶更快的遷移過來,所以我們相信中國有可能是分享經濟發展最快、發展最大的市場之一。

  所以今天我們創業做了這樣一個一站式的出行平臺,改變的是用車的方式,改變了大家出行的方式,三年之前我們還在路邊攔車呢,在一年半以前我們並不習慣有專車,一年半以前是我們進去把這個行業非常快的推動起來,大概一年以前才開始有快車,去年的6月份才開始有順風車,去年的9—10月份移動巴士才開始,這樣一個很傳統的交通的行業,開始非常快的變化,開始到了風口浪尖,這些都是在剛才我講的大背景之下開始有了快速的發展。

  但是今天滴滴所代表的用車方式的改變還僅僅是整個汽車行業的第二次革命,把城市交通由現在的1.0向未來的2.0發展這樣大的浪潮,今天用車方式的改變,還只是這個大浪潮裏面的第一朵小浪花。很快,第二波是智慧汽車,第三波是無人駕駛,他們會更加深刻的改變我們出行的方式,改變整個城市的交通。

  智慧汽車在中國還不是那麼的熱,大多數人還在研究智慧手機,但是整個美國所有最前沿、最頂尖的網際網路公司都在投入未來的智慧汽車,蘋果有1500人的團隊在生産智慧汽車,因為智慧手機整體出貨量已經碰到瓶頸了,現在的汽車還是功能汽車,像功能手機只能打電話發短信一樣只能駕駛。蘋果、特斯拉、谷歌,這些企業都在全力以赴投入未來智慧汽車的製造。歐洲是汽車工業最發達的,他們非常擔心美國和矽谷代表的智慧汽車,特斯拉、蘋果代表未來的智慧汽車對整個汽車工業造成衝擊,我們覺得這個是工業文明走向網際網路文明的“最後一戰”,工業文明最後的堡壘就是整個汽車工業了,就像手機,諾基亞代表的傳統工業時代的手機,被網際網路時代的智慧手機顛覆一樣。現在的汽車被未來的2.0的智慧汽車顛覆,在我看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我在矽谷,所有人告訴我智慧汽車是什麼,特斯拉在做電動汽車,谷歌在做無人駕駛,蘋果在做智慧汽車,他們對於硬體的理解,硬體、軟體之間誰輕誰重,和傳統汽車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面,所以這是第二波的浪潮。但今天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還在研究智慧手機,我覺得可能未來5到10年我們依然會錯過很大的一波産業浪潮和機會,就是智慧汽車。

  再往後是無人駕駛,無人駕駛會使得第三方共用出行的網路的成本再降低60%,今天滴滴平均出行一次大概是4美金,未來可能是2美金就可以用一次,無人駕駛時代到來之後,買一輛車會變成非常奇怪的一個事情,無人駕駛我們判斷還有6年的時間,前3年是技術的演進,後3年是實現商業化。

  原來我們覺得這些好像離我們很遠,但是AlphaGO在歐洲誕生出來打敗李世石以後,我們突然覺得好像變天一樣,無人駕駛也是一樣,一定在未來5到10年成為改變我們生活的技術變革。在加州無人駕駛已經合法了,已經有無人駕駛的車在路上開,柳青告訴我,她在加州公路上開車,路上有一輛車是沒有駕駛員的,把她超過去了,她覺得很興奮。無人駕駛會使得用車成本進一步降低60%左右,那個時候為什麼還要買一輛車呢?你買一輛車也是無人駕駛的,你坐進去跟坐滴滴的車一模一樣的,10年以後你買一輛車就像今天你買一匹馬一樣,會非常的奇怪。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今天技術的演進,整個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開始使得我們身邊發生了很多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還是符合大的趨勢、大的潮流的。因為中國是在工業時代向網際網路時代過渡之中,我們看到中國還是抓住了資訊革命的這樣的機會的,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幾乎只有中國能夠跟美國一較高下,還能去PK。我們去歐洲、印度、東南亞、俄羅斯,幾乎很難發現當地有非常大、非常成熟的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的集群和這樣一個創業的環境,只有中國有,而且誕生了這麼多的企業。去年我跟習大大去參加中美論壇,還有年底的烏鎮大會,幾乎沒有看到哪一國的元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參加這麼多的網際網路高級論壇,把“網際網路+”定成國家戰略,這在歐洲是看不到的。為什麼?因為如你在上一個時代非常強就不會抓住下一個機會,那些歐洲、日韓在工業時代非常強,所以碰到網際網路來的時候他是看不懂、排斥的。

  所以我覺得這些都是今天在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分享經濟是裏面的一個浪潮,就像智慧汽車,就像無人駕駛,就像今天網際網路在人工智慧裏面發生改變一樣,它其實是一個大的資訊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革命的這樣一個開始、一個篇章。

  滴滴是一家中國的年輕的創業公司,我們還非常非常的年輕,創立到現在只有3年多的時間,裏面有非常多的問題,但是我們特別希望能夠在這樣一個浪潮裏面快速發展,能夠抓住中國的機會,也能夠代表中國去抓住這個行業在全球的機會。

  我們去年年初的時候開始提國際化,那個時候公司才兩年半,我們所有的股東所有的合作夥伴都跟我們講,異想天開,瘋了。像滴滴兩年半的公司怎麼可能全球化,阿里巴巴十幾年了今天才開始提全球化,騰訊微信這麼強大今天也沒有全球化,但是在我看來三年的滴滴全球化不是早了,而是晚了。我去日本見到孫正義,他説軟銀不是日本公司,而是一家總部設立在日本的全球化公司。只有第一天起我們就有這樣的戰略眼光才有可能抓住這個窗口期,等到我們在中國強大了這個窗口已經關閉了,出不去了。雖然有很多困難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去PK一下,這個PK的過程會給我們一些經驗和教訓,哪怕倒在路上也會給後來的中國的企業很多的經驗和教訓。

  所以我覺得今天滴滴還是一家創業公司,但是因為趕上了這樣一個時代的大的機會,所以有一波非常快速的發展,我們特別希望在中國我們能夠不斷的有這種創新的能力,就像之前一樣,不斷能夠帶來新的一些産品,能夠獨立思考,能夠不斷的去挑戰一些我們原來認為可能還不夠好的、帶來一些社會沒有的,但是可能會讓我們生活會變得更美好的東西。肯定還有困難,但是滴滴一定會堅持,也希望得到今天所有朋友的支援。謝謝大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