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哲:對網際網路金融預期多是“皇帝的新衣”
- 發佈時間:2015-08-24 09:01:14 來源:一財網 責任編輯:書海
馬明哲低調,低調到除了出席一年兩次的業績發佈會外,其餘時間在公開場合鮮有曝光;中國平安(601318.SH)的網際網路金融企圖心高調,高調到了剛剛開張、僅有幾臺伺服器的各路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在做行銷和向投資人要錢時,就已經喊出“對標平安”的目標。掌舵人的低調和所領導企業的高調,這兩種迥異風格在平安這家正全力推動核心金融業務與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協同發展的公司身上碰撞、匯交,盡顯張力。
中國平安於上週五公佈了其2015年度中期業績:實現凈利潤399.11億元,同比增長54.3%;總資産約4.6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6%。《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參加該公司業績説明會時偶遇“得空”的馬明哲,整個採訪的話題都集中在了網際網路金融上。在馬明哲看來,目前市場、行業對網際網路金融的期望值過高,這些高期望中的99%,恐怕都是“皇帝的新衣”,正如此前的大數據、雲計算。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很多人把你和馬雲、馬化騰合稱為“三馬”,大家也都在關注“三馬”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爭霸賽”。前兩天平安弄的“財神節”聲勢就很大,騰訊、阿裏也都推出了各自的網際網路金融産品,於是大家都開始“圍觀”平安、騰訊、阿裏這三家的比拚,到底誰會贏。
馬明哲:(笑)其實沒什麼“爭霸賽”。我與馬雲、馬化騰的關係都不錯,大家也是好朋友,更多的是相互學習、共同交流、共同進步的關係。我們在網際網路金融方面的探索在十多年前就開始了,以前我們説是“科技引領綜合金融”,後來戰略不斷深化,技術不斷升級,現在趕個時髦,改叫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金融。
網際網路金融是平安整體戰略的“雙核”之一。我們的整體戰略可以歸納為“124”,具體來説,“1”是一個目標,即“個人零售綜合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2”是兩個模式,“綜合金融+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綜合金融”。“4”是保險、銀行、資産管理和網際網路金融四個業務板塊。
你可能會覺得“綜合金融+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綜合金融”像個繞密碼,但在我們看來,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平安“綜合金融+網際網路”的核心,是“一個客戶、多個産品、一站式服務”。這一模式還是傳統金融業務,是以金融産品為起點,用網際網路手段,幫助線下業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客戶體驗。比如各家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利用科技支援業務發展,建立網站等等。我們還是比較早在金融業開始這一模式的。
“網際網路+綜合金融”模式的邏輯則是相反的,是從生活切入到不同服務行業,最後再到金融,將金融服務嵌入生活。我們圍繞客戶“醫、食、住、行、玩”等需求構建生態圈,利用大數據徵信、雲計算等技術,實現線下到線上的客戶遷徙,線上用戶從網際網路向核心業務的橫向遷徙等等。
目前來看,網際網路金融板塊業務成長很快。我們的網際網路用戶規模現已達到1.67億,移動應用用戶4500萬,頻率上升得也不錯,月活用戶超過2000萬。幾個核心平臺的發展也很迅速。今年以來,平安網際網路交易總額達到5.5萬億元,陸金所交易規模僅上半年超過5000億,可期待未來仍然保持高速增長。“平安一賬通”的用戶達到6000萬,管理凈資産規模超過8000億,我們的萬里通積分、第三方支付等也都有明顯進步,相信未來平安可以給廣大用戶帶來更多、更好的網際網路金融價值和體驗。
要實現這個“124”,技術很重要。平安對技術創新研發做了大量投入和努力,在雲計算、人臉識別、眼紋聲紋認證、大數據徵信、移動支付等方面都有國內領先的技術突破,大部分都已經應用到我們的金融業務中。
日報:你怎麼看7月央行牽頭頒布的網際網路金融“基本法”?
馬明哲:這部“基本法”是一份方向性、綱領性的頂層設計文件,從國家層面充分肯定和鼓勵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很重要也很及時。所謂“國有國法、行有行規”,經營風險的金融業尤其如此。自網際網路金融誕生以來,監管部門一直抱著開放的態度在關注、觀察。
“基本法”出臺前,央行和各部委做了廣泛的調查、走訪,也曾到我們這裡視察,聽取了我們的意見和建議,非常深入、務實,表現出對新生事物的呵護和包容,也反映了中央“寬監管”的精神。
在我看來,“基本法”對網際網路金融有三個極其重要、清晰的定位。一是明確本質,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是金融,是金融業的補充;二是明確監管,實行牌照管理;三是明確任務,網際網路金融的作用是服務小微企業、擴大就業,為建成“功能互補、錯位競爭、合作共贏、包容性強”普惠金融體系作貢獻。
同時,“基本法”將P2P、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定性為金融業的仲介,做平臺,畫出了“三不一存管”的紅線,就是不得自營業務,不得非法集資、搞資金池業務,不能提供增信,客戶資金必須在商業銀行存管。
我認為,這些定位、紅線的影響是巨大、深遠的,對網際網路金融未來健康、有序、規範發展大有益處。可以説,“基本法”結束了行業的“無序生長”,之前很多企業,特別是網際網路企業對網際網路金融抱有過高的期望值,是不現實的,開句玩笑,99 %以上的期望可能都是“皇帝的新衣”。
日報:怎麼理解你説的“人們對網際網路的期望太高了”,和“99%的預期都是‘皇帝的新衣’”?
馬明哲:這幾年,很多人覺得網際網路金融是大金礦,紛紛來淘金。網際網路公司有阿裏、騰迅、百度,金融業有平安,這些都是大機構,之前已經擁有龐大的數據和流量;不過,還有不少企業,説句實在話,它們的業務和金融可能關係不大,甚至沒有關聯,但只要對外説是“網際網路金融”估值就高出數倍、數十倍,市場就趨之若鶩,一時間市場上顯得很熱鬧。但是,不得不講,這是對網際網路金融有誤解,期望有些高了。
最大的誤解,就是很多人以為有機會通過網際網路來突破金融業的門檻,甚至可以“巧妙”地繞過金融監管,來分金融業的蛋糕;而且,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金融業很“暴利”、賺錢容易,網際網路又沒有物理門店成本,那網際網路金融自然是一本萬利。
但剛才我們説了,“基本法”的定位很清楚,網際網路金融作為仲介,不能像金融機構做自營,不能搞資金池,否則就是非法集資,就是金融業的仲介,其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和金融業主體全然不同。並且,經過過去十多年的高速發展,金融業近年來的利潤率已經開始收窄,網際網路作為金融的仲介,雖然可以優化成本、效率,帶來新增的中間收入,但也非常有限,不存在一本萬利的空間。
所以我説,很多人想像中的網際網路金融,都是“皇帝的新衣”。這就像前幾年,大數據的話題也是紅極一時,很多人認為和資訊沾點邊就是大數據,可以一本萬利,但冷靜之後看看,事實並非如此,極少企業擁有真正的大數據,絕大多數所謂的數據只是資訊。
要在網際網路上判斷一個人的全貌,必須掌握其3600種不同因子的數據,平安有20多家金融公司,擁有超過7億用戶的多維度資訊和數據,包含幾百多個因子,也是冰山一角而已。所謂大數據,必須有足夠大的量和頻率,要有多樣性,用戶的消費數據、社交數據、日常行為數據等,並且能夠智慧互聯、動態分析,否則只是局部的資料,也是“皇帝的新衣”。同樣,網際網路金融也是如此。
日報:你剛才提到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那麼怎麼來理解所謂的“金融業的仲介”這個定位?
馬明哲:很多人都會問“金融是什麼?”在我看來,“金”就是錢,“融”是交易,金融業本身是資金供求雙方的橋梁,本質就是仲介,但金融是一個重資本、重資産的仲介,必須有資本,才能“用錢生錢”,有多少資本做多大生意。
打個比方,比如一架波音747飛機,造價需要幾億美元,日常還需要維護和飛行費用,價格不菲,但它只有400多個座位,一天也飛不出24小時,即便是沒有金融租賃利息支出,航空公司也需要十來年才能回本。
如果有些比較有錢的航空公司有能力一次性買下飛機的話,算上維護費用,大概需要十年才能回本,而且如果飛機報廢,航空公司將蒙受經濟損失,雖然飛機擁有保險,但保險公司一定會通過其他渠道(漲價)來從航空公司手裏再重新拿回損失。
那網際網路又是什麼?網際網路更是仲介,它最偉大的作用,是打破層級、消除距離、對稱資訊。也就是説,網際網路改變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讓資訊交流、商品交易、服務交換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人們的對話更平等,讓資訊、商品、資金流動更快,讓資源配置更高效,很了不起。
但是,網際網路並不改變、不創造資訊和物的本身,它是資訊、商品和服務交換的新平臺、新渠道,這就是仲介的作用。和金融不同,網際網路是一個輕資産、輕資本的仲介。
什麼是輕資産?這是説,沒有物理網點,以線上服務為主,少量線下服務。這是網際網路的共性,突破時間、地域,比傳統模式更便捷的客戶體驗、更低的獲客成本。那什麼又是輕資本呢?就是不做高資本消耗的業務,不多佔甚至是完全不佔用資本。任何業務如果需要消耗資本就輕不了。
所以説,網際網路金融和電商一樣,都是平臺,提供渠道和服務,賺取服務費,其特點就是輕資産、輕資本,如果做“重”了,商業模式就不成立。
同理,網際網路金融也沒有改變金融業的實質,或者説網際網路金融不可能自己創造金融産品和服務,就像電商不能自己製造商品,而是用網際網路技術,在資金供求者之間搭了一個新媒介,解決或改變了傳統金融的很多問題,比如資訊封閉、市場隔離、資源流動性差、非標準化、受地域和時間限制等。網際網路“開放、共用、平等”的特點,放在網際網路金融身上,就表現為“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仲介,必須是輕資産、輕資本的模式。
再舉個例子。大部分金融業門類和製造業一樣,都是資本密集型行業,特別是銀行、保險公司。那銀行來説,今年上半年,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産有145萬億,其中1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一共佔18%左右,用了好幾千億的資本。微眾銀行的註冊資本只有30億,如果做銀行貸款業務,即使按照監管資本充足率要求,加上杠桿全部做足,市場份額還是不會大。所以,微眾銀行很聰明,顧敏(原平安集團副總經理、現微眾銀行董事長)説要做“沒有存款、沒有貸款”的銀行。這種網際網路金融模式的選擇是很明智的,只有作為輕資本的仲介,網際網路金融才有發展空間。
日報:那麼可否歸納為“網際網路金融的競爭就是一個‘輕’模式的競爭”?你認為,目前市場上誰的勝算最大?
馬明哲:應該説如果做不到“輕”模式,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網際網路公司轉型網際網路金融,都不會成功。但光是“輕”也不夠,沒有極其龐大的線上流量和線下的金融專業配合,僅僅是搭了一個平臺,沒有流量上來“唱戲”,沒有專業能力沒人信賴,也是“空中樓閣”。
金融資産和普通商品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其屬於非標準化産品,要實現線上上平臺的標準化、高流動性和安全性,必須具備先進的全金融領域專業技術、金融風控技術。
所以,放眼市場,只有少數公司有條件和能力,特別是“基本法”之後會有監管細則逐步出臺,行業不斷清理、規範,有三類主體希望較大,當然競爭會很激烈。
一是金融業的先行者,平安是典型,一方面我們擁有全金融牌照和線下優勢,一方面我們對網際網路金融的戰略、系統、團隊準備還是比較充分的。
二是有牌照、有流量的網際網路企業,以BAT中的螞蟻金服、微眾銀行為代表,他們的優勢也很明顯。
三是金融業和網際網路企業的緊密合作者,像眾安保險,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加大力度和網際網路公司結盟。
日報:對金融業來説,網際網路金融的仲介作用具體有哪些?又該怎麼去發揮這些作用?
馬明哲:2013年,我曾在復旦大學的一個論壇上説過,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未來10年內,金融業會出現四大趨勢:一是60%以上的現金、信用卡會消失;二是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前臺由網際網路企業代替;三是大型金融機構的前臺向“小型化、社區化、智慧化、多元化”發展;四是90%以上的個人金融業務線上上服務。這四個趨勢現在已經非常明顯了,速度比我預估的還要更快。
歸納起來,網際網路金融對於金融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獲客、定價和服務。
“獲客”就是看成本。比如獲取一個信用卡客戶,地面渠道需要400元,通過網際網路做到200元,這就是價值。
“定價”這一點,我要講一講。網際網路金融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可以提升金融業風險甄別、風險定價的能力,這在未來會比傳統金融更強。這裡的大數據除了相對靜態的客戶信用評級資訊以外,還要有各種行為數據,包括客戶在社交媒體的行為、日常活動的主要軌跡,以及金融消費、駕駛行為和健康記錄等等,都是每一個客戶風險定價的底層數據,經過分析,可以應用在信用卡、小額消費信貸、車險核保、健康險産品定價等等業務上。所以,能不能發揮定價的作用,關鍵是有沒有龐大的數據,而大部分企業目前仍不具備這一能力。
“服務”這一點不複雜,比如第三方支付,收取服務費。支付的收費也是非常有限的,簡單講就是當個“存款搬運工”,負責把錢從A銀行搬到B銀行。
日報:你剛才提到了網際網路金融産品的標準化問題,那麼我由此産生一個疑問,是否所有金融産品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標準化?
馬明哲:網際網路只能是將能夠標準化、數額較小的産品標準化,實現標準化、透明化、流水化作業,最大限度減少人工因素的干預。
比如在銀行領域的小微企業貸、個人消費金融等,投資領域的信託、基金、證券二級市場,還有保險領域的意外險、車險等,都是標準化産品或者有標準化的基礎,當然還有股權 眾籌這一新興業態,也是適合通過網際網路發展的産品。
除了這些産品,還有很多金融産品難以標準化。比如在保險領域,長期人壽險、企業財産險,每個客戶的個性化情況都很複雜,條款多如繁星,承保範圍廣或保費數額大,有的企業財産險合同,比字典還厚,涉及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這在短期內很難想像如何實現標準化,需要專業人員面對面地跟進服務、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