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微眾銀行APP揭開面紗 玩的是客戶和數據

  • 發佈時間:2015-08-18 08:19:40  來源:大河網  作者:王瑩  責任編輯:書海

  王瑩

  微眾銀行APP亮相,網路銀行邁出實質性一大步。

  8月15日淩晨,微眾銀行首款落地産品APP低調上線,引來無數的用戶體驗使用,朋友圈迎來“微眾日”,作為國內首家以網際網路基因誕生的銀行打造的金融服務平臺,微眾銀行面紗正式揭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第一時間體驗了該産品的開戶、轉賬、購買理財産品等業務流程。微眾銀行推出的銀行卡稱為“微眾卡”,可支援存款、理財等多種業務,同時可以實現銀行間、賬戶內體系轉賬。

  但是,微眾銀行依舊停留在門檻外面——賬戶仍然是弱實名電子賬戶,面簽障礙無法突破,隨之帶來的是無法給他人轉賬以及購買銀行理財産品。

  此外,承載著更多創新期待的首款産品,似乎也並沒有讓人們“眼前一亮”,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當網際網路回歸金融時,創新有所下降是必然的趨勢,未來微眾銀行可在數據挖掘、客戶拓展以及帶有微眾基因的金融模組上下功夫。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似乎更能説明微眾銀行目前的現狀和人們的期待:再給微眾一些時間。

  繞不開的弱實名賬戶

  在“得賬戶者得天下”的銀行業中,開戶方式的便利程度、是否需要臨櫃已經成為銀行業發展中拓展客戶的“掣肘”因素。

  隨著第三方支付的風靡、深度技術學習的普及、數據資訊的高度共用,遠端開戶成為可以期待並在規模化落地進程中急需突破的領域。

  微眾銀行APP的虛擬賬戶和人臉識別遠端開戶為人們帶來足夠的想像空間,但是當體驗並深入了解之後,發現作為新生事物,網路銀行依舊有跨不過去的門檻,遠端強實名開戶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3月,央行下發《關於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立個人人民幣電子賬戶的通知》(討論稿),對於電子賬戶以及遠端開立賬戶的規定開始“鬆綁”,並提出將強弱實名賬戶進行分離監管,同時針對單位及個人遠端開立結算及非結算賬戶進行區別規定。

  從微眾銀行在通過綁卡等層層關卡之後開立的賬戶來看,微眾銀行APP開立的賬戶本質上仍屬於弱實名電子賬戶。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道,用戶只能通過微眾銀行電子賬戶購買微眾銀行發行、合作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産品,尚不能轉賬結算、交易支付和現金收付賬戶中的留存資金,資金往來也只能經過該用戶綁定的傳統銀行卡進行結算。

  “面簽環節依舊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上述銀行業分析師表示,受此影響,擁有微眾銀行賬戶的用戶也暫時無法購買銀行理財産品。

  經過實際體驗和操作之後,本報記者獲得了一張電子“微眾卡”,通過該卡可以購買與微眾銀行合作的貨幣基金、對接保險公司養老保障管理産品的定期理財産品,以及同博時基金和匯添富基金合作的股票型基金理財産品。

  但是,微眾卡依舊沒有跨越體系外轉賬“鴻溝”,在轉賬方面,微眾銀行支援跨行轉賬和跨賬戶轉入功能。目前微眾銀行可接受全國共1600余家銀行的櫃面、網銀的轉賬匯款,既包含微眾銀行電子賬戶和已綁定的其他銀行同名賬戶之間的轉賬,也包含他人賬戶通過對方銀行櫃面、網銀向微眾銀行賬戶進行轉賬匯款。但是微眾銀行電子賬戶無法給他人進行轉賬,且無法購買銀行理財産品。

  平安證券分析報告指出,微眾銀行的跨行轉賬功能仍主要通過中國銀聯、深圳結算中心等支付清算機構委託扣款完成。因此,通過微眾銀行APP完成的轉賬並非傳統意義上通過網銀接入央行大小額支付結算系統完成的跨行轉賬。受此影響,轉賬額度的上限將取決於類似的清算機構與他行之間的協議而非微眾銀行。

  微眾銀行的秘密武器

  作為最強風頭的網際網路銀行之一,微眾銀行隱藏了哪些秘密武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多位業內人士獲知,微眾銀行並沒有看上傳統銀行中的“存貸”邏輯,其“利劍”在於自身的龐大客戶、海量數據,以及深度的技術,走的是輕型化路線。

  目前,騰訊擁有8億QQ用戶和4億微信用戶,假設挪移至微眾銀行的轉化率為50%,那麼目前微眾銀行能夠撬動的客戶可達6億。

  而這並不是騰訊客戶群的全部。“當下,中國市場中,手機遊戲佔中國所有遊戲的半壁江山,而騰訊的手遊又佔據手遊市場的二分之一份額。微眾銀行‘挂靠’遊戲,客戶轉化比較容易。”北京騰雲天下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金融行業專家鮑忠鐵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家普通民營銀行想要獲得1億客戶需要花費10年時間。

  “騰訊的用戶群體比支付寶、淘寶的用戶更具開發潛力。”一位微眾銀行外部合作機構人士表示,相比阿裏係已經將客戶價值充分挖掘,微眾銀行的客戶更為優質和更具潛力,“需要社交、遊戲的群體更多集中于80、90後,處於對金融、投資、消費需求旺盛的時期。”上述人士稱。

  在客戶之外,沉澱在客戶和産品之間的各種關係已經可以被量化,因此數據也成為最具價值的金融資産,一位業內人士曾經表示,網際網路金融的未來就是數據金融。

  鮑忠鐵表示,目前投資者普遍存在保本保息需求的“不良”投資習慣,而金融産品是風險和利潤的平衡,銀行只是市場環境中的一種業態,註定要在波峰波谷中動蕩。

  微眾銀行一方面擁有技術實力,另一方面擁有數據分析的基礎數據庫,未來應該進一步挖掘數據深度,以個人消費貸款為例,雖然利率高達16%至18%,但是相應風險也高企不下。“微眾銀行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找準平衡點,確保利差超過3%以上即可賺錢。”鮑忠鐵表示。

  一位金融數據分析平臺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微眾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更應該基於其所處的生態鏈,自主經營創新服務模式。例如,在信用評估方面,是否還需要傳統通用FICO評分,還是能夠給出基於朋友圈等體系內的個性化評分?“未來微眾銀行真正推出的應該是具有微眾企業屬性的板塊內容。”上述負責人説。

  高資金成本下可走消費金融路線

  微眾銀行上線首日,便吸引了大量的用戶群體下載、體驗。但是,當用戶在該産品上游走了一圈之後,諸多微信群裏對於創新不足的聲音紛紛響起。

  一位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觀測目前最具賣點也承載了最多用戶獵奇心理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可以預測,未來一旦申請銀行牌照,變成徹底的銀行之後,其創新能力至少下降一半。

  這樣的趨勢和現狀從微眾銀行的管理層設置可見一斑。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為中國平安集團原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微眾銀行行長曹彤為進出口銀行、中信銀行原副行長;平安銀行原董秘李雨青擔任微眾銀行監事長。

  監管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但在網際網路領域,創新和試錯是被允許的。“當所有産品報批至銀監會後,監管層更看重的是該産品是否會帶來大量的風險,是否與現存監管條例相衝突,能否滿足用戶的需求並不是監管層的重點。”上述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更多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創新會受到傳統銀行的質疑。

  中金公司金融行業研究分析師表示,在遠端刷臉開戶短期內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未來網路銀行的化解之道將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是堅持平臺化戰略,通過與銀行同業合作,合理分享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戰略夥伴的支援,實現櫃檯開戶的創新,但這還有待於同監管層溝通。

  根據此前微眾銀行官網上線的內容,其主要定位於向用戶提供購物、旅行等個人消費金融服務。正如其推出的內容一樣,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消費金融應該是微眾銀行未來的方向。

  從同業合作的方向來看,進一步發展不排除微眾銀行回歸變賣網際網路流量,“但這並不是微眾銀行願意看到的,他們更想自己賺錢。”上述微眾銀行外部合作機構人士表示,微眾銀行不同於傳統商業銀行最大的地方在於“沒有杠桿”。

  微眾銀行的資金更多來自於類直銷銀行資金進入,但這種資金獲取方式必須承擔高昂的資金成本,利息在5%以上才具有吸引力。“高資金成本下,微眾銀行未來可走消費金融路線。”上述微眾銀行外部合作機構人士表示,消費金融可以獲得10%、15%甚至18%的資金利息,但是同樣要面對體量有限和壞賬率較高的風險,因此,微眾銀行未來的優勢在於深度使用數據,找尋利益和風險的平衡點。

  “去IOE”雲端銀行

  作為微眾銀行正式對外推出的首款獨立APP産品形態,其背後的雲系統藏有玄機,不同於傳統商業銀行。

  微眾銀行首席資訊官馬智濤表示,微眾銀行App是全國首家全面運作在“去IOE”平臺上的銀行應用,它的發佈也意味著中國首個響應監管部門倡導的“去IOE”銀行資訊系統的整體上線。

  此前,2015年5月27日,網商銀行獲准開業批復的當日,行長俞勝法曾表示,網商銀行是中國第一家完全跑在“雲”上的銀行,其核心繫統全部基於阿裏自主研發的分佈式架構的金融雲計算和OceanBase數據庫開發。

  包括銀行在內的傳統金融企業都是沿用IOE架構,即“集中式架構+閉源商用系統”。程式基本都運作在一兩台主機伺服器上,其中一台是備用機。IOE還提供了應用程式以外的所有的“基礎軟體”,包括作業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等。而網際網路企業則通常採用開放式架構,即“去IOE”架構,為“分佈式架構+開源系統”,即程式同時運作在幾百台甚至幾萬台伺服器上。

  在雲端系統之外,微眾銀行還擁有基於網際網路基因之上的技術強勢。鮑忠鐵表示,微眾銀行的技術優勢在於其使用的便捷性以及提高用戶的新鮮度和存在感。“微眾銀行不致力於實體網點,而是傾向於線上布點,獲得的用戶也是對便捷渴求更旺盛的年輕群體。”鮑忠鐵表示,目前市場上APP分為三類,一是純APP;二是混合式,入口端為APP,後端交易操作為網頁;第三類則是H5類型,該類型APP的迭代更新不受制于用戶是否及時更新。

  “類似于這方面的技術挖掘將是微眾銀行的優勢,良好的用戶體驗成為獲客、留客的重要原因。”鮑忠鐵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