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認為造謠者和新媒體平臺最該負責
- 發佈時間:2015-07-20 09:32: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湯婧
漫畫:朱慧卿
近來,A股市場引發廣泛關注,各種真假難辨的流言和傳言在微網志、微信上大量傳播,讓股市成為新媒體謠言的重災區。中國社科院新聞所6月24日發佈的新媒體藍皮書對2014年92條典型假新聞的分析顯示,59%的虛假新聞首發于微網志,首發于微信的謠言雖然數量不多,但因其封閉式傳播環境,辟謠難度更大。
公眾如何看新媒體領域的謠言現象?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益派諮詢,對1775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謠言最嚴重的三大領域分別是:食品安全(72.2%)、人身安全(56.9%)、健康養生與疾病防治(54.0%)。若謠言造成嚴重後果,受訪者直言“製造謠言的個人或機構”(74.7%)和“未盡到把關責任的新媒體平臺”(64.6%)應該承擔責任。
21.5%受訪者表示股市謠言已給自己造成損失
最近,有媒體梳理出最近股市上的18條謠言,包括“某證券針對500萬VIP的風險預警”“上調印花稅”“某外資機構做空A股市場”“一男子因炒股虧損跳樓身亡”等。在中小股民對謠言異常敏感的情況下,很多謠言往往傳播甚廣,儘管官方頻頻辟謠,還是造成了嚴重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生昆陽(化名)在今年2月進入股市,他講述了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一帶一路戰略剛剛落實,連雲港在收盤前突然快速拉高,而且有‘消息’稱連雲港被列入一帶一路優先建設項目。我一激動就追了進去,第二天果然漲停。結果連雲港公司發公告説經核實沒這回事,當天晚上我都快哭了。幸虧賣得快,下午就跌停了。”昆陽發現,現在隨便進入任何一隻股的股吧,都是謠言滿天飛。對於一些製造利空、嚇唬股民拋售,然後暴力拉漲的謠言,他深惡痛絕。
調查顯示,40.6%的受訪者表示關注近期股市上的各種小道消息、傳言流言,20.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説,僅38.8%的受訪者不關注。21.5%的受訪者直言,近期的股市謠言已經給自己造成了損失。
近年來,很多“著名謠言”在微網志、微信上廣為流傳。本次調查中,受訪者評出影響最惡劣的三大謠言,分別是:小孩、婦女被麻醉拖走後挖腎並販賣(54.8%)、某地一男子炒股虧損後跳樓身亡(51.5%)、某地出現孩子被偷現象(47.5%)。
接下來還有:肯德基6個翅膀的雞、烤熟的雞肉有活蛆、自來水中的氯可致癌、WIFI輻射致癌、購物小票致癌、藍色潔廁塊致癌、不銹鋼杯泡的茶有毒、“小太陽”導致孕婦流産等。
説起謠言,北京80後青年劉強打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隨手就能翻出十幾條。“一些好友發的朋友圈消息,都驚人的一致。什麼天津賣麻花的車下面藏了十幾個孩子啊,什麼修水電的車專門抓小孩啊……有些謠言説得有鼻子有眼,還是比較敬重的長輩轉發的,讓人將信將疑。我上網一搜索,發現已經有好多個類似消息,就是換了地名和時間,內容都完全一樣”。
“聽説現在可以領計劃生育獎助扶持資金。請問怎麼領取?”再一次接到社區群眾打來的電話,北京某社區工作人員黎越一頭霧水的同時,也感到事有蹊蹺。“這兩天已經接到十幾個這樣的電話了”。為此,他們諮詢了民政局、計劃生育部門,確認並沒有此項政策。黎越上網一看才發現,一條“申請領取城鎮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持資金”的消息正在微信上流傳——“如果你單位有60歲以上的退休人員,屬於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家庭,從7月1~30日,要在居住地居委會報名,申請享受城鎮計劃生育獎勵扶助資金,每人每年960元,兩人就是1920元,雖説錢不多,但是過了這個報名期限,就只能等到下一年了,過期不補,請通知你們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看看誰符合這個條件”。
“這根本就是一條假消息!可很多群眾看到微信文章,就相互傳遞。”黎越無奈地感嘆。
本次調查中,受訪者認為謠言最嚴重的三大領域分別是:食品安全(72.2%)、人身安全(56.9%)、健康養生與疾病防治(54.0%)。接下來的是:財産經濟(35.3%)、國家政策(31.9%)、警示防騙(22.6%)。
61.3%受訪者認為人人都可以發佈資訊,制謠傳謠成本低
為什麼新媒體上的謠言屢禁不止?調查中,61.3%的受訪者認為人人都可以發佈資訊,制謠傳謠成本低;59.5%的受訪者指出一些公共號、大V等出於牟利目的製造謠言;38.8%的受訪者感覺微信等新媒體傳播環境較封閉,辟謠難度大。
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周敏認為,微信與微網志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新媒體。微信相對來説是封閉或半封閉的,更像過去傳統社會裏坊間的社會關係,傳遞的消息類似于口口相傳。謠言因為有熟人的推薦和轉發,傳播次數會呈幾何級數地增長。
當下,借助誇張的標題和內容獲取大量粉絲、傳播量後,通過企業投放廣告費生財,是微信行銷目前的標準做法。周敏指出,微網志和微信上存在一些行銷公號,它們為博取關注而製造謠言的行為值得警惕。
調查中,47.8%的受訪者感到公眾對日常生活充滿懷疑和缺乏安全感。37.4%的受訪者直言網友缺乏分辨謠言的能力和常識。36.8%的受訪者指出網友對謠言危害認識不足,隨手傳謠。
有專家表示,謠言不斷被轉發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關係到人類基礎需要、威脅到人們基本安全的東西,往往最能引起共鳴,這類謠言如此熱傳恰恰正中“痛點”——人們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並不安全。二是這類謠言能激發人們的保護慾望。 製造恐慌是謠言傳播的常用手段,而謠言又恰好能激發人們保護重要親友的慾望。
“人的本性趨向於相信壞的事情。謠言傳播最嚴重的領域,往往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有值得討論的地方,而且不需要特殊的專業背景。”周敏指出,個人往往缺乏分辨資訊真假的能力,過於相信媒體中傳播的消息。而在越來越追求點擊率的情況下,媒體的新聞專業素質正在受到威脅,一味追求及時發佈,就會忽視新聞的真實性。
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權威部門失聲更導致謠言廣泛蔓延。調查中,57.4%的受訪者指出權威部門不能及時發佈準確資訊,45.4%的受訪者直言權威部門公信力弱,38.1%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對謠言的監管打擊力度不夠。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指出,事件本身越重要,資訊公開得越不充分,謠言越可能得到充分傳播。只要官民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不消除,老百姓對謠言的熱衷程度就難以降低。
若謠言造成嚴重後果,誰該為此承擔責任?調查中,排在首位的是“製造謠言的個人或機構”(74.7%),其次是“未盡到把關責任的新媒體平臺”(64.6%),之後才是“相關監管部門”(56.0%)和“傳播謠言的網友”(49.9%)。
受訪者認為製造謠言者和新媒體平臺最該為謠言承擔責任
調查顯示,新媒體謠言氾濫,72.7%的受訪者認為會困擾公眾情緒和正常生活,66.4%的受訪者直言會破壞正常經濟和産業秩序,59.9%的受訪者認為會污染網路環境,47.0%的受訪者擔心會引發群體性事件,40.8%的受訪者認為會造成不正當競爭。
“公共關係學中有句話叫,‘當謠言走遍世界的時候真理還在穿鞋呢’。公眾應該意識到,謠言的傳播具有一定的不可挽救性和傷害性。”周敏認為,當下媒體應該繼續保持深度調查和反思質問的優良專業傳統。對個人來説最重要的是加強媒介素養,改變自己對資訊接收和傳播的態度,在轉發消息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考慮是否真實,以及是否會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
如何減少新媒體上流傳的謠言?調查中,68.8%的受訪者期待公共事務資訊及時公開,越透明越能安定人心。63.2%的受訪者希望懲罰惡意的謠言製造和傳播行為。59.5%的受訪者希望改善社會壞境,增強公眾安全感。56.8%的受訪者建議新媒體平臺清理有造謠紀錄的公共賬號。51.7%的受訪者建議對常見謠言準備應對預案。40.1%的受訪者表示應提高網友科學素養,不信謠、不傳謠。
“計劃生育獎勵金假新聞”事件,讓黎越對社區管理産生了新的認識。以前如果有新政策下來,他們會用張貼告示和走訪通知的方式進行告知。在新媒體時代下,如何繼續保持工作的公開透明,保證資訊能準確到達每個社區群眾,這是黎越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或許我們自己也能開通一個專業的網上平臺,與這些謠言的製造者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