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科技 > 網際網路 > 正文

字號:  

國産動畫為何屢屢被抄襲打臉

  • 發佈時間:2015-07-09 14:5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湯婧

  國産動畫片《汽車人總動員》被指抄襲皮克斯動畫電影《汽車總動員》,從造型到海報,已經傻傻分不清楚。面對質疑,該片導演通過微網志否認抄襲,並罵質疑者是“新時代的漢奸”。

  越是火冒三丈,越是心裏有鬼。導演妄圖以“漢奸”這個大帽子讓質疑者閉嘴,讓自己從對錯是非的爭辯中溜走,留下一地雞毛的情緒宣泄。可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裏,見多識廣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抄襲就是抄襲,跟“學習”、“借鑒”沒有一毛錢關係。如果這都不算抄襲,那麼抄襲這個詞本身也就沒意義了,可以用“學習”和“借鑒”代替。

  現在“漢奸”這個詞都被玩壞了,股市做空的是“漢奸”,質疑國産的是“漢奸”,輿論監督的是“漢奸”,有話不好好説,偏要把水攪渾。動輒把事情泛政治化、上綱上線,這讓全社會難以形成一個理性的共識。而理性,才會讓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從漢奸的話題轉回來,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國産動畫總是被抄襲打臉?

  有媒體整理出近些年國産動畫抄襲成風的種種案例,可謂自毀長城。比如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大嘴巴嘟嘟》,三歲小孩都能看出是在複製《蠟筆小新》。還有《高鐵俠》、《金甲戰士》、《小櫻桃》等國産動畫,已經是明火執仗的抄襲了,而且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些國産動畫,有的上了電視,有的拿了獎項,好像抄並快樂著。

  在中國文化市場中,抄襲是不容回避的問題。于正抄襲瓊瑤,也是用“神奇的巧合” 做擋箭牌。在抄襲這個事情上,名利雙收的例子有不少,身敗名裂的例子不算多。市場自身有凈化功能,但如果從法律到觀念上,智慧財産權的保護不力,市場也有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

  中國動畫産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補貼的失靈”。相比國外的動畫産業和動畫公司,中國本土動畫公司尚無法與之競爭。為了扶持動畫産業,政府予以補貼。但現實是骨感的,政府補貼的激勵制度太過粗疏,很多地方只是按分鐘給補貼,造成大量山寨和抄襲公司惟産量論,粗製濫造和拿來主義盛行,惡化了整個行業的生態。大量動畫企業根本不關心自己的産品能不能賣以及賣給誰,而是靠補貼生存。這導致整個産業愈發沒有競爭力,優秀作品太少,播映收入和衍生産品不足,這在短時間來看很難出現改善。

  政府補貼對於市場而言是一柄雙刃劍:在産業孱弱之時,補貼當然是雪中送炭,幫助剛出襁褓的本土公司站穩腳跟,適應環境;但如果補貼設計不當,鼓勵了市場中的“劣幣”,反而形成所謂的“擠出效應”,將原本的“良幣”驅逐出去。原因也簡單,補貼抬高了市場出清的門檻,使得本應該淘汰的壞公司一直盤踞著市場空間和市場資源,讓好公司被迫付出更多的競爭成本。因此,政府補貼如果一定要有,就應該讓補貼機制精細化,獎善罰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