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科技 > IT業界 > 正文

字號:  

手機的生命週期還剩下多久?

  • 發佈時間:2015-05-11 09:21:00  來源:南方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書海

  我們總是有兩個視角來看待一個産品:一個視角專注于産品本身,拿這個視角來看手機就會看到螢幕大小、解析度高低、有無邊框等等;一個視角則專注于産品的共相,拿這個視角來看手機就會看到産業階段、供應鏈、生態入口等。産品本身的具體特徵決定産品成敗,本質則決定産業趨勢。在這篇文章裏我們探討後者。

  手機像化粧品還是像QQ?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探討手機像化粧品還是QQ是個離奇的問題,因為顯然這是彼此八竿子打不到的品類,但抽象來看它們就確有相似之處。

  大多産品可以被劃分進兩大類別,一類有網路效應,一類沒有。這個區別非常關鍵,對於有網路效應的産品,後來者非常難以用“我做的更好”這種思路來打敗當前的領先者,因為網路效應天生會促成強者越強。真要想挑戰現有市場的領導者,那就要等待與自己産業相關的技術更疊或者從完全不同的視角切入。QQ顯然是有網路效應的,而手機這産品其實沒有網路效應。

  在沒有網路效應的産品中,又可以進一步劃分成兩個大類別:一類是個性化有較大存在價值的,比如化粧品;一類是個性化存在價值較小的,比如PC。這點區別也非常關鍵,對於個性化沒有存在價值的東西,規模本身就是效益;對於個性化有存在價值的,規模就沒個性重要。與網路效應相對應,形容這現象的詞語叫規模經濟。

  這點也非常重要,沒網路效應,但有規模經濟效應,那也會導致最終一個行業裏沒幾家能生存下來,當然也有些行當是規模不經濟,這點特質上的差別也會導致行業發展的趨勢不同。

  個性化在個分歧點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個性化沒價值的行業,充分市場競爭會很快的讓大部分企業死掉,現在來看PC就是這樣的行當。個性化不怎麼有價值,加上規模經濟效應和充分市場競爭,最終導致大部分做PC的公司死掉了,但化粧品行業顯然與這個不同,個性化更有價值些,於是各種類別的化粧品産品始終層出不窮,品牌也非常豐富。

  所以説判斷手機是不是具有化粧品特質對當前紛紛擾擾的做手機事件非常關鍵,因為如果手機像化粧品,那意味著各路做手機的就還有機會,如果像PC,那後來者就危險了。

  總的來看手機的個性化價值重於PC,但應該不如手錶和化粧品,否則就沒法解釋為什麼iPhone以較弱的參數賣最高價格這事實。

  據此推斷的話,未來手機廠家的格局應該不會變成PC這樣,會有更多的品牌共存,但是由於通用特徵部分較大,如可用參數度量、換代較快,都解決通話問題和上網等,這個行業也達不到化粧品有那麼豐富的品牌程度,並且可能會有兩級分化,佔據了最通用定位的是大銷量(背後是實用主義者不關心個性化的人),側重個性化的則在細分領域裏佔據優勢。

  全球PC廠家,上規模的現在剩下了5家(聯想、惠普、戴爾、宏碁、華碩),化粧品的廠商則數不過來,非要探討最終手機廠商個數的話,那只能説一定大於5,剩下的讀者可以自己尋找能支撐獨特品牌的概念,有幾個理論上就會有幾家。

  與此相關的一個點則是對手機而言到底是生態重要還是産品重要,上面説的其實只是産品本身,如果生態更重要,那故事其實是會變樣的。下節來探討這問題。

  對手機而言,生態重要還是産品重要?

  這點在之前寫過的文章裏探討過一點,做生態其實就要有戰略,産品顯然專注與産品自身細節的雕琢,與這兩點可以並列的大要素其實還有技術和管理,所以這背後其實折射的是産品、戰略、技術、管理等的關係問題。這次我們則只聚焦于大家非常關注的生態和産品。

  要想看清這問題其實要把視野放大一點,這樣一來回顧下歷史是有幫助的。

  從沃爾瑪,淘寶天貓這類例子來看,無疑的生態更重要,一旦平臺內有網路效應支援,外有深入人們心智的品牌認知,在生態裏的玩家一定沒有主導生態玩家的發言權高。

  從PC這個産業的發展來看,故事就有點不一樣,做PC的其實遠沒有微軟和Intel發言權高。從生態的視角看,PC其實更接近用戶,和現在的手機廠家更像。對整個PC生態而言,Windows和CPU其實是個産品。

  從這類完全相反的例子我們唯一能得出的結論是:利潤其實按照充分市場競爭後的話語權大小來配置的。(真不是完全的按照市場配置資源)

  那對於手機而言,到底是偏向那種,是手機背後隱含的生態屬性更重要,還是手機的産品屬性更重要?

  這裡的關鍵問題其實不在於手機自身,而在於生態本身的特質。

  手機上的各種App看著彼此差不多,但其實差別極大。一類App的價值本身在於它自己,一類App的價值則在於它所代表的服務。前者典型的是瀏覽器,後者典型的則是淘寶。

  越偏前者的,手機自身對它影響越大,越偏後者的手機本身影響就越小。這並不難理解,只要瀏覽器已經被預裝了,還不太差,一般人並不會自己再安裝瀏覽器;但不管用什麼手機,只要打車還維持現在的狀態,大家一定還會主動去裝滴滴或快的。

  所以誰擁有手機對偏前者的影響力大,對後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競爭狀態不明朗的時候,但不是決定性因素。這也就意味著所謂手機對生態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偏前者的APP上,對幾乎所有的O2O,網際網路金融等的影響遠沒有想的大。這應該不難理解,很少有人會認為有手機入口就可以把O2O或者網際網路金融搞定。

  在偏前者的産品裏面裏面,所有社交網路類的也可以去掉,因為龐大的網路效應已經可以抵消所謂安裝等可以帶來的麻煩,誰會忘記安裝微信呢?

  總結來看,手機對幾大品類的生態影響遠沒有想的大,比如電商、社交網路、O2O、網際網路金融,這裡面唯一不明朗的是搜索引擎,但這種不明朗不是因為搜索引擎不是側重服務端的産品,而是因為搜索本身就有二級入口的屬性,而移動則讓這趨勢加劇了。搜索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搜索引擎這種橫向搜索,一類則是屬於各個站點的那種縱向搜索。前一類搜索的前置條件是瀏覽器,後一類則是依託于單個站點的資訊究竟多完備。移動網際網路一來,導致在瀏覽器裏搜索一定會被降級為二級入口,而各種超級App的崛起,導致縱向搜索變的更有價值。

  入口誠然有價值,但在手機這個點上入口的價值似乎被高估了。

  可預見的手機玩法?

  各種産業總是會由新生而成熟,之後就進入持續改善的週期。對於電腦這個改善週期大概開始於WinXP的發佈,IT這行當的老鳥可能會記得,在那之前,電腦每換一代,前一代的電腦其實是不能用的,而在那之後各種關鍵需求都得到了比較好的滿足,許多改善點其實都沒法讓人眼前一亮。這估計是為什麼XP用戶還那麼多一個原因,畢竟你很難找到Windows 95的用戶了。

  一旦進入改善週期,産品典型的宣傳賣點就會變成更大、更快、更強,手機有著電子産品的一面,這點應該不會改變。但這點以現狀來看,很可能拉不開太大差距,從現狀來看大家都是更多的依賴於類似的供應鏈,所以只要一家能消化,另一家應該也可以很快搞定。與此同時另外一種剛性約束則是如果走不出這圈子,局裏的人活的都會比較痛苦,具體可以參照PC,回想下當年究竟有多少人在做PC,PC産業又是如何發展的。

  這樣一來,在大幅競爭,供應鏈趨同的前提下,手機廠商估計只能在工藝和體驗上下功夫。積極引入新技術是讓自己不落後於人,工藝和體驗則是讓自己與眾不同。

  而所謂生態,其實是手機廠商影響別人的砝碼,大多時候不可能成為手機的賣點,誰的生態願意只匹配幾家廠商?所以蘋果之外不太可能再出現一種大封閉的生態。這其實很致命,真要想這個成為影響手機的賣點,那除非手機廠商背後有自己一個獨特的生態鏈,並且願意讓這産業鏈成為手機的配套物,這個可行性並不高。

  比如説:如果智慧家居扮演這角色,那就意味著智慧家居不只背負著自身發展的使命,還背負著為手機配套的使命。這在當前的狀態下看,其實是很危險的。其實你沒辦法讓一家人都用你的手機,這樣的話就只能靠App來普適所有機型,而不是讓這套生態成為手機的賣點。

  但有一類生態幫助可能會大些,那就是擴展手機基本功能的生態。所以競爭激烈到一定程度後,這個上應該會有新故事出來。

  手機什麼時候會被顛覆?

  如果跳出來看手機,就會想到手機的生命週期到底會有多長?這無疑對這品類會有巨大影響。

  在手機、Pad間接的削弱了PC的作用之後,PC雖然不能被稱為夕陽産業,但至少也是個比較成熟的産業。那手機什麼時候會面對一種挑戰自己的産品?

  此外,需要注意到的是手機其實是匯合了兩條技術發展路線的産品:一條是電晶體發明後,電腦一路變小變強的發展線路;一條則是通訊的2G,3G,4G發展線路。從結果來看是做電腦的更威武些,蘋果主導了這場變革。很多人談論諾基亞,摩托羅拉等都會給出各種原因,但其實一個根本原因是它們原來所專注的領域被降級成新産品的一個部分了。這種趨勢很可怕,如果你只從局部來看,它可能通信確實還沒有你原來的強,這就會導致認知錯位。然而實際上新産品雖然局部沒你好,但在總體提供的價值上已經遠遠超越了,你只是它的一個部分。

  上面兩個視角正是考慮什麼會替代手機所必須關注的:一個説的是什麼産品會弱化手機的功能,這其實是一種間接顛覆;一種則是把手機所專注的兩個事情:通信和電腦再次變成局部。

  前者的話非要選一個其實是智慧手錶和IoT設備;後者則暫時還看不見。

  如果這世界變的隨便那裏都可以直接通話和上網,那無疑的手機的作用會被削弱,但這個很難徹底替代手機。比如用電視上網的時候,有電話進來,那不用找手機直接就可以通話了。抽象來講可以這麼説,只要SIM卡和螢幕越來越多,那手機的角色就會被削弱。

  而現在比較火熱的一些新技術,暫時看不到代替手機的可能性,比如AR/VR等。

  所以手機的生命週期應該還有很長。如果拿2007年一代iPhone發佈會做元年,那這類産品走過了八個年頭,相比之下如果拿AppleII的1977來做PC元年那它大概走過了40年,發展期大概有30年。

  小結

  如開篇所説,我們總是可以有兩類視角來看待一件事情:一類是上帝視角,自頂向下的看待東西,哲學家很多這樣;一類是經驗的視角,這是自底向上的看東西。在漫長的歷史裏很多大事件其實與這兩個視角有關。前者需要關注本質問題,關注的其實是一種共相,更像古代中國人講的道,但對成敗的影響確實沒後者來的實在。以現實來看似乎真有價值的前者缺了些,有術、有法、無道,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尤其是落在人身上時。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