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為何對補貼説“不”
- 發佈時間:2014-08-08 11:04:54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書海
7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應邀發言時表示,“總理,我們不需要國家的産業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自己就可以做好!”對於她的建議,李克強稱“很有啟發”。
2009年到2013年,我國連續推行多輪家電補貼政策,初衷本是為扶持企業健康發展,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屢屢出現了“政策依賴”、“補貼違規”等亂象,造成市場“優不勝劣不汰”的局面。
於是人們都在反思,是痛定思痛重新上路,還是寄希望於補貼猛藥茍且生存,更多的企業有了自己的答案。
補與不補的“博弈”
與總理對話,企業家的意見並不是隨口説説的。
記者隨後了解發現,家電補貼政策退出前後,董明珠曾在多個場合表態,反對補貼。去年兩會期間她曾表示,拉動內需不能靠財政補貼,而應該交由市場機制。今年4月,在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董明珠再次提到有企業靠節能補貼發財,政策一取消就虧損,這是環境腐敗。
“董明珠這次在中南海再次提到反對補貼的觀點,是有原因的”,空調商情主編沈建對新京報記者説。儘管去年5月底,家電補貼政策已全部結束,但業內一直流傳國家會出臺針對空調的節能領跑者制度,延續補貼政策。據介紹,這一政策目前已在上海試行,但與此前的説法不同,國家沒有下發補貼,只是作為一項企業榮譽在推行。
家電補貼政策最初誕生於2009年。中怡康公司的數據顯示,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家電業規模增速從之前的14%-15%驟降至4.5%,2009年也僅為5.8%。2009年起,國家先後推出家電下鄉、以舊換新、高能效空調補貼、家電節能惠民四輪補貼政策。根據政策規定,家電企業每銷售出一台符合規格的産品,國家就給予10%-13%的補貼。
在刺激政策的溫室裏,2010年,家電行業曾迎來一場“造富”運動。2010年,家電業的增速猛升至20%以上。據行業協會的統計,2010年家電行業的規模增長接近30%,美的、格力等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長,均在40%以上。
截至2013年5月31日,節能惠民政策到期,所有的補貼政策全部退出舞臺。此時已經習慣了刺激政策的家電企業突然有些悵然,意見分化也就此産生。有白電企業比如格力、美的都表態不希望補貼政策繼續,但是利潤日益稀薄的黑電企業和一些中小企業卻仍對補貼抱有幻想。所以,補貼政策退出後的一年裏,關於家電業重啟補貼的聲音一直斷斷續續, 不絕於耳。
比如,前述空調節能領跑者制度的呼聲一度很高。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空調行業曾專門就節能領跑者制度召開過幾次會議,與會企業就補貼問題進行過探討。
去年10月,有家電企業高管對新京報記者説過,發改委委託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向各個家電廠商徵求過一次意見,主要是關於要不要搞補貼,補貼有什麼好的建議等問題。當時包括創維、格蘭仕等很多企業都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歡迎政策補貼。
此間,還發生了一件頗為微妙的事情暴露了家電企業對補貼的“博弈”態度。去年7月,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也曾受邀參加總理座談會,他在發言時提及,希望政府少一點補貼。但後來美的內部對外界的口徑卻發生了變化,稱方並沒有這麼講。有知情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稱,“美的是受到來自同行的壓力了,所以換了口徑”。
溫室刺激,市場難公平
國家出錢,刺激消費,刺激需求。為什麼企業不想要?
在董明珠中南海發聲後,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商務參贊劉毓驊站出來對此事做了一個收尾式的回應,或許一定程度上講出了企業的心聲。
劉毓驊説,好的市場環境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企業。“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如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開放市場等都是我們要學習借鑒的市場規則”。
公平的市場環境,是很多企業在經歷5年溫室刺激後迫切需要的環境,所以決定大義凜然拋棄“補貼資金”。
有企業內部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説,這幾年的家電補貼政策,曾讓不少小品牌死灰複燃,靠著政策活了好幾年,多品牌並存的情況攪亂了整個市場格局。
“比如,阪神、齊洛瓦、格淩尼,這些新鮮而又陌生的牌子,在廣大的三四級市場廣泛存在”。上述企業人士稱,“有政策的時候他們就弄兩把,沒有政策的時候,他們就很難有競爭力。”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僅在2009年家電下鄉中,就有58家冰箱企業、73家洗衣機企業,26家彩電企業,30家冷櫃企業中標。而現在,人們真正能叫出名字的品牌不足10個。
有業內人士對新京報記者稱,對於強勢企業而言,都不希望有政策庇祐,家電行業作為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早已經喜歡了在市場上橫衝直撞搶佔份額,政策的庇護則給了一些不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一些喘息的機會,造成優不勝劣不汰的局面,這並不利於行業的發展。
此外,從企業操作層面看,政策補貼也帶來了很大的人力成本損耗和資金壓力。
前述企業內部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説,當年為了節能補貼,公司要成立專門的部門處理大量數據統計匯總上報工作。總部、全國每個分公司、到經銷商,各個環節都要設立專人管理,整個流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補貼退出,企業現危機
之所以有企業並不反對補貼,是因為在補貼退出後,有的企業實實在在出現了盈利危機。
自家電行業補貼政策在去年5月底退出後,整個國內的彩電企業受到影響較大。根據工信部之前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以彩電為主的家用視聽行業實現銷售産值2639億元,同比增長3.2%,比去年同期下降11.3個百分點。
今年一季報中,TCL集團、海信電器、四川長虹等國內主流彩電巨頭的凈利潤均出現滑坡,其中海信下降8%,長虹下滑93.75%,TCL電視則出現虧損。創維日前發佈2013年財報顯示,其2013年凈利潤下滑16.5%。
“節能補貼政策的退出對市場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要大、要長。”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7月在財報解讀會上説,“不同於原來的‘家電下鄉’政策結束,馬上又推出了‘以舊換新’,‘以舊換新’之後又推出‘節能補貼’。沒想到這一次‘節能補貼’政策結束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這在業內人士看來,是典型的“政策依賴症”。有分析認為,彩電銷售在一年內“一蹶不振、持續低迷”,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彩電企業還期待國家後續會推出“新的替代政策”,從而忽視了主動救市的時機。
除此之外,5年的政策補貼讓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擴大自己的産能,嚴重透支了市場的消費力,而目前房地産市場又出現萎靡,彩電市場的前景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據奧維諮詢的監測數據,去年我國彩電銷售量達到5100萬台,今年預計為4900萬台,將出現30年來首次負增長。
在無政策時代,彩電龍頭企業尚且艱難度日,很多小企業遇到的則是毀滅性打擊。
今年6月,寧波寶潔電器有限公司申請破産重整,這家電器企業曾在2010年風光一時,它的冰箱、洗衣機、冰櫃都曾中標家電下鄉名錄,僅冰箱産品就中標60餘款。
但政策退出後,冰箱、洗衣機市場迅速降溫。據中怡康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國內洗衣機累計零售量同比下降了5.9%,冰箱零售量同比下降了12.38%。
寶潔電器相關負責人也對新京報記者説,公司破産重組主要是因為企業因連帶擔保,資金鏈出現問題,同時家電補貼政策退出也是一方面原因。據他介紹,目前在寧波、慈溪一帶有很多中小家電企業都遇到了類似問題,掙紮在生死邊緣。
補貼補給了誰?
企業走過5年的補貼時代,固然能體會到政策補貼給行業帶來的刺激性影響,諸如順利度過金融危機,促進産品迅速升級。但回頭看時,誰都不能回避一點就是當年瘋狂的補貼盛宴背後伸出的“黑色之手”。
有知情人士對新京報記者稱,當年一輪又一輪的各類家電補貼中,真正能補給消費者的寥寥無幾,廠商、經銷商、當地財政部門是其中真正的收益群體。
“騙補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家電下鄉政策,一般來説銷售一台電器有一個家電下鄉補貼卡,每個卡對應一個身份,上報國家後可以拿到相應的補貼款。但後來,經銷商和企業都發現這張卡有利可圖,廠家開始多印卡片作為給經銷商的獎勵,甚至出現一台産品對應4到5個卡”。上述人士稱。
於是,那幾年在農村地區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番景象。一些鄉鎮家電經銷商不再熱衷於賣産品,天天開著三輪車到鄉里挨家挨戶收身份證。“對於農民來説,借用一下身份證還有錢賺,當然很樂意”,上述人士稱。
業界還有一種公認的騙補方式,即你補貼,我漲價。比如,在沒有中標補貼名錄時,一台機器賣400元,中標後漲價到500元,按照國家規定補15%後的售價為425元,廠商實際比過去還多賺25元。“按正當程式,國家相關部門要對價格進行檢查,但農村市場的檢查力度微乎其微。
審計署2013年6月公佈了2011年、2012年兩年家電企業存在的虛假申報材料、套取、騙補等行為,8家企業涉嫌騙補金額近9000萬元。新京報記者 李媛
國家實行節能補貼的時候,有一幫企業都發達了,報告裏講我的利潤多少個億,第二年政策一拿掉,就虧損了。你盤剝誰呢?這就是國有資産流失,你把國家財政的補貼,應該進入市場的,結果流進了你的口袋,這是可怕的腐敗,是環境的腐敗。
要預防能效補貼帶來成本浪費,拉動內需不能靠財政補貼,而應該交由市場機制。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本文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