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科技 > 家電 > 正文

字號:  

TCL迎“千億魔咒”大考 冀望智慧終端破局

  • 發佈時間:2015-01-08 07:23:46  來源:新京報  作者:李媛  責任編輯:王磊

  千億營收,幾乎是所有中國家電廠商的夢想。歷時33載,歷經三次轉型,TCL集團2014年營收成功突破千億,成為家電業內第四個“千億俱樂部”成員。

  對於TCL董事長李東生而言,其感慨恐怕會比一般人多很多。10年前,TCL預備進入快車道,計劃2010年即收穫1500億規模,卻不料在國際化並購中頭破血流。李東生曾開過一個玩笑説,“我曾經嘗試減肥,但一直沒有成功。”在2005年最困難的日子裏,他3尺5的褲腰一下子變成了3尺2。

  從結果來看,TCL的千億夢想雖遲了四年,但還是來了。在千億之後,等待李東生和TCL的,是更加艱巨的考驗——前三個晉身千億的家電廠商,無一例外地在此後增長乏力。TCL能解開這個“千億魔咒”嗎?

  遲到四年的千億夢

  10年過去,回頭看,TCL實現千億夢想晚了整整四年,當年期望的1500億也變為如今的1000億。

  元旦假期剛過,1月5日,TCL宣佈,公司實現年營業收入超千億。

  這比TCL預計時間晚了好幾年。

  10年前,2004年2月17日,廣東的天氣已經暖和起來,盤踞在惠州的TCL集團對外公佈了雄心勃勃的“龍虎計劃”:要在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2010年達到1500億元,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

  據見證過當時場面的人説,“龍虎計劃”是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親自宣讀的。“龍計劃”中,未來3到5年TCL多媒體顯示終端與移動資訊終端兩大業務要進入全球前五名。“虎計劃”中,TCL家用電器、資訊和電工照明三大業務及相關産業,未來3到5年要形成國內領先優勢。

  10年過去,回頭看,TCL實現千億夢想晚了整整四年,當年期望的1500億也變為如今的1000億。在千億目標變化和推遲的背後,還有一段TCL長達四五年的涅槃重生。

  在“龍虎計劃”拋出前後,TCL集團內部正醞釀兩筆龐大的海外並購,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

  湯姆遜當時是全球五百強,體量比TCL大,並購它就等於蛇吞象。TCL認為,湯姆遜能幫助完成從中國品牌向國際品牌的跨越。

  2004年1月並購進行時,正處於彩電産業一個節點,平板電視技術正在興起,而湯姆遜在CRT技術上全球領先。TCL當時認為,平板至少要五六年才能取代CRT。但結果事與願違,平板電視的大潮很快席捲而來,並購資産迅速貶值。

  同年8月,TCL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同樣不順利。初次整合未到預期,1000萬歐元很快耗盡,2005年被迫進行二次重組。期間,國內手機環境急劇惡化,國外品牌和國內山寨廠迅速崛起,曾經風生水起的TCL國內手機業務開始下滑。

  最終,TCL為兩樁並購案交了鉅額學費。2006年,TCL巨虧達19億,公司股票被戴上ST的帽子。為了渡過難關,電工業務、樓宇業務等非核心業務被相繼出售。

  不久前,李東生在“TCL跨國並購十年回顧”論壇上坦言,“當時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有點過於樂觀,對困難估計不足,對並購當中需要的資源投入也是估計不足。”

  突破千億的增量來自海外

  2014年的千億中,海外銷售收入佔48%,比2009年的三分之一有大幅提高。

  相比2013年的850億,2014年TCL營收過千億,意味著其營收在過去一年內增長了至少150億。在彩電業哀鴻遍野的背景下,TCL的增量來自哪?

  經歷了2008年的谷底,2009年TCL恢復增長,國際化進入穩步成長的階段。李東生介紹,2009年到2014年,TCL銷售收入和海外銷售收入都在穩步增長,特別是海外收入增幅比國內收入增幅大,2014年的千億中,海外銷售收入佔48%,比2009年的三分之一有大幅提高。

  TCL海外業務中,手機增長很快,2014年預計銷量將達到7300萬台,其中85%以上來自海外市場,出口量居中國手機廠商首位。

  以2014年前三季度TCL手機銷售均價52.7美元,全年銷量預計增長1780萬台計算,其手機業務會帶來約58億元人民幣的增量。

  不過,TCL手機有個硬傷,即利潤不高,以前三季度總出貨量4861萬台,盈利5.73億元計算,每台手機利潤僅為11.7元。對此TCL表示,公司中高端智慧産品比例正不斷擴大,毛利率已有所提升。

  除此之外,2009年才開工的面板公司華星光電是目前TCL最大的搖錢樹。

  2013年華星光電營收155億,佔集團總營收(853億)的比例不足20%,但為集團貢獻了近80%的利潤。

  家電專家劉步塵預計,2014年華星光電的貢獻仍舊最大,不過低迷的彩電市場或多或少會影響面板産業,所以其營收增量不會超過100億(2013年增量為83億)。

  作為TCL的立身之本,彩電業務近幾年一直隨大環境一蹶不振。2013年TCL多媒體虧損,2014前三季度銷售收入187億元,下降16.0%。所以2014年TCL多媒體以轉型為基調,圍繞“雙+”戰略,在內容服務、行銷推廣上做了很多嘗試。但由於彩電行業尚未回暖,業界普遍認為,TCL多媒體的折騰能使得經營業績同比改善,難有質的飛越。

  除此之外,TCL集團旗下還有白電業務,主營音視頻産品的通力電子,模組、照明等系統科技,以及最新與思科共同投建的商用雲服務平臺、文化傳媒、O2O等新興業務,這些板塊目前貢獻甚微。

  家電業的“千億魔咒”

  吊詭的是,幾乎所有跨過千億的家電廠商都難逃“千億魔咒”的洗禮,比如排在TCL前面的幾位同行格力、美的、海爾無一倖免。

  2014年報還未發佈,2015年一開年,TCL公司便迫不及待地放出了超過千億的好消息。于李東生而言,其面前又出現一個新的難題,千億之後怎麼做?

  千億營收,幾乎是所有中國家電廠商的夢想。

  吊詭的是,所有跨過千億的家電廠商都難逃“千億魔咒”的洗禮,比如排在TCL前面的幾位同行格力、美的、海爾無一倖免。

  2004年,海爾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個邁入“千億俱樂部”的成員,當時美的、格力營收僅200億元左右。隨後幾年,海爾增速持續放緩,被格力、美的迎頭趕上甚至超越。

  美的也難逃魔咒,2011年美的集團規模達到1400億高峰,上市公司美的電器達到931億,但就在2011下半年,美的主動“裁員瘦身”,從注重規模增長轉變為注重利潤增長,經歷三年陣痛如今轉型成功。

  再比如現在的格力,董明珠2012年接棒格力時正好遇上格力過千億,隨即她提出5年再增1000億的宏大目標,從此給格力戴上規模化“緊箍咒”,2014年格力雖能保住1400億,但在空調行業增長放緩的壓力下,格力已顯得步履蹣跚。

  “超過千億,企業容易浮腫,大而沒有效率,人浮於事的現象比比皆是。對於企業家而言,超千億後該以什麼樣的心態經營企業尤為重要。”家電專家劉步塵説,“對於已經進入千億陣營的TCL,以及即將進入千億的海信、長虹等廠商來説,都應該看清楚前車之鑒,調整戰略,放棄規模化情結,著重在技術研發和品牌提升方面下工夫。”

  對於TCL未來的發展,李東生也有他的想法。他説過,未來TCL的發展是雙輪驅動,一方面會繼續推進國際化,重點加強新興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會加快推進“雙+”(智慧+網際網路)戰略轉型,建立“産品+服務”新商業模式。

  在TCL集團過千億的新聞通稿中,TCL特別強調了幾個目標:計劃在5年內成為全球智慧終端主流廠商,實現智慧電視和智慧手機銷量全球前三,實現有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用於衡量電信運營商和網際網路公司業務收入的指標)貢獻的1億家庭用戶和1億移動用戶,實現來自産品與服務的利潤貢獻各佔50%。更為重要的是,最終實現公司價值增長超越銷售收入增長,5年實現公司市值超千億。

  千億之後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