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角膜捐獻量全省第一 常年百人排號等角膜

2016-06-07 15:51:45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紅十字志願者分別在兩個義診現場發放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宣傳材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現場辦理捐獻登記手續。2014年開始,市眼科醫院開始從美國西雅圖國際眼庫等“進口”眼角膜,到目前共“進口”了300余只眼角膜用於危重患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角膜短缺的情況。

  昨天是第21個全國“愛眼日”,今年“愛眼日”活動的主題為“呵護眼睛,從小做起”。當日,我市青大附院和眼科醫院兩家紅十字眼庫的專家分別前往黃島區和萊西市開展了義診活動。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仍然飽受角膜供體來源嚴重不足的困擾,與此同時,美國、斯里蘭卡等國家卻在輸出眼角膜,幫助全世界患者恢復光明。我市自2006年開展角膜捐獻工作以來,已實施角膜捐獻385例,也就是説共有770個角膜捐出,幫助近千名眼病患者重新“看世界”。青島的角膜捐獻數量在全省列第一位,在全國也和深圳、南京等城市一起排在前列。

  現場

  眼庫專家愛眼日下鄉義診

  昨天上午,市紅十字青島眼科醫院眼庫多名專家來到萊西市院上鎮為當地困難群眾以及遺體、角膜捐獻者家屬開展眼科義診;市紅十字青大附屬醫院眼庫多名專家也來到黃島區寶山鎮,為當地患有眼病的居民開展義診。紅十字志願者分別在兩個義診現場發放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宣傳材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現場辦理捐獻登記手續。

  “來參加義診的200多名居民從不滿周歲的嬰兒到90多歲高齡的老人,經過檢查多數人有眼病,包含白內障、翼狀胬肉、眼底出血、淚道阻塞、結膜炎等各種眼科常見病。”青大附院眼科參加義診的專家介紹,一方面是當地鎮上的衛生院沒有眼科,另一方面是這些來就診的患者都是提前通知,覺得有眼科疾病的居民來接受義診。各位專家針對不同患者詳細講解了疾病的特點、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有些危重患者直接建議住院手術或治療。

  幕後

  島城實現385對角膜捐獻

  “從2006年因車禍去世的在青打工小夥楊佔奇捐出第一對角膜以來,島城至今已實現了385對角膜捐獻。”市紅十字會負責捐獻工作的張少芹處長介紹,隨著市民意識的不斷提高,近3年來的捐獻數量也在較快增長,2013年實現了48例角膜捐獻,2014年實現了80例捐獻,2015年實現了126例捐獻,今年到目前已經實現了83例捐獻。這其中多數是遺體或器官捐獻者同時捐出角膜。

  “捐獻眼角膜,給親人們留點念想,讓失明者重見光明,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張少芹介紹,目前我市有兩個紅十字眼庫能夠接收角膜捐獻並實施角膜移植手術,分別是2007年成立的市眼科醫院紅十字眼庫和2014年成立的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紅十字角膜庫,隨著捐獻者的增多,可能還會有第三處和第四處紅十字眼庫設立。

  “角膜的捐獻不同於遺體和器官捐獻,屬於比較容易實現的。”張少芹告訴記者,器官捐獻需要嚴格條件,一旦錯過合適的摘取時機就會造成器官衰竭失去作用,並且對器官捐獻者的身體狀況也有嚴格要求,癌症、血液病或其他傳染病等都不能實現器官捐獻,而角膜屬於人體組織,沒有血管,只要捐獻者沒有導致角膜病變的眼病或惡性傳染病,一般均可使用。另外,眼角膜的取出時間條件也比較寬鬆,可在去世後數小時內摘取。

  常年上百人排號等角膜

  “我們這裡常年有上百名眼病患者排隊等待角膜移植,因為角膜供應數量不夠,也有患者錯過了最佳移植時機,造成終身失明。”市眼科醫院紅十字眼庫醫生陳召利告訴記者,眼角膜是眼睛前部無色透明的表層,像透明的鏡頭,上面沒有血管,是人眼的主要構成元素,常見的眼角膜症狀為眼角膜因疾病、外傷、感染變得混濁,或有其他原因視力驟然下降,它像汽車的擋風玻璃一樣容易損壞。如角膜白斑、潰瘍等病變,圓錐角膜和外傷等造成的損傷都可以通過角膜移植來實現復明。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數據,全球範圍內,角膜疾病是僅次於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第四大致盲病患。“而在我國的實際情況是,角膜病是僅次於白內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國角膜病致殘者(包括單眼患者)約有301萬,一名病人等待角膜移植手術的時間,往往要以數月計。”青島眼科醫院院長謝立信院士介紹,許多本來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光明的患者,由於缺少角膜而在黑暗中度過。目前我國等待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有400多萬,但因供體角膜缺乏,全國各大醫院每年完成的全部角膜移植手術僅有5000例左右。

  危重患者需“進口”角膜

  “我們去年做了超過300台角膜移植手術,其中不少是靠 ‘進口’角膜來實現的。”陳召利介紹,全國各地眼病患者來青島市眼科醫院就診,角膜需求量太大,僅靠捐獻的角膜遠遠不夠,一般本地捐獻一對眼角膜,馬上就要用於危重眼病患者,但仍有危重眼病患者無法等待捐獻。2014年開始,市眼科醫院開始從美國西雅圖國際眼庫等“進口”眼角膜,到目前共“進口”了300余只眼角膜用於危重患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角膜短缺的情況。

  陳召利告訴記者,雖然 “進口”的渠道可行,但相比本地捐獻,“進口”角膜的方式還是有諸多弊端,首先就是角膜的保存問題,雖然眼角膜摘除後儲存期限可長達14天,但仍是越快用於手術品質越好,而從美國“進口”則需要一定的運輸時間,並且還要有複雜的出入境檢疫、入關等手續,這些一般至少需要一週時間來完成。另外,從國外“進口”過程中,還要涉及運輸等必需的費用。

  觀點

  摒棄傳統觀念束縛是關鍵

  “影響角膜捐獻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的‘全屍習俗’和‘體膚毛髮父母所授不能殘缺’的觀念,有市民思想開通簽署了 《捐獻同意書》,但有可能家屬會加以阻撓,去世後捐獻角膜難以進行。”謝立信説,多年以來,不管是什麼時候,只要接到電話,紅十字眼庫的醫生都會立即趕往現場,將角膜小心翼翼地取出,像珍寶一樣對待,因為這樣的捐獻實在很珍貴。

  “在很多市民對器官和遺體捐獻不太了解的情況下,角膜捐獻在宣傳上很匱乏,2015年歌手姚貝娜去世並主動捐獻眼角膜的行為帶動了一部分人對器官捐贈的關注。”張少芹説,人口僅有2000多萬的南亞小國斯里蘭卡是一個角膜捐獻大國,簽字死後捐獻角膜者超過90萬人。起初斯里蘭卡人並沒有捐獻眼角膜的傳統,上世紀50年代,名流哈德遜·席爾瓦博士在報紙上撰文承諾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並呼籲讀者也在去世後捐出眼角膜,該倡議在斯里蘭卡人民中引起極大反響,很多社會名人也帶頭鼓勵捐獻,此後,捐贈角膜成了斯里蘭卡代代相傳的文化。

  呼籲角膜捐獻立法

  “中國需要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數量還在每年遞增,目前我國等待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有400多萬,國內有41個眼庫(角膜庫),但幾乎是“有庫無角膜”的情況。”謝立信説,根據2015年數據統計,2014年全國所有眼庫接受捐贈的眼角膜數量不到2000個,而人口只有3億的美國,2014年捐獻了13萬個角膜,美國本土只用了7萬左右,其餘角膜出口到亞洲、歐洲等國家。“角膜捐獻在很多國家已經立法了,目前我國每年成功移植的約5000例角膜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來源於美國、斯里蘭卡等國的捐贈。”謝立信介紹,他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起草並向全國人大提交了《關於角膜捐獻法立法的方案》,呼籲用法律保護和提升人們覺悟,讓光明傳遞更多人,改變供體角膜匱乏的現狀。

  如何申請眼角膜捐獻

  市民申請眼角膜捐獻可聯繫所在地紅十字會登記,成為捐獻志願者,志願者如若去世,所在醫院或親屬應儘快通知紅十字會或紅十字眼庫摘取眼球。生前沒有登記的市民,也可由家屬向紅十字會代為提出捐獻申請,但摘取眼球時間,夏天在去世後6小時內,冬天可延至12小時內,如在去世後立即將遺體放入冷藏室或冰棺內,還可適當延長。紅十字眼庫專家摘除捐獻者全眼球後,會在捐獻者眼眶內植入假眼,不影響捐獻者遺容。

  我市也在位於福寧園公墓內建設了奉獻林,捐獻者的名字將刻在奉獻林裏的紀念墻上,供後人瞻仰。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