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迎來歷史性契機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迎來歷史性契機

2025-04-11 08:40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雖然傳統地緣政治因素等制約條件依然存在,但中國已然迎來主動塑造周邊環境、全方位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契機。

中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陸上和海上鄰國超過20個,是全球大國中鄰國最多的國家。周邊地區是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係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從短期來看,維護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對於我國順利完成國內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至關重要;從中長期來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對於完成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周邊外交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面旗幟。以親誠惠容理念為核心,周邊被置於外交全局的首要地位。無論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其實踐都是從周邊國家開始。這也進一步彰顯了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中的特殊地位。

當前,我國同周邊的關係處於近代以來的最好時期。古代,我國與周邊有著友好交往歷史,物質文化交流與精神文化交流交相輝映。進入近代,許多周邊國家或地區淪為殖民地,中國的周邊交往逐漸遭到破壞,甚至陷於停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相繼同周邊國家建立了全新外交關係,周邊外交逐漸改善,但也因歷史原因歷經波折。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同周邊國家關係的發展迎來高潮。我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成為18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周邊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聯繫,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正當其時。

同時,我國同周邊關係也已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亞洲的崛起更是引人注目。2024年,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60%,經濟體量的崛起使得“亞洲話語”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在迅速上升。中國同周邊交往過程中總結的理念和經驗,也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可以説,中國的周邊外交早已超越了原本的地理界限,成為改變世界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我國在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十分牢固。一方面,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的理念方針,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等,已成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我國已經同周邊構建了雙邊、多邊以及各領域合作的複合命運共同體模式,並已開始打造鞏固戰略互信、深化發展融合、維護地區穩定、擴大交往交流的政治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而在上述基礎上,繼續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重點發力:

首先,進一步推動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落地生根。我國與周邊陸海相連、唇齒相依,面對危機需要同舟共濟。不論是上世紀末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近期發生的緬甸地震,無不説明瞭這一點。只有更多國家的民眾接受這一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國的周邊外交才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中國與周邊關係才能實現長久、積極的發展。

其次,擴大同周邊的各領域合作範圍,加大合作力度,以加快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在政治安全上,以非傳統安全合作為抓手,破解跨境執法合作等難題,推動政治安全深度合作;在經濟發展上,在産業鏈、價值鏈等方面加強深度融合,打造日益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社會人文方面,深化教育、文化、旅遊、青年、體育、媒體、地方等交流,推動民心相通,打造更多具有長遠社會效益的社會人文交流品牌項目。

總而言之,面對新形勢,更加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不僅是短期破局之舉,而且也是中長期戰略之道。我們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周邊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更加積極主動地弘揚這一重要理念,團結周邊各方,齊心協力,攜手共進,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共生的亞洲大家園。(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