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八項規定這張“金色名片”照亮大國偉業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八項規定這張“金色名片”照亮大國偉業

2025-04-11 08:45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作風關係黨的生死存亡,決定國家事業成敗。對作風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黨的十八大之前,面對一個時期以來黨記憶體在的突出問題,全黨是憂心忡忡的,我是憂心忡忡的。”在一次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閉幕後不久,中央八項規定出臺,這是新時代制定的第一部重要黨內法規。這一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改變了中國。

中央八項規定是作風建設的“金色名片”,它的出臺令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社風民風持續向好,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實現重塑。這張“金色名片”,正照亮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打鐵必須自身硬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貴州、雲南考察時,對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各級黨組織要精心組織實施,推動黨員、幹部增強定力、養成習慣,以優良作風凝心聚力、幹事創業”,“要把正風肅紀反腐貫通起來,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遵規守紀、大膽幹事創業”。

有一段時期,由於一系列客觀原因和自身思想的鬆懈,某些黨員、幹部黨性意識日益淡薄、群眾觀念日益模糊、艱苦奮鬥作風逐步喪失,這些行為違反了黨的紀律,在群眾中引發了不良影響,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帶壞了黨風、政風,必須堅決予以治理。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對黨的作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規定,為十八大後黨的作風建設定下了總基調;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

“八項規定”的內容雖然只有短短600余字,但內涵豐富,指向清晰、項項可行,體現了黨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表達了黨勇於自我革命的堅定信心和勇氣,瞄準了黨的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從改進調查研究到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從精簡文件簡報到規範出訪活動,從改進警衛工作到改進新聞報道,從嚴格文稿發表到厲行勤儉節約,涉及方方面面,設立起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規定就是規定,不加‘試行’兩字,就是要表明一個堅決的態度,表明這個規定是剛性的。”

“八項規定”內容具體而實在,是“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錚錚宣示。“打鐵還需自身硬”,是2012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總書記之後,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的,“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打鐵”,意味著我們中國共産黨人面對的任務和困難是非常“堅硬”的,十八大報告主題詞中有一個“攻堅克難”,其實就是對此自覺而清醒的認識。要把“鐵”打好,那麼“打鐵”的主體對自身就要有更高要求。中國共産黨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正是“打鐵”的主體,如果自身不硬,“打鐵”的錘就舉不起來。“自身硬”,硬在哪?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可以看出,“自身硬”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硬”在本質。黨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如果黨的本質變了、被顛覆了,那麼一切“硬”都無從談起。二是“硬”在精神。即力求解決精神懈怠問題;三是“硬”在能力。提及克服“本領恐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要提倡學習之風,減少應酬。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認識水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四是“硬”在作風。中央提出的“八項規定”,實質就是整頓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問題。

作風問題的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

以行動作無聲的號令,以身教作最好的榜樣。赴河北調研時吃大盆菜;在四川蘆山地震災區住臨時板房;與湘西村民一起摘柚子;去北京慶豐包子鋪排隊點餐;在陜北梁家河用自己的錢為鄉親購買年貨……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日常中,帶頭踐行八項規定的細節不勝枚舉。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歷次講話中,“人民”都是一個突出的關鍵詞。“人”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一是人類,二是群體,三是每個個體。從學理上來講,以人為本,要從“人類”方面來理解,比如注重人類關懷,強調人類共用一個地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為本也可從“群體”方面來理解,比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還可從“個人”方面來理解,如促進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人民和個人是有區別的,對個人而言,人民是一個抽象概念,但這是一種具體的抽象,是包含一個個具體個人的抽象。也就是説,人民是包括每一個個人的。

作為黨的總書記,從政治或意識形態角度,相對於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要求,肯定要強調“人民”,著眼于“人民”這個整體。當然,這個“人民”是包括每一個個體的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其人生成長、人生閱歷過程中,接觸過具體的底層民眾,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各行各業的人,這些都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具有不同個性的不同的個人。因而,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人民”不僅僅是一個抽象概念,也是一個生動的集合體,即具體的抽象。也就是説,他講的“人民”不是一個單純的抽象,而是包含了具體多樣的抽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歷經艱辛、冷靜觀察、充滿自信、沉著應對、運籌帷幄、補齊短板、積極作為,進而取得了顯著成就。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可以看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更注重克服我們黨面臨的軟肋,即我們黨面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黨中央領導集體直面“四大危險”,且以無所畏懼的勇氣,首先把破解“四大危險”並使“自身硬”作為治國理政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作風正,人民的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如今,在決勝“十四五”的重要節點上,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當其時,意義重大。對於開展這次學習教育的重要性,日前中辦印發的《通知》開門見山,“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緊緊依靠全體人民,共創新的偉業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歸根到底就是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緊緊依靠全體人民,把14億多人民的力量,凝聚成“汪洋大海”般的前進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積極有效應對各種矛盾、難題、風險和挑戰,在總體上是圍繞“四個偉大”而進行的,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夢想”;積極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目的是確保黨始終成為“偉大事業”和“偉大鬥爭”的堅強領導核心,所以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當前,我國發展起來以後處於整體轉型升級和由大國走向強國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各種矛盾、難題、風險和挑戰,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共産黨人就必須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並凝聚力量、攻堅克難。

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引領形成正氣充盈的社會生態,才能振奮發展信心。全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就是要堅持糾“四風”和樹新風並舉,引導黨員幹部當好引領社會風尚的標桿,以實際行動帶動全社會向上向善,匯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正能量。(作者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