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聚焦

新春佳節如何吃得豐富又健康

發佈時間:2024-02-09 09:51:44 | 來源:新民晚報 | 作者:郜陽


“每逢佳節胖三斤”,飲食不當,還會影響健康。新春佳節,如何實現健康飲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營養科主任馬莉給出五條小貼士。

合理搭配

主食粗細配 肉類精心選

主食是一天中能量的主要來源,然而春節期間大魚大肉不吃主食或者過多食用糕點充當主食,會導致熱量、脂肪、蛋白質等攝入過多。因此,春節期間應適量攝入主食且注意粗細搭配,以增加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

馬莉建議,粗雜糧佔每天全部主食的1/3~1/2,每天攝入全穀物和雜豆類50克~150克,薯類50克~100克。

新鮮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調節免疫等優點。推薦水果每天200克~350克,種類盡可能多樣;蔬菜每天超過5種,最好攝入500克以上,其中一半為深色蔬菜類。

過年期間脂肪往往攝入過多,動物性食品應優選脂肪含量低且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蝦類;其次是脂肪含量較低且脂肪酸組成優於畜類脂肪的禽類;再次是脂肪含量低,鐵含量豐富的畜類瘦肉。

健康烹飪

多用蒸煮燉 少用炸烤煎

馬莉指出,烹調溫度和時間,是烹飪是否得當的決定因素。“煎、炸、烤等是以油為媒介或以火直接接觸食物原料,烹調溫度比較高,不但增加脂肪攝入,營養素損失較多,還可能産生苯烯酰胺、雜環胺等致癌物質。”

蒸、煮、燉,烹調溫度在100℃左右,對食品的生物活性成分引起的變性小,有利於天然食品營養功能的發揮,更營養、更安全。

限量飲酒

避免過量 小酌慢飲

新春佳節總免不了喝兩杯。馬莉説,如不能避免飲酒,儘量擇低度酒小酌慢飲、不空腹飲酒、飲酒時不同時喝碳酸飲料。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寫道,成人如飲酒,每天的酒精攝入量最好控制在15克以內,換算下來大約相當於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毫升,或高度白酒30毫升。再次提醒,少量飲酒,最好別喝。

零食適當

分級分類 警惕過量

過年期間,零食少不了。馬莉表示,零食選擇上亦不可盲目,“零食分為可經常食用、適當食用和限制食用三個等級”。

可經常食用的零食營養素含量豐富,多低脂、低鹽、低糖,如奶及奶製品、新鮮的水果、堅果、全麥麵包、蒸或烤的紅薯等。過年期間可選擇此類食物作為零食,但需控制攝入量。

適當食用的零食指營養素含量相對豐富,但含有或添加了中等量的油、鹽和糖,如奶片、巧克力、葡萄乾等。這類食物除了控制攝入量,必須限制食用頻率,過年期間要少選。

需要限制食用的零食通常所含營養素很少,卻含有較多的油、糖和鹽,如糖果、炸雞、膨化食品、碳酸飲料、奶油蛋糕等。這類食物能量較高營養素密度低,過年期間儘量不選。

少做少剩

及時放冰箱 再吃充分熱

親朋好友難得歡聚一堂,年夜飯都會準備很多美食,難免會有一些剩菜剩飯。馬莉指出,相比肉類等葷菜,蔬菜等素菜中的營養更容易流失,尤其是隔夜的綠葉蔬菜,維生素C等營養損失更多,健康價值大打折扣。所以,如果一定要剩,儘量留肉類等葷菜,不留蔬菜等素菜。

涼菜儘量不要留,經過餐桌的“風卷雲涌”,會帶入較多細菌,再留著放隔夜,就更容易滋生細菌;此外,海鮮不建議剩,一方面容易滋生細菌,另外魚蝦等放置時間久了,鮮味會大量流失,甚至産生異味。

馬莉提醒,無論是哪種食物,在室溫下放得越久,微生物就繁殖得越多,所以應該儘快放冰箱,“不要覺得冬天室溫低,不用放冰箱,這是不行的”,剩飯菜冷藏時間不要超過2天。

還要記得,冷藏保存好的食物,下次拿出來吃的時候一定要充分加熱熟透。剩飯菜儘量不要反覆多次加熱,要吃多少熱多少。


責任編輯:

稻香村創立250週年大會大會以“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為主題,研討老字號未來發展方向。【詳情】

A2型蛋白質乳品研究與發展概...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展開對A2型蛋白質乳品的解讀。【詳情】

貝因美 和中國媽媽在一起貝因美以“愛”為基礎,幫助親子家庭健康幸福。【詳情】

老字號智慧財産權保護研討會聚焦稻香村、泥人張等老字號典型案例。【詳情】

友情連結:

紅餐網 | 新華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