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2015年證券行業熱詞:有大事兒!

  • 發佈時間:2015-12-30 06:01:3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券商高層換血頻繁

  四大券商董事長換人

  縱觀2015年的資本市場,可謂是跌宕起伏,暗流洶湧。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券商在今年也是經歷了不少波折,券商高層人事變動尤為密集。特別是持續三個月的股市巨震之後,讓一向“高大上”的金融業,特別是證券行業成了人事變動高危區,一股高管離職風潮正在券商行業涌動。

  近日,券商圈最轟動的人事變動發生在華泰證券。12月18日,華泰證券公告稱,公司董事會于當日收到執行董事、董事長吳萬善的書面辭職報告。吳萬善離職的消息讓業內人士也頗感意外,作為華泰證券的元老級人物,吳萬善帶領華泰證券從區域性中小券商成長為排名前十的大型券商,並實現了A股和H股的上市。

  而在排名前十的大型券商中,除了華泰證券外,國泰君安、國信證券、中信證券也在今年經歷了董事長的調整。其中,今年4月份國泰君安證券領導班子正式宣佈調整,因籌建證通公司需要,擔任國泰君安董事長的萬建華被免職,由黨委書記、總裁楊德紅接任;今年10月份,49歲的國信證券總裁陳鴻橋的去世震驚業內;而中信證券的“靈魂人物”、在公司任職13年的董事長王東明于11月17日宣佈因年齡原因退休。

  除了董事長調整外,今年券商其他高管變動也十分頻繁,而高管離職最頻繁的時間段是今年下半年。9月16日,國海證券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彭思奇辭職;9月29日,國泰君安副總裁顧頡離職,其夫人也隨同其從國泰君安辭職;10月8日,開源證券總經理王兆華辭職,仍擔任該公司董事;10月14日,東興證券副總經理高健辭去了其副總經理以及在該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兼任的一切職務;10月22日,東北證券總裁楊樹財辭職,但繼續擔任該公司董事長一職。

  除了正常離職外,今年券商高管涉案被調查也明顯多於往年。據記者統計,截至12月29日,今年共有20名券商高管“出事”:13人確認被帶走調查,6人失聯,1人被撤職。其中中信證券因獨佔15大席位而格外受矚目。業內人士稱,這是券商行業繼綜合治理之後掀起的最嚴厲監管風暴,整個行業格局有望被重塑。

  點評:與其他金融機構高管離職主要因為網際網路金融的挖角不同的是,證券行業的離職高管則大多沒有透露最終去向。從以往的經驗看,券商高層離職一般會選擇進入一級市場,專注于做PE投資人的不在少數。PE投資人的專業門檻高,對從業人員的知識積累和人脈要求皆很高。過往20年的證券市場中,券商高管因為跳槽、工作調動和年齡等原因離職已經非常常見。但今年的特殊情況是,金融反腐力度加大在客觀上也加劇了券商高管的離職潮。

  券商兩次聯合救市

  自營業務成影響券商業績最大變數

  7月4日下午,一份聯合公告引爆了那個夏日裏的最熱話題。

  21家證券公司通過證券業協會發佈公告稱,動用凈資産15%、合計不低於1200億元的資金投資藍籌股ETF。據公開數據顯示,這21家券商的行業規模佔比超過60%,自營股票規模佔比超過80%,行業融資融券業務規模佔比73%,優質流動性資産接近6000億元。

  券商的救市行動還不只這些,除了通過劃撥資金到證金公司的統一行動以外,還有多家券商以不同形式為維護證券市場穩定而出錢出力。7月7日,新時代證券發佈公告稱,公司高管將合計出資不低於1000萬元認購融通基金的新發産品及存續産品,並承諾至少持有一年以上,同時號召公司全體員工認購融通基金的新發産品及存續産品。

  9月初,券商聯合救世吹響第二次號角。9月1日晚間,國泰君安、國海證券、長江證券、太平洋證券等13家券商同時發佈出資公告。此次參與資金匯集的證券公司多達50家,具體證券公司為7月末凈資産排名前50的券商,按凈資産的20%與證金公司進行收益互換交易。其粗略統計下來,此次將匯集約1000億元左右維穩資金。與此前投入救市的2萬億元資金相比,此次增量顯得意義不大。業內人士認為,全行業的參與體現出證券行業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重要責任,也進一步捆綁證券公司和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在市場失靈的極端情況下,行政介入是必要的手段。

  與此同時,在券商參與救市後,自營業務成為最大變數。自營投資佔凈資産比例可能接近50%,業內人士預計,如此高的自營倉位使其成為影響下半年乃至明年券商業績的最大變數。

  點評:券商聯合救市也引起了頗多爭議,有法律界的人士質疑當時21家券商聯合救市行為的合法性,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特別時期,特別操作”。而5個多月過去後,人們發現7月份“救市國家隊”21家證券公司中竟有多家公司因兩融業務違規和場外配資等問題被重罰,令人唏噓感慨。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些前所未有和難以預料造就了券商驚心動魄的2015年。

  券商受處罰“大年”

  19家券商吃25張罰單

  2015年對於券商而言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大起大落來得太突然,上半年實現了業績的翻倍增長,下半年利潤卻逐月下滑。不僅如此,今年也是券商受到監管部門處罰的“大年”,因為兩融業務違規和違規配資等問題,今年以來已經有19家券商受到了處罰,處罰措施包括鉅額罰款和暫停相關業務。

  1月16日收市後,證監會對45家證券公司的融資類業務現場檢查結束並且對相關公司進行了處理。其中,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3家公司存在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受過處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戶數量較多,對這3家公司採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民生證券、廣州證券存在向不符合條件的客戶融資融券問題,新時代證券、齊魯證券、銀河證券存在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對這5家公司採取警示的行政監管措施。

  證監會4月3日通報的第二波兩融大檢查的結果是,長城證券、華泰證券、國信證券、中金公司、五礦證券、華西證券等6券商被處罰。其中,華泰證券存在向不符合條件客戶融資融券、向風險承擔能力不足的客戶融資融券、未按照規定方式為部分客戶開立融資融券信用賬戶等問題,被責令限期改正。國信證券向不符合條件的客戶融資融券,被責令增加內部合規檢查的次數。

  與上半年券商因為兩融業務違規被處罰不同的是,今年下半年券商受處罰的原因集中于場外配資業務,而且受到的處罰相對較重。

  在今年8月下旬,海通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和方正證券先後發佈公告表示,因涉嫌未按規定審查、了解客戶身份等違法違規行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在9月11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證監會公佈了處罰措施,在沒收違法所得的同時對上述4家券商處以合計超過2.4億元的罰款,給予警告並責令改正。

  而在11月底,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三家券商同時接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一時引起市場多種猜測。11月29日,三家券商先後發佈公告 ,解釋了被立案調查的原因,均為在開展融資融券業務中涉嫌違反《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第八十四條“未按照規定與客戶簽訂業務合同”的規定。

  點評:與直接經濟損失相比,業內更擔心的是被罰券商或將在後續評級中被大幅度扣分並形成大幅度降級。現在還不能確定是否會出現當前熱議的券商大幅度降級的情況,但如果真出現因為扣分而評級下降的情況,券商所受到的間接損失包括新增業務種類和新設營業網點受限、融資渠道受限等影響,造成提高融資成本的同時,也會錯失很多商業機會。

  編者按:證券行業似乎從未像2015年這樣驚心動魄過:券商們兩次聯合救市、見證了兩融規模的大起大落、迎來了上市潮。同時,也經歷了近年來最大力度的處罰整治,多家大型券商沒能倖免。更令人扼腕的是,隨著行業的跌宕起伏,觸碰法律紅線的行業精英、“隕落”的業界大佬不在少數......在紛繁複雜的2015年之後,券商們又將如何應對接下來的挑戰?也許正如某券商總裁所説:必須拿起看家的兵器,必須勒住命運的韁繩。

  兩融規模歷經“過山車” 大起大落後幾乎回到原點

  經歷了瘋漲與暴跌的融資融券業務,將在穩步修復期中迎來今年的收官戰。從牛市起步到瘋牛形成,再到斷崖式的下跌,2015年的A股市場可謂波瀾壯闊。引發2015年市場波動的原因很多,但券商兩融、場外配資等杠桿資金,普遍被認為是影響大盤漲跌不可忽視的力量。而近年來發力佈局兩融的券商們,在兩融業務上獲得的利息收入,也隨著今年股市的巨幅波動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式的變化。

  作為從2010年3月份才起步的創新業務,融資融券規模隨著資本市場的上漲也迅猛攀升,並逐漸成為券商的新盈利點。截至2014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規模定格在10256.56億元。而在2015年前5個月,兩融規模迅速突破2萬億元關口,並在6月18日達到2.27萬億元的歷史峰值。而在此期間,滬指從2014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3234.68點起步,一路扶搖直上,于6月12日站上5178.19點高位,區間累計漲幅59.72%。

  市場普遍認為,在本輪“瘋牛”行情背後,是包括券商兩融等杠桿資金的推波助瀾。隨著市場交易量進一步活躍,兩融業務也已成為券商最為亮眼的業績增長點。以主流券商通用的8.6%的融資利率、8.6%~10.6%的融券利率來計算,2萬億元的兩融餘額水準可每日為券商貢獻近6億元的利息收入。

  不過,A股在6月12日創出新高後便開始了一場屠殺式的下跌,截至8月26日收盤,上證指數重挫逾2200點,上千隻個股股價遭腰斬,慘烈程度堪稱史無前例,融資客被迫平倉、“多殺多”的局面頻繁出現。伴隨股市快速下跌的是兩融規模的快速萎縮,今年9月份兩融餘額觸及9622.62億元的年內低點,速度之快、下降幅度之大出乎市場預料。而兩融業務給券商帶來利息收入也縮水近三分之二。

  經過今年第三季度去杠桿後,資本市場自10月份以來開始企穩回升,券商兩融業務熱情再次被點燃,在10月22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規模再次站在了1萬億元之上,並保持至今。截至12月28日,兩融規模為11894.2億元,比2014年末僅增長15%,幾乎回到了今年年初的原點。

  點評:2015年券商兩融業務的規模和收入都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式的變化,從瘋狂增長到急劇下降,再到逐漸復蘇,最終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水準。雖然最後只是原地轉了一個圈,但中間經歷的波折卻驚心動魄。券商從年初開始大規模融資用於發展兩融業務,到大跌後開始擔心兩融壞賬損失,這一年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都值得認真總結和時刻銘記。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底兩融餘額的1.18萬億元與去年底的1.02萬億元有本質的不同,2014年兩融規模突破1萬億元可以説是牛市初期的瘋狂造成的,而經過股災的洗禮,今年年底的兩融餘額數字是經過沉澱的,含金量顯然更高。無論如何,每一輪牛市過後,無論成交量水準還是大盤點位,資本市場的總規模都會較前一個階段有明顯的上升,而券商無疑是最能長久受益於這種市場規模上升的行業之一。

  A股和H股市場新增6家證券公司

  券商上市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今年以來,關於券商上市的消息不絕於耳,4家券商實現A股上市,另有4家券商登陸香港聯交所(其中有2家已在A股上市)。

  這其中,不乏攪動上市券商江湖排名的大塊頭。今年以來,申萬宏源、國泰君安相繼上市,這兩家老牌券商實力雄厚,上半年,凈利潤排名中國泰君安已經躋身前三。另外,東方證券、東興證券也在今年順利上市。

  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的券商“動靜”也相當大。4月10日,廣發證券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成功掛牌上市,本次赴港IPO總募資金額將接近280億港元,是今年迄今為止整個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IPO,亦是迄今為止中資券商在港最大規模的IPO;6月1日,華泰證券H股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當天就受到投資者熱捧,全天成交額高達71.75億港元,位居港股主機板首位;7月6日,國聯證券于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11月9日,中金公司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正式掛牌交易,老牌投行貴族也終於圓其上市夢。中金公司是中國內地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投行業務是其優勢業務,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4年公司證券承銷業務凈收入在業內排名第三。

  另外,12月14日, 興業證券公告稱,興業證券所屬企業興證國際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擬在境外發行股份並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交易。這是A股上市券商中首個拆分境外業務並在境外上市的案例,此前境內券商的香港子公司均在母公司A股上市前在港上市或通過並購實現。

  與此同時,據證監會網站公佈的最新資訊顯示,目前還在排隊等待上市的券商還有8家。分別是:第一創業,審核狀態為已通過發審會;浙商證券,審核狀態為預先披露更新;華安證券、銀河證券審核狀態均為已反饋;中原證券、財通證券、華西證券、天風證券審核狀態均為已受理。

  點評:如今,上市券商數量已經上升至23家。自2014年12月29日國信證券上市,緊接著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裏,4家券商成功上市,打破了A股市場證券板塊持續了兩年多的IPO沉寂,隨後國泰君安的就加入更是給上市券商隊伍增添一員猛將。而從目前不斷增加的擬IPO券商數量來看,券商有望再次迎來上市潮。而上市也為券商之後的發展迎來更多的機會,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實現的凈利潤總和佔到整個125家證券公司的55.3%。

  “網際網路+低佣金”效果顯現 “觸網”缺乏深度創新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今年,網際網路證券業務也給券商帶來了看得見的回報,“網際網路+低佣金”效果顯現。經過五次擴容,到今年共有55家券商獲得該項資格,佔比45.8%。網際網路證券業務的加入,也使得券商各項業務在行業江湖中的地位面臨重新洗牌。

  網路經紀帶來的低佣金和交易的便捷性也顯著提高市場成交量。相應地,券商經紀業務市場份額也在提升。較早一批開展線上經紀業務的券商,已經在市場份額方面佔據優勢,比如華泰證券。而一批中小券商另辟蹊徑,券商經紀業務江湖地位正在被重塑。

  本報也在券商網際網路證券業務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進行追蹤報道。自2014年12月17日推出“證券公司網際網路證券業務測評”標準及結果報道之後,引起業內廣泛關注。在今年,本報繼續推出該系列的後續報道,目前系列報道已經推出了6期。其中在今年3月4日的系列之三的報道中,本報公佈了第二次測評結果,對於11家券商做了測評,中泰證券得分拔得頭籌;在6月3日的系列之四報道中,對最新獲得試點資格的20家券商做了測評,中山證券得分居首;在11月11日,本報推出券商參戰“雙十一”情況調查,結果發現,被調查的108家券商中,僅有10%的券商參與。不難發現,2015年,中小券商在網際網路證券業務方面的積極性很高,這項業務有可能成為他們實現彎道超車的手段。另一方面,整體來看券商在網際網路證券業務上還處於探索和佈局階段。

  點評:從近幾次的測評結果來看,網際網路證券業務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券商們已經漸漸將重心從網路基礎服務轉向網路金融服務,一方面是基礎服務能帶來的利潤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經過一段時間的佣金戰之後,如何繼續提供服務留住客戶顯得更加重要。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發展網路金融服務方面,大型券商表現得更加得心應手,中小券商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力氣,這一點也考驗券商的資本金以及在傳統業務方面的表現等等。

  銀河證券副總裁朱永強對於今年券商網際網路證券業務的發展有這樣的點評:券商的網際網路證券業務發展效果不彰,行業缺少深度創新,行業整個一年下來,大家看到的都是在打價格戰,在做開戶,沒太多技術含量。

  券商定增潮起潮落:從備受資金追捧到尷尬下調定增價

  自去年11月下旬大盤加速上漲開始,隨著成交量的持續放大和兩融業務融出資金規模的攀升,券商對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而券商的再融資動作也備受市場的關注。從2015年1月份開始,券商拋出再融資方案的速度逐漸加快,擬募資規模也屢創新高。由於A股市場普遍快速上漲,券商的股價遠高於其定增價,形成了巨大的套利空間,券商的再融資方案備受大資金追捧。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2015年以來,有15家上市券商拋出了不同形式的再融資方案,計劃總募集資金規模約2500億元,其中有7家上市券商選擇定向增發。今年上半年,多家券商在A股火熱時宣佈定向增發被市場解讀為重大利好,引起股價連續上漲,而股價上漲又可以為參與增發的機構創造更大的浮盈,機構對於參與上市券商的再融資的態度非常積極。

  然而,正如《圍城》中的經典名句一樣,“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在今年上半年券商定增最火熱的時候,中信證券、西南證券、山西證券等15家上市券商都遭到了重要股東的減持,累計減持規模超過260億元。

  隨後,上市券商的定增潮在市場快速下跌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今年6月下旬開始的A股大幅下跌導致券商的定增發行價遠高於二級市場股價,多家券商為了確保增發成功,在集體發佈維護資本市場穩定措施公告之外,不得不拋出股東增持、承諾不減持、回購股份、員工持股計劃等多重利好以穩定股價。

  不過,在今年8月份市場再次下跌之後,更多的券商都開始面臨股價與增發價倒挂的尷尬,今年上半年的再融資潮開始轉變為下半年的降價潮。長江證券、東吳證券、山西證券、國金證券、申萬宏源、東興證券等公司都先後宣佈下調定增價,再融資規模合計縮水了約239億元。其中,申萬宏源和東吳證券在今年下半年曾兩次發佈公告宣佈下調定增價,申萬宏源的定增底價比最初的16.92元/股下調幅度超過40%,而東吳證券的定增底價與最初方案相比下調幅度更是超過51%。

  截至昨日收盤,唯一沒有下調定增價的國元證券收于22.9元/股,與其30.24元/股的增發底價相比低約24.3%。

  點評:券商無疑是牛市中最受益的行業,在市場火熱時,成交量激增、IPO加速、兩融規模暴漲都將為其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券商也是牛市中資金需求最迫切的行業,各種業務想要擴大規模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投入,再融資需求強烈。然而,隨著股市下跌,券商各項賺錢業務都有所萎縮,再融資的需求和能力都因此受到制約,呈現出強週期特徵。定向增發對於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來説都特別重要,而對於券商而言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如果自家的定向增發失敗,券商投行業務的能力也可能受到客戶的質疑。因此,券商定向增發的成敗對其至關重要,無論是募資規模還是定增時機的把握都應該仔細斟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