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門外漢”跨界搶食 健康中國主題成A股風景
- 發佈時間:2015-12-30 06:01:35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劉小菲
2015年醫藥行業可謂暗流涌動。在傳統制藥企業發展模式遭到衝擊、業績整體下滑的同時,網際網路+等新趨勢在醫藥行業的應用開始受到重視,讓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概念大行其道。
2015年也是醫藥行業改革縱深推進的一年。包括分級診療、醫藥分家在內的改革,推進難度越來越大,可謂進入深水區。“以前有關該行業的文件都是包括國家食藥監總局、衛委、商務部、發改委等部門發佈,而今年以來,很多政策的發佈平臺都是國務院。這意味著,上述實施難度很大的政策有望一點點的推進。”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負責人史立臣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醫保支付壓力的加大,政府開始注重醫療投入的合理性、有效性,即更重視資源的優化配置。“未來有利於提升醫保支付效率的細分領域將受到重視,而任何無效的應用和操作將逐漸被拋棄,企業應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
上市藥企整體業績增速放緩
醫療服務子行業快速增長惹眼
自2013年下半年起,醫藥工業産值和利潤開始出現增速放緩的趨勢。即使是業績較好的上市公司,也感受到了業績增長乏力的寒意。據同花順數據,2015年前三季度,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208家上市公司總計實現營業收入5763億元,2014年同期為5097.7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6億元,2014年同期為397.5億元,同比增長22.2%。“醫藥行業整體業績承壓的主要原因是醫藥招標、醫保控費和宏觀經濟不佳所致。”一位醫藥行業分析人士向記者介紹。
不過,從申銀萬國二級行業分類來看,生物醫藥行業不同板塊的增長幅度出現了分化。
中藥行業59家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37.9億元,2014年同期為1219.1億元,同比增長僅為9.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8億元,2014年同期為153.7億元,同比增長22.5%。
化學制藥板塊66家上市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45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1225億元,同比增長約為9.7%;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8.25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108.6億元,同比增長約為18%。
醫藥商業板塊19家上市公司1月至9月份實現營業收入2407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2091億元,同比增長15.1%;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5億元,2014年同期該值為52.8億元,同比增長23%。
醫療器械板塊23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84.4億元,2014年同期為153.8億元,同比增長19.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1億元,2014年同期為20.9億元,同比增長10.5%。
醫療服務板塊10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4億元,2014年同期為93.7億元,同比增長4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5億元,2014年同期為10.8億元,同比增長約為25%。
生物製品板塊31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4億元,2014年同期為314.6億元,同比增長12.5%;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9.48億元,2014年同期為51.98億元,同比增長約33.6%。
對於上述數據,有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醫療服務行業近年來一直享受著改革的政策紅利,今年上半年醫院建設和收購如火如荼,這部分增量推動了醫療服務子行業快速增長。此外,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電商領域的大健康消費比例持續上升、藥店終端的地位逐步提高,都推動了醫藥商業的快速發展。
“對於制藥企業來説,生産輔助用藥、品質低的藥的企業未來將會受到衝擊,部分産品會面臨降價、甚至退出市場的風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
招標降藥價仍在繼續
二次議價讓藥企更頭疼
2015年,新一輪藥品採購啟動,而降藥價成為眾多藥企的敏感詞。“今年除了藥品招標以降價為普遍現象外,醫院聯合起來進行二次議價更讓藥企頭疼。”史立臣在接受《證券日報》採訪時表示。
國務院辦公廳在今年5月份下發的《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藥佔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藥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這意味著降低醫院的藥品收入將逐步落實”。一位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
而今年是招標大年。從目前公佈的招標情況來看,醫藥製造企業的藥品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與2010年中標價格及周邊六省平均中標價格相比,湖南省11296種擬中標的價格普遍出現了10%至15%的下降;在浙江模式中,藥品價格要在參考省份基準價格藥價的基礎上進行降價。在其他省份的藥品集中採購中,藥價亦有10%至15%的下降空間。目前,在各省份藥品集中採購中,僅有重慶、貴州及西藏三省尚無重大進展。
不過,史立臣認為,招標降價只是起點,醫院聯合議價將會進一步壓縮藥企的利潤空間。
今年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跨區域聯合採購的多種形式,這意味著醫院可以進行二次議價,“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醫院聯合起來二次議價的現象,藥企在招標價格基礎上再次將藥品價格,壓縮比例有的甚至達20%至30%。”上述醫藥行業資深人士介紹。
對於這種現象,史立臣認為,這對以醫院銷售為主的藥企影響較大,對於以藥店為主的藥企影響不大。“未來隨著醫藥分家的推進,對現有的銷售模式衝擊更大”。
處方藥網售放開仍待定
業內人士稱離曙光不遠
自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網際網路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辦法》)之後,醫藥電商、網售處方藥解禁一事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辦法》的出臺日期經歷了多個時間點的變化,到2015年年底仍未有消息傳出。
不容忽視的一個情況是,網路銷售渠道已經是醫藥健康類産品的重要銷售渠道之一。據阿裏研究院聯合阿裏健康於今年12月份首次發佈的《阿裏零售平臺健康消費報告》顯示,2014年,阿裏零售平臺的健康消費(包括醫藥産品、健康産品和醫療健康服務等)總額較2013年同期增長62.5%,達到650.2億元。報告認為,這一變化主要是受到了健康消費總人數增加的影響,從2013年的6820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1.11億人,這也説明通過網路平臺實現健康消費的人數在增加。“醫藥電商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一位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但醫藥電商也存在諸多需要規範和解決的問題,包括目錄問題、配送問題、責任問題、監管問題等。
醫藥電商平臺以打擦邊球的方式銷售處方藥一直被外界所關注。記者在多家網站上了解到網售處方藥的模式多為:網站聲稱不線上銷售。購買者如有需要,聯繫線上客服;或填寫聯繫方式,客服會稍後和購買者取得聯繫。在與客服取得聯繫之後,客服告訴購買者通過線下下單後,會郵遞給消費者,可以線上付費,也可以貨到付款。此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網售平臺會詢問是否服用過此類藥或者有醫生處方,不過,並不要求上傳處方。
“在網際網路+的背景下,規範醫藥電商,有助於其在陽光下發展壯大。目前相關部門一直在探討此事,估計未來兩年內應該會有相關政策出臺。”上述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藥監局重拳整頓藥品註冊
30家醫藥上市公司主動撤回
今年下半年以來,引起醫藥行業震動的莫過於國家食藥監總局重拳出擊整頓藥品註冊申請存在的問題。
今年7月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號),力求從源頭上保障藥品安全、有效。據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資訊,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和報告工作于2015年8月25日24時結束。此次藥物臨床試驗自查涉及1622個品種。其中,申請人提交自查資料的註冊申請為1094個,佔67%;主動撤回的註冊申請317個,佔20%;申請減免臨床試驗等不需要提交的註冊申請193個,佔12%。
“最初,很多企業對此事持觀望的態度,但隨著事態的演變,主動撤回藥品註冊申請的公司數量越來越多。”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在此之後,截至12月18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分別於今年10月15日、11月6日、11月26日、12月3日、12月14日五次發佈相關企業撤回藥品註冊申請的公告。截至2015年12月18日,撤回藥品註冊申請的企業累計248家。截至12月19日,總計有30家醫藥上市公司主動發佈公告撤回了相關藥品註冊申請。
另外,國家食藥監總局還于11月11日、12月7日發佈了《關於8家企業11個藥品註冊申請不予批准》《關於14家企業13個藥品註冊申請不予批准》的公告,理由是臨床試驗數據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
然而,此事並未僅停留於此。12月17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的通知》,要求各省食藥監局組織屬地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對所承擔的第117號公告及其後所有註冊申請的藥物臨床試驗進行自查,自查情況於2016年1月10日前完成。
“這意味著政府對藥品註冊的態度依然很嚴格,相信明年主動撤回藥品註冊的企業會更多。”上述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政府提高藥品註冊申請門檻,其背後的原因是,醫保支付壓力的不斷增大。“目前市場上充斥著很多無效藥,使得醫生給病人開原研藥(原研藥價格普遍高於仿製藥價格),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老百姓的就醫成本。”史立臣向記者介紹,國家食藥監總局這樣做的目的也是從源頭上控制這一不良現象,從而降低醫保支付壓力。
“到這個時候,隨著醫保支付壓力的增大,政府在提升藥品品質,嚴查藥品安全有效性和臨床數據真實性的政策落實力度很大,這會對制藥企業已有的研發産生影響,不過,這種行業洗牌也會改變企業對待藥物研發的態度,長期看會增加企業在該環節的資金投入。”一位醫藥行業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反過來説,這對於CRO企業以及堅持創新研發的企業這對於認真致力於研發的企業來説是一件好事,如若這種政策不打折扣的執行,未來能夠打破‘劣幣驅逐良幣’的産業現狀。”
CRO龍頭企業藥明康得首席運營官楊青曾對記者表示,提高藥品註冊標準,這對中國創新和全球創新接軌是有好處的,中國的藥企以及創新公司,將站在更高的平臺上,他們的研究數據可以和國外合作,得到國外同行的尊重與認可。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業界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
不過,提升藥品品質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在提升藥品註冊申請門檻的同時,也應為高品質的仿製藥以相應的市場通道,予以招標、醫保支付上的政策扶持。“目前一些地區的招標隔幾年舉行一次,這給新研發出來的首倣藥、高倣藥進入這些地區市場增加了難度,建議相關部門有堵有疏,這樣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創新動力。”史立臣強調。
並購重組如火如荼
30家公司涉及金額超10億元
並購重組仍是醫療行業的一大特色。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今年以來,在醫藥生物行業208家上市公司中,有164家上市公司籌劃了並購重組,30家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金額超過10億元。
其中,以誠志股份擬收購百億元新能源資産為醫藥生物行業金額最高。據誠志股份介紹,公司擬向清華控股、金信卓華、珠海志德、珠海卓群、珠海優才、華清基業、東方嘉元、華融渝創、珠海融文及萬安興業等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資金不超過 119.86億元,所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向金信投資購買惠生能源99.6%的股權及用於建設惠生能源全資子公司惠生新材料60萬噸/年MTO建設項目。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借助惠生能源邁出對新能源領域佈局的關鍵一步,為公司繼續向新能源産業進行戰略轉型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此次交易還在進行之中。
體檢行業龍頭企業美年大健康借殼江蘇三友也可為醫藥健康行業的一件大事。據江蘇三友發佈的重組預案,公司以全部資産及負債與天億投資等機構投資者、俞熔等自然人持有的美年大健康100%股份中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差額部分將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同時,公司擬採用詢價發行方式向不超過10名符合條件的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4億元。當一系列交易完成後。根據重組方案,江蘇三友的全部資産和負債的評估值為4.86億元,置入資産美年大健康100%股權作價
55.4億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擬注入資産評估價值為45.13億元,賬面價值為13.3億元,增值31.83億元,增值率為239.38%。由於今年2月份美年大健康獲得PE的10億元增資,故此次交易作價55.4億元。
通策醫療11月份發佈了重組預案,公司擬以60.73元/股非公開發行約8317.39萬股,合計作價50.51億元收購海駿科技95.67%股權及嬴湖創造、嬴湖共用各90%財産份額;並擬以不低於81.94元/股非公開發行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5.5億元,用於投建醫院資訊管理系統及醫療數據雲服務平臺等。通過此次交易,公司將最終持有海駿科技100%股權。海駿科技是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和工業4.0製造提供口腔和生殖健康服務的醫療資訊服務機構,其業務主要包括隱秀項目、健康生殖服務、三葉兒童口腔醫院及醫療雲。
除了上市公司直接並購外,據同花順數據,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成立了基金,其中與大健康、醫療、生物醫藥等相關的基金多達70家。
銀河生物今年5月份發佈公告稱,為落實《關於公司未來五年産業發展戰略規劃》要求,充分利用控股股東銀河集團的資金優勢和專業投資機構的社會資源,公司擬與銀河集團共同出資20億元人民幣,發起設立總規模達到60億元的生物醫藥産業並購基金,主要投向免疫治療、幹細胞臨床應用平臺、大分子藥物及抗體藥物開發、移動醫療及醫療服務等領域,以加快推進公司向生物醫藥産業轉型的力度和步伐。
百家上市公司跨界醫藥醫療
健康中國主題成A股靚麗風景
11月3日,健康中國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十三五”規劃)。“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未來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圍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十三五”規劃中涉及的資本市場熱點包括醫藥分開、遠端醫療、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藥、移動醫療等。以中國的人口基數和發展現狀而言,我國的醫療健康市場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發展前景和增長動力最強勁的市場之一。隨著“健康中國”戰略落地,“十三五”期間圍繞大健康、大衛生和大醫學的醫療健康産業有望突破十萬億元市場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對醫藥醫療行業進行改革、釋放出巨大的紅利時,除了原有的醫藥醫療公司大舉並購佈局外,今年以來,眾多傳統製造企業跨界到景氣度較高的醫藥、醫療行業,特別是醫療服務、醫療器械、智慧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等板塊已經是資本市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而這一趨勢有不斷壯大之勢。
一位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已經有上百家上市公司跨界到醫藥、醫療領域。“包括房地産、零售、化工等領域的上市公司較多,這些領域也不一定是不賺錢,只是目前的估值及發展不受投資者青睞”。
綠景控股今年9月份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公司擬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為9.23億股,募集資金總額為100.54億元,北京兒童醫院集團兒童腫瘤醫院建設項目、北京兒童醫院集團兒童遺傳病醫院建設項目、兒童健康管理雲平臺建設項目、通州國際腫瘤醫院建設項目等7個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此外,為了更好的實施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進一步促進公司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以及北京兒童醫院集團的融合,綠景控股擬通過全資子公司廣州明安醫療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安醫療”)以自有資金投資1350萬元收購北京天瑞鴻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瑞鴻仁”)100%的股權。天瑞鴻仁持有北京兒童醫院集團有限公司(曾用名北京兒童醫院健康管理有限公司)70%的股權,是北京兒童醫院集團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
“此次非公開發行以前,公司主營業務為房地産開發與銷售。近年來受房地産行業宏觀調控的影響,公司經營業績存在較大波動。為應對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2014年以來,公司積極尋求新的投資機會,謀求戰略轉型。經過長期摸索和反覆試錯,2015 年3月份,公司明確了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轉型醫療服務行業,並逐步退出房地産業務的戰略發展規劃。” 綠景控股這樣介紹公司此次百億元定增的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綠景控股轉型醫療在房地産行業來説並不是獨個案例。包括萬方發展、華業資本、廣宇集團、鳳凰股份、上實發展、世榮兆業、中天城投、宜華健康(原名為宜華地産)等公司也向醫療領域有所佈局。
另外,包括商業貿易領域的上市公司轉型醫療的上市公司也較多。南京新百在2015年半年報中披露,受國內經濟發展增速放緩以及新興業態與電商的影響,百貨零售行業面臨著消費客群分流和競爭激烈的環境。對此,公司及時調整了發展戰略,提出了“百貨零售+醫療養老”雙主業驅動的發展戰略。今年下半年,南京新百與中源協和競購中國臍帶血庫一事曾引起市場的關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南京新百取得了勝利。11月份,南京新百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已授權公司與金衛醫療簽署收購框架協議,擬以人民幣72.55億元的預期估值收購金衛醫療持有的中國臍帶血庫集團65.1%的股份。這項協議同時規定,六個月以內,金衛醫療不得與除南京新百之外的第三方商議目標股權的收購事項。此外,包括新華錦、百大集團、開元投資(更名為國際醫學)也展開了醫療領域的佈局。
電腦、電子等行業也紛紛向醫藥醫療行業進行佈局。包括東華軟體、東軟集團、萬達資訊、衛寧軟體、京東方A、易華錄等多家公司也開始向智慧醫療領域等佈局。12月10日,京東方A公告稱,為促進軟硬融合、應用整合及服務化轉型的戰略佈局,整合公司在顯示、系統、服務方面的資源,以智慧穿戴領域為切入點,聚焦移動健康管理智慧産品,融合社交、運動、金融,為用戶提供精準的體徵參數監測及健康管理服務,擬出資1億元設立京東方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搭建智慧穿戴業務發展平臺。此前,京東方A還發佈公告稱,為了落實智慧健康服務事業發展戰略,結合區域佈局發展規劃和合肥市健康醫療市場情況,擬通過下屬全資子公司明德投資有限公司在合肥投資建設合肥數字綜合醫院項目,總投資32億元。
“醫藥健康市場需求很大,但未來的發展不再是數量的增加。在新時代下,政府、企業和老百姓在醫藥醫療健康上的投入更加重視性價比,更加注重創新和變革帶來的優質服務和效率提升。從這一角度看,順應政府醫改,即有助於提升醫療資源投入合理化和性價比的領域,包括分級診療、醫藥分家、醫保支付價格改革等都會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其次是籌劃轉型的上市公司,包括商業零售、地産等;其三是具有新興業務、技術引領的企業將會受到青睞,新技術以精準醫療為代表,包括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等等。”一位醫藥行業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
健康中國 詳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