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證券 > 證券評論 > 正文

字號:  

首批債轉股的規模要適度而不宜過大

  • 發佈時間:2016-04-05 07: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閻明煒

  據《財新週刊》近日援引一位國開行高層的話稱,首批債轉股規模已初步確定為1萬億元,預計在3年甚至更短時間內,化解1萬億元左右規模的銀行潛在不良資産。這意味被寄予厚望的債轉股有望正式啟動。

  據報道,首批萬億債轉股對象聚焦為有潛在價值、出現暫時困難的企業,以國企為主。這符合管理層的一貫作風和意志。目前,一直經營較好的國企遭遇到了空前困難,利潤下滑、市場低迷、包袱越來越重,其中,銀行貸款還本付息壓力巨大。

  據説,這次萬億元債轉股對象企業在銀行賬面上多反映為關注類貸款甚至正常類貸款,而非不良貸款。無論如何都是接近於形成不良貸款的貸款種類。

  銀行數據顯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2744億元,不良貸款率1.67%。如果1萬億元實行債轉股,那麼不良貸款餘額下降到2744億元,不良率下降到0.366%,在全世界銀行裏是不良貸款率最低,表面上是全世界最好的銀行。如果債轉股的是關注類貸款的話,那麼2015年末全國銀行業關注類貸款餘額2.89萬億元,將下降到1.89萬億元。

  不過,這種下降或只是表面上的“數字”看上去很美很光鮮,背後存在的問題和隱患絕對不容忽視。這種隱患主要是對商業銀行的傷害,即國企轉移風險給銀行所留下的後遺症。

  債轉股後銀行或有問題資本佔用增加的現象出現。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規定:商業銀行被動持有的對工商企業股權投資在法律規定的處置期限內(通常是2年)的風險權重為400%;而商業銀行持有的一般企業債券風險權重為100%。而一旦超過處置期,權重將成倍上升,屆時資本佔用水準將更大,分母擴大使得資本充足率降低,補充資本壓力更大。

  企業轉嫁風險給銀行,一旦風險暴露,銀行損失更大。當前中國經濟處於下行,企業破産可能性增加,債轉股後,一旦進入破産清算程式,債權是優於股權的,由於企業破産時往往是資不抵債,這也意味著銀行收回股權基本無望。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還會給企業更多的手段用以逃避銀行債務。從這個角度來看,首批債轉股規模是否需要做到1萬億那麼大,確實值得商榷。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中國經濟除了增速放緩受到全球關注以外,另一個更大的“隱患”是整個經濟存在杠桿率過高的風險。高杠桿率經濟一旦與經濟增速放緩一併出現,風險就更容易引爆。正因為此,去杠桿或者説降低實體經濟杠桿,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降低實體經濟杠桿率已經迫在眉睫。怎麼降呢?將銀行貸款變為銀行對企業的持股股份,即所謂的債轉股,目前被炒得火熱。似乎成了降低實體經濟高杠桿率的法寶或救命稻草。但必須理性客觀地看待對銀行貸款實行債轉股。

  將不良貸款進行證券化處置後,債權人變成股東,待企業經濟狀況好轉以後再通過上市、轉讓或企業回購形式回收資金。必須認識到,債轉股的對象應該是一時困難、救活有望的企業。否則,必將直接導致銀行貸款徹底變成壞賬甚至出現逃避銀行債務的情況。

  同時,貸款債務轉成企業股份不應該大面積開展,應該是當做個別的現象。因為銀行的資金來源於百姓和企業,按照《商業銀行法》要求,銀行不能投資于非銀行類企業,不能直接持有一般企業的股票。

  也就是説,任何企業包括銀行在內投資入股資金,必須是自有資金,而不能用借來的錢去投資入股。這主要還是從剛性兌付風險的角度來考量。比如,貸款與股份的最大區別是,貸款是有明確歸還期限的,這種期限確定的考慮因素之一就是,百姓和企業存款的期限長短。而股權是權益性投資,是沒有歸還期限的。

  如果企業沒有公開上市,沒有二級市場轉讓渠道,這種股權就要一直握在手中,流動性相比之下會非常差。如果是貸款轉為股權的話,那麼將造成對應的一部分到期存款需要拆東墻補西墻來應對剛性支付。如果大面積開展貸款債務轉成股權的話,必將危及到銀行支付安全。

  因此,依靠貸款債務轉成股權方式去杠桿應該是一個權宜之計,而不能當做是治本之策,應該謹慎、小範圍地試行,而不宜大面積、大規模地展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