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擴容到分層,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僵局仍然難破,投資人及機構離場也讓此前定增融資遭遇冰凍效應。為解決日益龐大的資金需求,不少新三板企業逐漸將融資途徑轉向股權質押。
然而,隨著新三板市場股權質押業務日漸火爆,其背後隱藏的風險也開始集中暴露。一方面,大股東質押股權後套現跑路、企業債臺高築無法抵償借款、掛牌公司融資後遭遇摘牌等事件頻發,令質權方承擔巨大的融資風險;另一方面,由於二級市場交易的清淡以及前期估值虛高,部分質押股股價下跌兇猛,爆倉風險加劇。
風險事件頻發令此前主導新三板質押融資業務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態度開始轉向謹慎,股權質押業務出現明顯收緊跡象。與此相應,尋找多元資産端資源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則取代銀行等機構,成為掛牌公司股權質押新的出資方。
定增難解“資金饑渴” 質押融資業務井噴
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困局難解,令此前受到各類投資機構追捧的定增融資遭遇了持續的冰凍效應,與去年機構頻發定增産品、定增融資市場火爆的場景相比,今年的融資規模開始大幅下滑,參與定增項目的投資人機構也開始轉向謹慎或離場,令不少資金需求旺盛的企業備感煎熬。
一家新三板投資機構相關負責人坦言,從今年5月開始,新三板定增融資市場出現了明顯降溫的情況,投資者對定增項目的熱情也出現明顯的下降,定增産品的回報收益變得糟糕,難以吸引新的資金進場。“從近期情況來看,一些三板企業的定增方案中途流産的例子越來越多,很多公司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延期認購或者直接中止定增方案,整個定增融資的市場並不樂觀。”
不過,和日漸趨冷的定增融資相比,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從今年開始出現逆市井噴跡象,越來越多掛牌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或大股東方選擇通過股權質押方式獲得融資。廣證恒生研究統計,僅2016年1月1日至7月8日就有69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股東進行過1360次股權質押,與2015年同期的280次相比,增長達385.71%。隨著掛牌數的增加,股權質押總數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安信證券研究顯示,目前有股權質押公司佔總數的比例超過10%,從質押市值來看,2015年新三板股權質押出現飛躍式增長,達到412.92億元,而在2014年其規模僅為50.79億元,一年時間股權質押市值增長了7倍有餘。“考慮到質押企業中約佔三分之一比例的企業無成交記錄,市場沒有給出其市值,據此推測新三板實際股權質押市值或已超千億,平均質押率約三成,股權質押實際資金規模或超400億。”安信證券新三板分析師諸海濱表示。
“對於新三板企業而言,整體發展的速度較快、對資金的需求龐大,且部分存在現金流不足的問題,在龐大的資金壓力面前,很多企業會選擇股權質押的方式。對於類似銀行等傳統機構而言,能夠接受掛牌公司的股權作為擔保物,從而出讓資金,因此質押融資業務也是其順利切入新三板市場的重要通道,在這兩類需求的刺激下,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一下子就變得非常火爆。”上述新三板投資機構負責人説。
另有新三板掛牌企業公司方面透露,在融資市場不樂觀的情況下,很多掛牌企業無法通過定增來滿足融資需求,且不少定增融資方案也面臨時間消耗過長、中途夭折,無法解決公司短時期補足資金缺口的需求。相比而言,股權質押融資的時間較短、方式比較靈活,也不存在稀釋股權的情況,對企業而言,只要有機構出資方參與,這種融資方式更容易操作。
有第三方機構統計,今年1月至7月29日,新三板上共有1546則質押公告,較2015年同期的347則大幅增加3.45倍,這也意味著除了掛牌公司數量快速增長之外,股權質押融資實際上也正逐漸取代定增融資,成為企業選擇的融投主要通道之一。
風險頻現 部分質權方“深套其中”
由於對外部融資需求的旺盛,多數新三板企業選擇股權質押的方式籌資,若單次質押比例不高、融資規模不大,股東方或將選擇多次解押質押的方式進行融資,部分股東通過股權質押融資方式退出新三板市場的意願較強。
比如,從質押的比例看,新三板股權質押率普遍集中在10%至30%左右,部分“僵屍股”企業的質押率甚至低於10%。根據choice數據,截至2016年7月8日,2016年新三板發生的1360起股權質押案例,選取其中的40例股權質押案對質押率進行分析,質押折價率超過50%的有11起,佔27.5%,質押率超過30%的累計19起,佔47.5%。
“質押率跟質押企業的企業資質和所屬行業有關。通常情況下凈資産多和流動性強的企業質押率更高。質押率的高低也因質押權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質押標的物的流通性而異。”廣證恒生首席分析師袁季表示,新三板掛牌企業屬於成長型創新企業,未來發展相對主機板企業不確定性更大,加上新三板企業流動性整體不高,估值難度相對主機板較大,故質押率較低。
不過,隨著企業股權質押業務的增長,其背後隱藏的風險也開始逐漸暴露,一方面掛牌企業公司本身道德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出現,令一些機構出資方面臨難收回款的尷尬境地;另一方面,由於估值虛高和股價下挫,質押股開始出現爆倉,質押權方難免“深套其中”。
“從很多掛牌企業看,業務運營和資産情況實際比較糟糕,但由於質押融資給企業提供了一種資金獲取的渠道,這也讓很多有資金需求的企業為了質押而去新三板掛牌,股權質押的比例也會比較高,套現走人的意圖比較明顯。”深圳一位熟悉新三板業務的資深律師分析,目前質押業務的火爆,從某種角度鼓勵了部分企業在掛牌之前虛增收入或掛牌做市後抬升估值,即便機構給出的質押率較低,但仍然可以套取高額現金。有些企業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甚至採取質押全部股權的方式來獲得現金,卻並未將所獲融資投向公司運營,最終令企業淪為“僵屍”或者空殼。
實際上,近日來新三板市場爆出的風險案例,越來越多集中在股權質押業務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拉響了股權質押業務的警報。比如新三板企業ST哥侖步原董事長兼實際控制人將其持有的42%以上股權質押給第三方資産管理公司後套現跑路,導致質押權人無法追回借款;楓盛陽實際控制人劉金玲的股權質押在股價下跌後補倉仍然難逃爆倉風險,隨後因個人財務糾紛其所持股份被司法凍結,公司市值也出現大幅縮水;東田藥業股東方質押公司100%股權後選擇終止掛牌,令出資方意外踩雷。
袁季認為,新三板股權質押對質押權人的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包括因過高估計質押股權價值,股權質押期間股價下跌,質押股權折價收回款不足以清償債務;質押股東信用缺失,有道德風險,質押權人無法追回借款;質押企業出現流動性困境無法按時償還借款等。作為質押權人,建議需要客觀評價企業經營現狀和財務狀況、考察質押股東的資金用途,對掛牌企業做好盡職調查,選擇對質押股權合適的評估方法,從而降低出資的風險。
大機構收緊 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補位”
由於股權質押“黑天鵝”頻出,作為出資方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態度轉向謹慎,不少機構開始重新審查新三板企業的資質、抬高質押標準和門檻、收緊相關質押業務,以確保回避新三板市場股權質押集中暴露的風險。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券商對融資業務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即便是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業務都會採取相對比較嚴格的風控標準。而對流動性不佳、營業狀況不確定的新三板企業,其質押比例和年化收益會要求更嚴,總體而言,股權質押業務的參與度並沒有很高,業務量也不大。”某券商相關負責人表示。
部分深度參與股權質押業務的商業銀行反映,受新三板個別企業風險事件的影響,其已經開始逐步收緊或暫停針對新三板的股權融資業務,並對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提出了更高的門檻要求。據悉,有銀行對新三板股權質押要求明確為,公司上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以上,過去三年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授信額度按上年銷售收入最高20%確定;另有地方銀行明確,對新三板客戶股權質押的質押比例進行控制,已掛牌企業質押率最高50%,擬掛牌質押率最高30%。
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券商收縮股權質押業務的同時,部分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始替代傳統金融機構,成為新三板企業新的股權質押業務的出資方。網貸之家數據顯示,目前對接新三板股權質押資産端的P2P網貸平臺近10家,不同平臺的新三板股權質押産品收益率差異較大,相關産品收益率一般僅在6%-8.2%,而個別P2P平臺産品收益率最高可達15.9%。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對資産端資源開拓的需求旺盛,不少P2P平臺會將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作為新業務拓展的方向之一。相比銀行等傳統機構,P2P公司作為質押權人,在質押借款審核流程方面消耗時間更少、門檻更低、借款期限也更為靈活,對於很多急需融資的公司來説,不失一個更好的選擇。不過,由於部分P2P公司的風控體系不如傳統機構嚴格,對於新三板股權質押暴露的風險,平臺是否有能力承擔,也值得重視。
網貸之家研究員馬駿表示,新三板股權質押融資業務,首先面臨的是來自市場的風險,其次是流動性風險。流動性不足一直以來是新三板被外界所詬病的原因之一,一旦發生風險事件,受制于新三板流動性問題,質權方平倉操作困難。業內人士建議,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參與新三板股權質押業務時,應強化風險防控,設置相對安全的質押率以及合理的補倉線和平倉線,降低爆倉風險,確保平臺不會因盲目擴大新業務而踩上“地雷”。
(責任編輯:張恒)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