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獐子島“冷水團”疑雲 居民曝播苗摻假鏈條

  • 發佈時間:2014-11-10 02:30:58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文舉

  最近兩周以來,資本市場上最大的難題,是解答“獐子島的扇貝去哪兒了”。

  10月30日,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受北黃海冷水團異常等災害影響,公司超過100萬畝海域內的蝦夷扇貝絕收,今年前三季度將巨虧8億元。11月6日,證監會宣佈,正在對獐子島的相關情況進行核查。

  “造假”、“藍天股份第二”,資本市場上對獐子島的質疑不斷。新京報記者近日實地走訪發現,獐子島周圍島嶼的扇貝養殖業,並未遭受冷水團的影響。

  記者接觸到的部分居民稱,他們並不同意冷水團致災的説法。“絕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他們稱,播苗和採購環節均有造假。獐子島鎮官員及公司高管否認造假,承認管理方面有問題。□新京報記者 尹聰 大連報道

  居民被告知“不要亂説”

  獐子島鎮的居民擁有居民和上市公司股東的多重身份。但當面對獐子島集團的巨虧疑案時,多數人顯得“小心翼翼”

  “獐子島集團這次要是倒了,我們老百姓該怎麼辦?”11月7日,獐子島上的一位村民説。

  連日來,在這個大連以南104公里的海島上,村民之間的話題,總繞不開有關獐子島集團的現狀和命運。無論是在早晨6點的客運碼頭站,還是村民夜晚在家看電視時。

  事情緣起于10月30日獐子島集團的公告。當日,這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對105.64萬畝海域的蝦夷扇貝放棄採捕,進行核銷處理;另對43.02萬畝的蝦夷扇貝存貨計提跌價準備。經一系列會計處理後,今年前三季度,獐子島集團將虧損8.12億元。

  在獐子島鎮的幾位官員看來,村民關心獐子島集團巨虧,屬分內之事,“畢竟鎮上的每個人,都是獐子島集團的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是獐子島集團的第一大股東,另有褡褳、大耗、小耗三個經濟發展中心,也位列獐子島集團前十大股東。四者均屬於集體所有制企業。其中,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由獐子島鎮政府出資設立,另外的三個經濟發展中心,則由對應的三個村委會持有股權。換言之,即獐子島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為獐子島鎮政府。

  公開報道顯示,獐子島集團未進行産權改革前,屬集體公社。有村民追憶,他20歲左右就為公社出海捕撈,“起早貪黑,甚至差點死在海裏”。

  據獐子島鎮集體經濟管理委員會主任張敏介紹,目前全鎮1萬多名居民,每年每每人平均可收到1400元的股權收益金。此外,一些老年人,每月還能拿到700元的退休金。張敏稱,這部分資金,均係從獐子島集團分紅而來。

  由此,島民們擁有了多重身份——既是獐子島鎮的居民,又是上市公司獐子島集團的股東,有的還是獐子島集團的職工。

  但對百萬畝海域絕收這樣攸關切身利益的事情,島上居民的討論“小心翼翼”。數名村民私下告訴新京報記者,“不能亂説話”。一位獐子島集團員工的家屬則稱,公司內部也下達了“封密碼”。

  “不要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11月4日,記者欲向一位身穿藍色制服的獐子島集團員工諮詢時,該員工趕緊擺手説。而一位村民在接受採訪前,首先約定“不要詢問姓名”。還有一位村民,把受訪時間定在了晚上10點多。

  在村民看來,島上緊張的空氣是“由上面製造”。11月4日,一位村民稱,他剛從村裏開會回來,“會議精神是,不能傳謠,要傳播正能量”。

  連日以來,獐子島電視臺在電視裏播放《海島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是11月2日鎮政府組織召開的會議。參會人員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居民代表,以及一些獐子島集團的老員工。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要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包容。”一位獐子島鎮政府的主要領導號召説。另一位官員在講話中稱,“獐子島集團如果從此以後一蹶不振了,那對誰有好處?”幾個與會代表先後發言稱,“不能怨恨哪一個人”,“只要齊心協力,不説8個億,就是18個億,也能奮鬥回來”等。

  11月4日下午,獐子島廣播電視臺還播放了一段“應對媒體”的講座視頻。其中的一段內容為“應對媒體時應掌握的技巧”,比如“有些事可以講,有些事是可以不講的”。

  “我們沒有捂著蓋著,也不怕説。”11月7日,當被問及鎮政府是否下過封密碼時,張敏回應稱,鎮上只是告訴老百姓,“冷水團的事情搞不懂,先不要亂説,不要亂給媒體講”。

  “冷水團”疑雲

  “冷水團”被獐子島集團認定為導致百萬畝海域絕收的禍首,但不少居民、養殖戶均表示從未聽説過冷水團。與獐子島播種海域鄰近的島嶼也未出現因冷水團影響産量之事

  “冷水團發生異常”,在10月31日的災情説明會上,被獐子島集團認定為導致百萬畝海域絕收的禍首。

  獐子島集團曾向投資者“科普”,黃海冷水團指夏季位於黃海深底層的低溫水體,其主要特徵溫度低且溫差大,鹽差小。

  “我跟大海打了五六十年的交道,從來沒見過冷水團。”一位年長的村民稱。一位七八十歲的村民説,他幹過養殖扇貝苗種、出海捕撈等各種工種,“哪有過冷水團?”

  新京報記者在獐子島以及周圍島嶼,隨機採訪過十多位居民、苗種養殖戶和漁業工人,年齡層次涵蓋二十歲至八十歲。絕大多數每人平均表示,生平從未聽説過冷水團。只有一個人説,他以前聽説過冷水團,“大概是在上世紀80年代”。

  “説實話,我也是第一次聽説冷水團。”獐子島鎮黨委宣傳委員趙志衛説,獐子島集團出事後,他把冷水團的特徵回家描述了一下,“家裏老人説確實存在這種現象”。

  “以前老百姓可能見過冷水團這種現象,但不知道叫什麼。”趙志衛説。

  10月31日的災情説明會上,獐子島集團的高管形容稱,冷水團來得突然,來得巨大,“幾十年一遇”。而獐子島鎮黨委書記石敬信稱,根據獐子島鎮所在的長海縣政府的資訊,長海縣“其他區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受災情況”。

  檢索地圖可知,獐子島以北是大、小長山島,二者之間的直線距離約20公里;獐子島以東為海洋島,二者之間的直線距離近36公里。

  一位長山島的扇貝養殖戶向新京報記者稱,他周圍的養殖戶均沒有受到冷水團影響,相反“今年的扇貝長得肥,量也多,可能是最近幾年收成最好的年份”。

  今年7月20日,長海縣政府官網刊文稱,小長山鄉的蝦夷扇貝養殖進入收穫期,預計年內産量同比去年增産三到四成。

  據當地人介紹,大、小長山島養殖蝦夷扇貝的方式與獐子島存在差異,前者主要以浮筏養殖為主,集中在較淺的海域;而獐子島主要是深海底播蝦夷扇貝。

  按照獐子島集團的説法,黃海冷水團主要盤踞在50米等深線以下。

  與獐子島底播方式最接近的,是海洋島。據海洋島所在的海洋鄉政府一位負責人介紹,海洋島上,蝦夷扇貝的底播養殖,主要是由一家叫做海洋島水産集團的民營企業經營。海洋鄉政府內的底播海域分佈圖顯示,海洋島水産集團的底播海域,與獐子島集團的海域接壤,部分海域還“犬牙交錯”。

  海洋島水産集團一位養殖負責人拒絕了記者的採訪。他稱,一直以來,兩家企業都是同行業主要的競爭對手,“在這個關頭,對獐子島的事情不方便評價。”但一位捕撈扇貝的工作人員稱,今年海洋島集團的扇貝捕撈量,較為可觀。

  前述海洋鄉政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從網上看到獐子島受災的消息後,趕忙與海洋島集團進行了溝通,得到的反饋是“海洋島集團2012年底播的扇貝,今年收成非常好;2011年底播的扇貝,雖然産量有所下滑,但沒有像獐子島那麼嚴重”。

  而此次獐子島絕收的海域中,既包括119萬畝2011年的底播海域,又包括2012年的底播海域29.56萬畝。

  一份數據顯示,海洋島集團2012年的底播扇貝,畝産約40公斤。另據海洋鄉一位主管海域使用金的官員透露,截至目前,海洋島集團沒有上報過災情,也沒有申請過減免海域使用金。

  獐子島官員否認投苗摻沙

  有部分獐子島居民認為,2011年底播時所投的苗種裏,摻雜了石塊和沙子,但獐子島鎮官員否認了這一説法

  比起獐子島集團將絕收原因歸咎於“冷水團”,部分獐子島居民認為,此次百萬畝海域“顆粒無收”,“絕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冷水團一説,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一位長期關注獐子島集團的當地居民稱。

  據《第一財經》報道,11月3日,有獐子島集團的捕撈隊員稱,2011年底播時所投的苗種裏,摻雜了石塊和沙子,“2011年底播的苗,有40%的水分”。

  十多位獐子島居民和前員工,亦向新京報記者表達了“投苗摻假”的觀點。一位與獐子島集團員工接觸密切的居民稱,外界所傳“宣稱投1000隻苗,實際只有200隻”的説法,所言非虛。

  據了解,獐子島底播蝦夷扇貝的苗種,是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進行。獐子島鎮一位黨委副書記稱,每年獐子島集團和鎮上,都會組織上千人參與“底播大會戰”。

  新京報記者在獐子島採訪期間,正值獐子島集團在部分近海底播苗種。記者獲准乘坐一輛快艇,參觀了底播過程。

  趙志衛介紹稱,底播苗種的大型船隻,主要是獐子島集團從福建等地租賃。而在海洋島時,一名底播工人稱,他們的底播船亦受雇于獐子島集團,是由山東榮成趕來的。

  底播之前,數艘漁船先將收好的苗種,運送至底播船。而這些苗種被盛放在一個白色的筐裏。待收集到足夠量的苗種後,底播船開向底播區域。開至指定海區,幾名底播工人搬起白筐,將扇貝苗種倒進海裏。前述底播工人稱,一艘船上有十幾個工人,他們往往從下午開始工作,直到晚上10點多才能結束。

  有統計顯示,一艘底播船一天的底播面積可達2000畝,底播苗種數量超過1000萬枚。

  “底播這麼大的工程,參與的人數非常多,怎麼可能作假?”前述獐子島鎮黨委副書記稱。趙志衛則指著盛放苗種的白筐説,筐子周圍都有網眼,“摻了沙子的話,肯定就漏出來了”。

  近日,獐子島董秘孫福君否認了“投苗摻沙”的報道。更早的10月31日,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稱,底播苗種數量,“有據可查,有據可依”。

  扇貝絕收被指禍起內部

  據當地居民稱,苗種摻沙,始自公司內部的採購環節,其中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對此,獐子島鎮集體經濟管理委員會主任張敏稱,絕收事件中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各個環節佔比多少尚無法確定

  獐子島接連否認投苗過程中摻沙,意在回應外界對其“公司層面套取募投資金”的質疑。據十余位當地居民稱,苗種摻沙,始自公司內部的採購環節。

  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稱,2011年底播的苗種,公司自己培育的佔10%;從旅順、海洋島、大長山、小長山等地養殖戶處採購的,佔90%。

  綜合當地居民的説法和公開報道,海洋島向獐子島集團供應了相當部分的苗種。多位當地人指稱,2011年前後,在海洋島負責收購苗種的,為吳厚剛的弟弟吳厚記。資料顯示,吳厚記時任獐子島集團養殖事業一部副總經理。

  2012年,媒體曾報道,扇貝苗種採購環節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報道稱,收購苗種的業務人員,與養殖戶達成私下協議,“每個筐裏都壓著磚頭”,“每1億元的苗種,實際可能只有6000萬”。

  海洋島的一位個體養殖戶孫明(化名)稱,他聽説過此類事件的發生,“2011年前後,底播船上只有幾個獐子島的正式員工,其他的都是外來的勞務人員,一些事情比較好操作”。

  據孫明介紹,由於扇貝苗個頭小、收購量大,獐子島收購苗種時,往往採取抽檢的方式,“比如抽出一筐的苗種,數一下有多少合規的,以此為標準,數數一共有多少筐,乘起來就是整體的數量。”

  綜合多位受訪對象的説法,如果養殖戶打點好與收苗人員的關係,收苗人員會專挑養殖戶事先安排好的苗種筐進行抽檢,並多計算合規數量。

  對一些“註定”被抽檢不到的苗種筐,養殖戶在筐的底部放上沙子、海菜等異物,“濫竽充數”,“反正這些抽檢不到”。

  孫明説,底播船結束收購苗種後,從海洋島出發行駛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底播海域,“這時已經是晚上了,苗種往海裏一倒,裏面究竟有什麼,誰都不知道了”。

  另一位養殖戶有親身經歷。該養殖戶稱,2011年前後他賣苗種時,同樣是一個計量單位,“獐子島的收購人員,只給我計30多只苗種合格,而別人家的卻能達到100隻以上”。

  至於這些“潛規則”如何操作,當地一位消息人士張光(化名)説,他曾目睹海洋島養殖苗種的老闆,宴請獐子島集團負責收苗的業務人員,“飯後還前往了娛樂場所”。

  一位獐子島集團的前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他的一位親屬曾參與過收苗,“底播船停下後,就有養殖戶主動送上中華煙,甚至是現金”。

  在張光看來,2011年的收苗環節存在貓膩,已是整個獐子島“公開的秘密”。

  公開報道顯示,海洋島的一位養殖大戶,2011年向獐子島集團銷售了2000多萬元的苗種。新京報記者致電該養殖大戶,在表明記者身份後,該養殖戶隨即挂掉了電話。

  前述海洋島鄉政府負責人,對當地養殖戶向苗種裏摻雜物的事情,稱“不知道詳情,但有所耳聞”。據該負責人了解,最近兩年,獐子島集團在海洋島上負責收購苗種的管理人員,“幾乎全換了”。

  據記者了解,眾多獐子島居民所詬病的“採購貓膩”一事,集中爆發于2011年前後。而本次絕收的百萬畝海域,正是在2011年底播。

  11月7日,獐子島鎮集體經濟管理委員會主任張敏説,平日裏,他也聽到過周圍群眾對“採購環節”的議論。

  “沒有問題是不現實的。董事長也承認,這次絕收事件中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張敏稱,至於管理方面的問題,到底是出在苗種收購環節還是底播環節、各個環節佔比多少,尚無法確定,“以後相信有關部門會進行調查處理。”

  “這次導致絕收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冷水團。”張敏説。

  延伸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澄清:“定災證明”實為會議紀要

  稱會議紀要未涉及災害和扇貝死亡問題

  作出“冷水團異常”結論的,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根據獐子島10月31日出具的公告,“經過交流和討論,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家對獐子島海域底播蝦夷扇貝畝産下降的原因達成共識。”

  公告顯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認為,2014年1月至8月,北黃海冷水團強度減弱,水溫日變幅度加大,較大的水溫日變幅會對蝦夷扇貝的生長、存活産生影響。該分析被獐子島引用為“存貨核銷和計提跌價準備”的最主要依據之一。

  11月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稱,“對獐子島提到的定災證明,我們的解釋是,這只是一個會議紀要,因為不管是學術會議、項目會議都是有會議紀要的。會議紀要裏面説得很清楚,沒有涉及災害,也沒涉及扇貝死亡情況。”

  外界質疑,長期以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獐子島合作密切,由其為“冷水團”背書有失客觀性。

  新京報記者查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官網發現,雙方有很多項目合作。

  本次絕收事故發生前的9月13日,獐子島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達成了“海洋生態養殖聯合實驗室二期”項目的合作協議。該項目由合作雙方各出資500萬元。

  此前的2009年至201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以“黃海海洋觀察站建設”項目為支撐的課題研究中,獐子島漁業集團便提供了450萬元的科研經費。更早之前的2008年4月,雙方共同成立了“海洋健康養殖聯合實驗室”,其後更有多項合作項目,連獐子島2010年度的半年工作例會都在海洋所召開。

  11月5日,獐子島公告稱,已收到長海縣政府下發的批復。“鋻於獐子島集團深水底播海域遭受自然災害、經濟損失超過正常收益60%的實際”,長海縣政府依據相關規定,同意免收獐子島集團深水底播受災海域的海域使用金3500萬元。

  11月6日,長海縣政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作出免收決定,是依據財政部、國家海洋局出臺的《海域使用金減免管理辦法》第五條第三款之規定。該規定稱,遭受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經核實經濟損失達正常收益60%以上的養殖用海,可依法減免海域使用金。

  新京報記者向該負責人提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已否認“出具的會議紀要可作定災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如何認定獐子島確實遭遇了自然災害?該負責人稱,“這個情況我不了解”。

獐子島(002069)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