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獐子島扇貝絕收疑點多

  • 發佈時間:2014-11-08 00:32:45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晶

  大連獐子島超百萬畝蝦夷扇貝突然“報廢”,扇貝“因災”絕收,造成三季度巨虧8億多元,震驚中國資本市場。對於在股市打假風口浪尖上飛出的令人瞠目結舌的“黑天鵝”,調研發現,雖然獐子島將扇貝絕收巨虧歸結為“天災”,但是上市公司靠天造假的疑點甚多。

  一個“冷水團”為何説法迥異?

  長期以來,股市中的農林牧漁上市公司,一直受困于靠天吃飯的窘境。在獐子島宣佈巨虧的同時,“冷水團”被立即拋出,成為虧損主因。在獐子島的説法中,中科院海洋所10月21日的“災情認定”被認為是一個科學證據。

  然而,當事態擴大之後,中科院海洋所的態度發生了微妙變化。這家科研機構11月 4日一再強調:獐子島所引用的會議紀要是海洋所針對獐子島扇貝減産所作出的幾種可能性分析,當時並不知曉其扇貝已經絕收。

  多位專家表示,對於獐子島所説的“冷水團”,這種自然災害從來沒來過,“殺傷力”到底有多大等問題仍存爭議。

  在損失發生前後,獐子島對於災情監測的説法自相矛盾,令人頓生疑竇。

  此前,在向股民融資時,獐子島 2013年曾信誓旦旦地説:“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然而,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4日時卻表示:“‘冷水團’風險無法識別”,“我們雖然作監測,但沒有高端的系統數據,海洋科學家都不能及時測出。”

  緣何只有獐子島扇貝絕收?

  獐子島超百萬畝蝦夷扇貝絕産,當地其他企業是否也會嚴重受災?據了解,當地其他一些海産品養殖企業和個體養殖戶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絕收減産。

  同處北黃海的一家從事貝類、參類海産品加工的企業負責人説,他的企業常年在這一區域收購海參、扇貝,但今年並沒有聽説有養殖企業或養殖戶因 “冷水團”遭受大的損失,從相關産品的價格看,也沒有出現明顯變化。

  在與獐子島隔海相望的煙臺,多位養殖戶説,沒有聽説北黃海“冷水團”會對海水養殖有這麼大影響。煙臺牟平區養殖戶孫懷存説:“沒有聽説過‘冷水團’。蝦夷貝喜歡低溫(不超過23攝氏度),港灣貝喜歡溫度高一點(可以到25攝氏度)。”

  與獐子島同一海域的海陽島也未遇到“冷水團”問題,為何“冷水團”獨獨鍾情獐子島,吳厚剛回答:“我們有監測平臺和數據,不應該説不知道海陽島的情況”;“我們也不是所有水田都受災”;“我們知道他們情況,我們幫他們規劃的”。

  會計師意見是否可信?

  在獐子島事件中,大華會計師事務所10月31日進行了專項説明。然而,這樣的證明是否可信?吳厚剛透露,因為受到天氣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抽測盤點時,會計師只能選幾個點參加。“我們選90個點,他只能跟幾個點去盤點。”

  “我們10月份這次大約花了一個月時間盤點,由於大浪等原因,會計師只有3天能下海去監盤。”吳厚剛説。

  105萬畝,30天,會計師去了3天。這意味著會計師可能只掌握了不到10%的情況,難以令人信服。

  普華永道中國財務學院總監解非説,農林牧漁上市公司存貨對監盤的專業要求很高,會計師去盤點移動的生物資産時,經常遇到上市公司造假忽悠,會計師自己出海去打撈魚蝦扇貝等存貨幾乎不可能,更別提是損失後的存貨。

  而受雇于獐子島的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也並非歷史清白。經證監會調查,此前,在新大地一案中,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及其註冊會計師在為新大地 IPO提供審計鑒證服務過程中,未能勤勉盡責,出具的審計報告、核查意見等文件存在虛假記載。

  海底究竟播了多少苗?

  有島民反映,獐子島在播苗時存在摻沙子的情況,這會導致實際播苗數量遠低於財務報告中的數量。對此,吳厚剛避而不談。

  一名大連海洋養殖專家證實,養殖扇貝買苗兌沙的問題,這在苗種行業非常普遍,1萬尾苗有7000尾就是好採購,“有七成的話就是你的採購能力很強,也可以理解那 3000尾苗對某人有好處,1萬尾苗拿到4000尾或者 5000尾,那是很正常的。

  多位獐子島漁民稱,扇貝苗問題很大,不僅是沙子的問題,品質也參差不齊,近年來獐子島扇貝的品質在下降,價格也賣不上去,撈也不好撈。

  按獐子島方面提供的數據,這樣算一筆賬:如果每畝投放平均 6500枚苗,那麼 105萬畝海域就需要投放68.25億枚扇貝苗。按照當地行業規則苗種摻假率最低的 30%計算,那麼實際投放數僅為 47.775億枚。按照獐子島所説的每枚苗 0.08元計算成本,賬面採購成本為 5.46億元,而實際購得苗的價值3.822億元,賬面成本與實際購得苗的成本價差為1.638億元。

  這意味著,即便沒有巨災,三年前播下苗種的時候,獐子島就註定難以實現 7.35億元成本應該帶來的價值。

  據新華社

  ■聲 音

  專家稱定點取樣法可核實是否造假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增養殖領域權威專家稱,獐子島採用的是沿海底播增養殖方式養殖蝦夷扇貝,即使遭遇北黃海冷水團,蝦夷扇貝死了,不可能連殼都沒有了,採取定點取樣法可以鑒定養殖區域到底有沒有養殖蝦夷扇貝,養殖了多少蝦夷扇貝。“獐子島到底在這個養殖區有沒有投苗,投了多少苗?現在鑒定技術很成熟,深度在50米左右就用鑒定採樣器,採樣器自身帶有錄影機,可以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養殖區域,成本也不高。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産研究所等國內上百家鑒定機構都可以做,十天之內就可以出鑒定結果。”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海洋大學海底養殖領域權威專家表示。他同時呼籲在證監會的主導下,由證監會、海洋養殖專家、媒體、投資者以及獐子島公司組成的聯合調查團委託合格鑒定機構客觀公正地調查,還原事情真相。

  ■市場微評

  “靠天造假”易“死要見殼”難

  上市公司公開宣稱靠天吃飯令投資者不安,其中隱藏的造假可能更加讓人擔憂。多位審計業內人士表示,農林牧漁上市公司對存貨監盤要求十分專業,一些公司借此瞞天過海,虛構存貨、虛增資産一旦暴露,很有可能打著“天災”的幌子進行隱瞞。

  按照現行會計準則,會計師事務所一般會在季末、半年末、年末等節點對上市公司的存貨進行盤點。但與製造業上市公司存在固定倉庫裏的存貨不同,不管是種子還是奶牛,都分佈在廣闊區域內。與此同時,像扇貝、魚蝦等存于海底的生物資産,監盤的專業性更高、難度更大。

  雖然獐子島表示,針對消耗性生物資産,公司每年組織春、秋兩季抽測,抽測方式通過拖網+水下電子攝像結合方式,但上市公司與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聯合進行的存貨監盤,覆蓋面卻很小。

  在獐子島10月31日與投資者交流時,曾有投資者要求超百萬畝扇貝損失“死要見殼”。但多位審計人士認為,農林牧漁上市公司存貨對監盤的專業要求很高,審計師去盤點移動的生物資産時,經常被上市公司“忽悠”,更別提讓審計師自己出海去打撈魚蝦扇貝等存貨。“當年藍田股份漁業禽業養殖每畝産值高達幾萬元就是審計出了問題。這類上市公司遭遇損失,用天災做藉口讓人很難判斷。”

  普華永道中國財務學院總監解非説,對於負責審計、盤點存貨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僅因為一些特有行業監盤難度較大,依賴於上市公司的內控機制,同時由於大多在季末或年末節點進行盤點,對於企業存貨的情況掌握可能也不是很精確。

獐子島(002069)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