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博元退市將形成蝴蝶效應 退市黑洞逼近創業板

  • 發佈時間:2016-03-28 08: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趙怡雯  扶黃思宇  責任編輯:閻明煒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月29日,*ST博元將是今年首家退市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是首家因重大資訊披露違法而終止上市的上市公司。作為*ST博元的前身,浙江鳳凰曾留下多少迷人的風景。哀嘆*ST博元退市之時,也要看到,這從一個側面説明,中國股市的建設力度,正不斷加大。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浙江鳳凰作為首家異地上市公司掛牌上市。

  2016年3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宣佈了*ST博元正式終止上市的決定,它不僅是今年首家退市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是首家因重大資訊披露違法而終止上市的上市公司。

  浙江鳳凰和*ST博元有著同一的股票代碼600656,但他們卻有著天壤之別的“榮恥”。這只濃縮了各種輝煌、跌宕、倥傯、落寞的股票代碼,當3月29日來臨時,作為曾經的“老八股”,便將結束它近16年的A股主機板市場生命。

  《國際金融報》記者查閱Wind統計數據發現,2016年以來,已經有不少於42家公司發佈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性公告。曾經擠破腦門排隊等待上市的公司們,如今在退市道路上同樣排起了長隊。那麼,退市對這些企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強制退市對A股又會帶來怎樣的新格局?

  退市黑洞逼近創業板

  從證監會調查情況看,*ST博元違法行為十分嚴重:2011年4月公司對外披露的控股股東華信泰已履行及代付的股改業績承諾資金3.8億元並未真實到位。為掩蓋真相,公司2011年至2014年期間,多次偽造銀行承兌匯票,虛構用股改業績承諾資金購買銀行承兌匯票、票據置換等重大交易,並披露財務資訊嚴重虛假的定期報告等財務資訊。2015年3月,公司被證監會依法移送公安機關;2015年5月,上證所決定*ST博元股票暫停上市;3月21日,上交所決定終止*ST博元股票上市。

  於是,看到監管層“動真格”,投資者們意識到“退市預警”便不再是“虛晃一槍”。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已經有不少於42家公司發佈可能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性公告,其原因則包括因連續虧損而存在暫停上市風險,以及被證監會調查而存在暫停上市風險。其中,*ST獅頭*ST建機*ST中魯等21家*ST公司已預告2015年業績扭虧,暫停上市的可能性較小。剔除掉上述公司後,兩市仍有超過20家公司存在暫停上市風險。包括*ST新梅*ST常林*ST南化*ST舜船*ST川化等等。

  而其中,離“退市黑洞”最近的無疑是創業板。據統計,上述存在退市風險的公司中,創業板就佔據了11家。分別是同花順安碩資訊欣泰電氣銳奇股份京天利、恒順眾昇、寶利國際吉峰農機星河生物嘉寓股份金亞科技。吉峰農機和星河生物均為2013年及2014年連續兩年虧損,其餘9家創業板公司則是因為涉嫌違反證券法規被立案調查而發佈風險警示公告。與主機板退市規則有所不同,創業板公司一旦符合退市條件,實行的是直接退市機制。

  此前,金亞科技被認為是創業板“呼聲最高”的退市第一股。在今年1月18日發佈的自查報告中,金亞科技承認財務造假。截至3月17日公告發佈日,金亞科技尚未收到中國證監會的最終調查結論。

  根據公告,如果金亞科技因此受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並且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被認定構成重大違法行為,將因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14年修訂)》13.1.2條規定,出現暫停上市風險,並在本公告日之後每五個交易日發佈一次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直至暫停上市風險消除或者深交所作出公司股票暫停上市的決定。

  怎樣觸發退市

  2014年,證監會發佈《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對退市制度進行改革,核心改革措施有兩個:一是增加“主動退市”情形,二是確立“重大違法公司強制退市制度”。

  如果要退市,首先要觸發退市條件。退市分為主動退市和強制退市兩種。

  這意味著,主動退市的條件主要包括:上市公司主動申請撤回股票在所在交易所交易、請求直接退出或者轉至其他交易所的;股東回購、收購之後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佈等不再具備上市條件的; 公司合併後不再具有主體條件的;股東大會決議解散的等等。總之,主動退市給了上市公司主動選擇離開的權利。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遭遇強制退市,上市公司則往往面臨或緊張或難堪的局面。除了*ST博元這類因資訊披露違法而被終止上市的,還有其他類型,如:凈利潤、凈資産、營業收入、審計意見等沒有達到標準的,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不含停牌日)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的,社會公眾持股比例不達標的,公司破産的等。

  退市更趨常態化

  與中國證券市場退市率持續偏低的狀況相比,國外成熟市場的整體退市率卻是相對偏高。其中,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年均退市率約為8%,而其餘國外成熟市場的平均退市率也達到6%左右,基本實現了上市公司退市常態化的局面。顯然,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證券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依舊未能得到較好體現。

  日前,美國康乃爾大學金融學教授 G.Andrew Karolyi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行的第五屆(2016)公司金融與金融市場國際研討會上拋出這樣的驚人論調,“上市公司將會面臨終結,就是會有一種新的類型企業公司組織來代替上市公司”。

  G.Andrew Karolyi指出,這種新類型企業與上市公司的不同點包括,首先在結構方面,它沒有一個公眾的股東,這種組織或許會更加的私營化;其次,這些新的公司不會通過發行債券或者股票去融資,而更多轉向股票市場;最後,這些公司也會有其他的監管形式和管理形式。

  對於高的退市率,G.Andrew Karolyi表示,此前有人做過相關文獻記錄表明,大約有一半的上市公司退市的原因在於有很多的債款、借貸尚未償還,所以這個公司就退出市場。

  此外,G.Andrew Karolyi指出,高的退市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於這些公司被兼併了。“一個公司買了另外一個公司,那麼最終可能就會把他定為自己的私有化。”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退市?G.Andrew Karolyi表示除了有並購的原因,也會有一些市場的變化。“或許市場環境是有利於這種並購所以就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

  那麼,有誰會來購買這些“準退市公司”呢? G.Andrew Karolyi指出,在美國,很多私有公司,像谷歌、亞馬遜都會進行收購,把這些公司放到自己的公司組合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