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大盤分析 > 正文

字號:  

券商議2016:調結構、註冊制、去杠桿能否帶來慢牛

  • 發佈時間:2015-12-28 08:18:27  來源:中國台灣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楊菲

  經歷2015年A股的劇烈波動後,2016年的資本市場風險向何種大趨勢演變,正在被更多的市場人士所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和往年相比,在針對即將到來的2016年A股市場趨勢判斷上,各項制度改革的推進及其影響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採訪中金、申宏等觀點後發現,多數券商認為2016年結構性改革和供給端政策的實際效果、證券發行政策傳導市場供需的變化以及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節奏,將共同在宏觀層面對A股的整體趨勢産生影響。

  一方面,經濟結構性改革及“軟著陸”的實際收效,或將成為決定2016年市場趨勢的重要組成風向標;而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A股加入MSCI、深港通、滬倫通有望出現等利好預期的強化,也將以不同形式成為A股的變數。

  與此同時,由於A股註冊制的實施節奏或早于預期,而股票發行效率提高促使品種供給加大的可能性,也將成為市場在2016年的下行風險;不過多數券商認為,在證監會多渠道去杠桿並推出熔斷機制後,經過修繕的股票市場的波動性有望進一步下降,而如果基本面能夠出現好轉徵兆,A股仍然有望走出一輪“慢牛”。

  結構性改革被關注

  “2014年底大家集體看多,一是貨幣政策步入寬鬆週期,二是賭經濟軟著陸。”北京一家大型券商高級策略分析師總結2014年底的券商觀點時坦言,“當時市場的共識是如果經濟走出V形底部,那麼牛市很有可能走的時間更長,但最終證明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並未好轉。”

  在多數券商看來,2016年的基本面將在很大程度上對A股構成重要影響,而有部分機構已對2016年的經濟企穩表達了樂觀。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就預測,2016年的經濟增速雖然仍將放緩,但在經濟改革的助推下,其仍將大概率好于預期。

  “未來兩年經濟改革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經濟增速在連續6年放緩之後可能企穩。” 梁紅表示,“預計2016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將進一步下降,消費增速繼續快於固定資本形成,第三産業尤其是服務業、物流行業和資訊技術産業將維持較快增長。”

  申萬宏源證券則認為,新經濟改革、國資改革的實質性動作有望成為2016年的機會,而前述等供給側改革能否促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值得市場關注。

  “供給革命主要是革舊經濟和舊體制的命。舊經濟的機會主要來自國企改革尤其是地方國企改革的實質推進,尤其看好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重慶等地方國改的機會。”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從中國經濟轉型和長期增長的角度來看,供給側管理的重要性開始顯現。以”十三五“規劃建議發佈為標誌,宏觀政策的重點轉向供給管理正當其時。”

  而在李慧勇看來,供給端改革將通過三個方式體現:一是通過國企改革盤活國有資本存量,使得國有資本能夠産生更大的效益;二是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等消化房地産庫存,促進房地産業正常化;三是通過優勝劣汰,加速製造業去産能。

  也有券商學者認為,結構性改善的更大意義在於提升市場預期。

  “能夠增加市場的預期。預期這個改革能夠改善結構。”海通證券(16.750, 0.31, 1.89%)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稱,“就是現在主要是這個經濟結構不及預期,債務水準比較高,企業的産能過剩,貧富差距過大,通過結構改革的話,可以使得這些扭曲的現象得以改善。”

  而在貨幣政策層面,中金公司則認為鋻於宏觀增長偏弱,無風險利率仍然要被迫“維持低位”,同時不排除貨幣政策繼續寬鬆的可能性。

  “外需缺乏亮點,內需中地産相比2015年可能有所走弱,宏觀依然面臨穩增長壓力,流動性有望繼續寬鬆,但並不超預期。”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峰認為,“預計政府將繼續降息並大幅降準,力圖維持匯率穩定。”

  4000點預測背後:註冊制等風險壓頂

  多家券商認為,2016年的A股走勢依然值得樂觀,其中已有少數機構對大盤點位空間進行了有條件預測。

  其中,申萬宏源證券就把上證指數的目標點數底線預測提高至4000點。

  “全年看,上證指數波動區間在3050-4750,創業板指波動區間在2250-4250,波動幅度仍然比較大,中性假設下,上證綜指至少摸高至4000點,創業板指觸及3550點。” 申銀萬國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王勝指出,A股在2016年仍然有三大事件能夠確定。

  在其看來,2016年的三大事件包括:一是“錢多+資産荒”,有助於維持高估值中樞,估值較難回落至熊市水準;二是市場預期的變化快於改革進度,改革切實推進但仍不及預期的情況依然可能出現,階段性震蕩可能難以避免,所以A股2016年是市場與改革預期的交誼舞。三是兩會前的傳統春季躁動仍是做多的時間窗口,將迎來一次改革創新預期修復、增量資金推動的上行。

  但在釋放樂觀邏輯的同時,申萬宏源證券提示宏觀層面有三大風險需要被慎視。

  “一是資金外流匯率大幅度貶值的風險;二是階段性流動性衝擊的風險,原因可能來自打破剛兌,也可能來自經濟硬著陸的擔心,”李慧勇説,“三是IS地緣政治擴大化的風險。從目前看這三個方面的發生都是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可能對中國産生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A股發行註冊制改革的節奏有望提前,而這也有可能對A股指數造成衝擊。

  “註冊制喊了這麼多年,可能很多人不會在乎,但如果真的執行超預期,至少會在兩個層面産生影響。”前述高級策略分析師稱,“一個是股票的供需會變化,另一個則是玩法變了。”

  李迅雷也認為,未來需要在股票市場註冊制改革等趨勢下,對證券供應量加大的因素加以考慮。

  “一個是經濟下行等因素,還有就是在簡政放權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情況下,整個證券産品供給增加可能給市場帶來壓力。”李迅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而在其看來,註冊制的加速到來,或將改變二級市場的投資結構,例如當下的炒殼、炒概念等邏輯慣性可能會受到挑戰。

  “二級市場的話,大家擔憂註冊制的話對於目前的這些估值比較高的股票會産生負面影響。因為供給擴大了,”李迅雷指出,“你這個股票,現在因為很多股票他為什麼能估值那麼高,是因為他們有這個殼的價值。那麼你註冊制一搞,這個殼的價值就沒有了。”

  “像你前面説過的,一個是經濟下行的因素,還有一個是利率下行的因素,還有一個已經增加的因素,還有整個金融産品供給增加的因素。”李迅雷表示。

  國際化、杠桿等進入新局面

  除宏觀層面外,影響A股的部分變數,還來自杠桿結構、國際化進程等內外因素。

  例如隨著人民幣加入SDR後,有關A股加入MSCI等資本市場的指數國際化呼聲正在放大。

  早在去年12月份,曾有多位業內人士預測A股有望于2015年6月加入MSCI指數,但彼時這一提議並未獲得通過,但其于2016年被批准加入的預期亦更加強烈。事實上,日前已有部分中概股被納入MSCI指數。

  多家機構認為,預期已較為強烈的A股MSCI化,一旦落地將給股指帶來明顯利好。

  “如果純粹從加入MSCI角度看,應該是上漲的。因為你加入MSCI後,國際投資者做相關投資時會被動的配置A股。”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A股在MSCI中的比重折合人民幣有2700億,這些被動的配置還不包括由它帶動起的主動配置。”

  但也有券商人士認為,目前加入A股加入MSCI的時機並不成熟。

  “我覺得(A股加入MSCI的可能性)不大。中概股加入了,但差異是法律、會計、監管的差異,我覺得因為這三大差異所以加入還需要時間。”銀河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而除國際化影響外,市場杠桿工具的全面收縮也是A股即將迎來的新局面。2015年年底,證監會針對融資融券、收益互換、場外配資及資産管理等各渠道杠桿工具的收緊和拆除,而這也讓部分樂觀機構形成了2016年“慢牛”的邏輯。

  “市場杠桿其實被鎖得差不多了,這就導致2015年資金蜂擁入市的場面很可能不會重演了。”前述高級策略分析師認為,“每個壓力的突破會變慢,那麼其中的調整和反覆也會增加,如果市場整體樂觀,那麼也只會是慢牛。”

  “最高風險偏好的配資被行政手段限制,新經濟估值重回新高的概率同樣較低。”王勝也在2016年股指預測中指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