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跨境流動加速的資本意義
- 發佈時間:2015-10-31 02:31:07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許維鴻
金秋十月,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突然提速,無論是對中國“在岸、離岸”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還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帶一路”開放戰略,無疑都具有深遠的資本意義。
10月20日,為落實第七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成果,中國人民銀行在倫敦採用簿記建檔方式,成功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期限1年,票面利率3.1%;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作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國家級信用的債券收益率曲線正在最大國際金融中心構建。早些時候的10月8日,有數百家跨國銀行直接、間接參與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以下簡稱CIPS)正式上線運營,加快了人民幣跨境結算速度,提高了人民幣跨境結算效率,為人民幣真正成為全球貨幣鋪平道路。
人民幣境外融資市場化和人民幣跨境結算便利化,會加速人民幣跨境流動,對於中國的外貿行業是把雙刃劍,對國內外進出口企業也是公平的,有些人把CIPS解讀為中國應對美國主導的TPP威脅,是“關公戰秦瓊”般的誤讀。筆者在對廣西、新疆、寧夏等一帶一路相關省份的調研中發現,人民幣加速國際化對各級政府、外貿相關企業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首先,中國外貿領域的宏觀經濟大背景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已經從過去三十年的“投資型社會”轉變為“消費型社會”,人口結構老齡化和勞動力收入水準提高,使得貿易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人民幣國際化也無法扭轉這種趨勢,反倒會加速新均衡的形成。
從國際格局上,一個國家的貿易是順差或逆差,很大程度上是這個國家居民儲蓄率所決定的,對美國和中國也不例外,中美既是貿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也都面臨國內經濟的諸多問題,雙方都應坦然面對貿易結構的變化,適應宏觀經濟新常態,進一步推進深層次的國際貿易自由化、提高貿易市場化效率,TPP和CIPS在此目標上是一致的,是中美新型大國均衡的必然合作和博弈。
在國內區域經濟層面,地方政府更應考慮如何抓住人民幣跨境支付加速的契機,推進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落實,加速省域經濟的産業結構升級轉型。以沿邊金融改革先行省份也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的廣西為例,9月中旬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異常火爆,人民幣由於其穩定的“含金量”,早就成為東盟各國實際上的“硬通貨”。
當然,在對廣西各級政府和外貿企業的調研中,筆者也發現很多與東盟深化互聯互通的隱憂,特別是東盟大量低成本勞動力對我國勞動密集型外貿産業的衝擊,以及跨境資本合作中的市場風險和地緣政治風險。A股上市公司也並沒有明確的“一帶一路”産能合作板塊。我認為這些問題是我國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所必然面對的,在新疆和寧夏面向中亞和阿拉伯國家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也同樣要面對陌生的目標市場和合作夥伴。
各級政府和外貿企業要扭轉慣性思維,認識到傳統“血汗工廠換外匯”的模式不可持續,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勞動者實際收入提高、中國消費者全球大採購。歸根到底,居民生活水準的顯著提高,不正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目標嗎?地方政府應該認識到,CIPS便捷了中國人的海外消費,加劇了國內過剩産能的淘汰。因此,只有通過跨境産能合作、産業結構升級,提高“中國製造”的含金量,才能把這些跑到國外採購的消費者“請”回來。
還是以廣西為例,中國-東盟博覽會、西部大開發和沿邊金融試驗區等諸多優惠政策,將引導地方政府摒棄以往“圈地、給優惠政策、搞房地産”的工業開發區盈利模式,搭建“一帶一路”産能合作,通過引入諸如海灣石油美元等國際資本,引入以軍工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優勢企業,帶動全産業鏈製造業升級,在中國-東盟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
果如此,東盟各國豐富的礦産、農業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就不再是廣西外貿企業的威脅,而是資本市場所期盼的競爭優勢。繼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後,中國股票市場呼之欲出的“戰略新興板”,需要的正是這種“跨境融資、跨境投資”的上市公司,如果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股票市場同時掛牌交易,這種巨大的産能合作預期,必將開啟A股市場又一輪投資熱潮。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