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農産品基差定價生根中國

  • 發佈時間:2014-12-15 00:31:0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實習記者 張利靜

  交收貨的時間差帶來的價格風險、倉儲風險等一直是現貨産業的心頭之憂。應對此類風險的基差交易最早應用於港口農産品出口定價。上世紀60年代,這一模式在新奧爾良港口應用普遍,隨後推廣到內陸各地。

  國際上,對規模較大的農産品貿易公司來説,基差圖已經成為經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而且就像白領對辦公軟體的應用一樣普遍和嫺熟。

  基差圖記錄了上個世紀60年代起各地點每天或每週的基差變化,既有現貨價格與近月合約的基差圖,也有現貨價格與遠月合約的基差圖。每家公司的圖在此基礎上又存在差異。

  據了解,嘉吉、ADM等公司在全國各地都設有收購站,採用收購站的買入報價作為當地的現貨價格,並據此計算當地的基差。

  我國大豆産業鏈上存在百餘家壓榨企業及萬餘家飼料企業,豆類産品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國際大豆價格波動很容易對國內相關經銷商事業帶來衝擊。而國際糧商均裝備有經營“護身符”——以基差交易為主的成熟定價模式。

  在我國,基差交易始於2004年。一些經驗意識超前的浙江榨油企業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基差定價在國內豆粕市場的最先嘗試。

  其背後,一方面,傳統豆粕現貨銷售中的“一口價”定價由於缺少靈活性,導致豆粕交易的談判和交易成本偏高;特別是貿易商和飼料廠豆粕價格未來預期價格會下跌時,“一口價”的銷售缺乏市場吸引力。另一方面,大商所豆粕期貨市場在2003年、2004年後得到迅猛發展,油廠、飼料廠及貿易商對豆粕期貨的參與度逐步提高,大商所豆粕期貨價格逐漸成為國內現貨價格的風向標。

  華北地區企業參與基差交易晚于華東榨油企業。據市場研究人士介紹,基差在國內油脂油料企業中的推廣經歷了外資公司推廣——南方企業——東北、華北企業這樣的接受過程。2006年,以Cargill、Luis Dryfus公司為代表的合資與獨資油脂企業開始將基差定價模式成規模、成系統地在國內豆粕和豆油銷售中開始推廣,並在豆粕市場中取得較好的反響。2008年前後,南方的部分民營榨油企業也開始加入豆粕基差定價模式的試點。2010年,以九三為代表的國有油脂企業吸收國內外基差定價經驗,開始從國內原料收購到成品銷售的全産業鏈基差定價創新,並取得不錯成績。

  據了解,目前路易達孚、嘉吉等外資榨油企業均開展了豆粕、豆油的基差定價合同交易,但開展基差定價的企業佔國內榨油市場規模仍有提升空間,基差作價合同在試點榨油企業總銷售量中所佔份額、基差報價連續性都有待提高。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