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肥年瘦年 期貨公司年終獎大盤點

  • 發佈時間:2014-12-15 00:30:5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朱瑩

  又到一年歲末年終獎籌備之時,期貨圈裏迎來一個爆炸性新聞——

  “某公司今年要拿出稅前利潤的23%用作年終獎,大概有6000多萬元,他們的從業人員有794人,推測每人平均約10萬左右。這真是大手筆,這個數字對我們公司來説是絕對不可能的。”一位期貨公司高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並自嘆不如。

  據業內人士透露,各家期貨公司的年終獎一般是“看公司的業績、股東的意思還有高層的心情”。通常情況,實力較好的公司,年終獎可能是6-12個月的工資,差一些的1-2月工資,再差的甚至沒有年終獎。

  “今年大多數期貨公司的收益都不怎麼樣,特別是上半年,80%以上的期貨公司都是虧損的,下半年業績有所改善,但也只是股指期貨客戶涌入帶動的近幾個月的事情。估計到時候年終獎公佈之後,絕大多數期貨公司員工都會吐槽的。”業內人士表示。

  豪擲千萬 業內罕見

  據某期貨公司高層領導在近期一次行業交流會上表示,她們最高保證金峰值曾達到186億元,近期保持在180億元以上;營業收入預計今年會在8億元左右。凈利潤方面,預計計提了幾千萬元的獎金後,稅後利潤有2.8億元。

  “一般來講,期貨公司年終獎和當年的業績是掛鉤的。今年大多數期貨公司的收益都不怎麼樣,特別是上半年,80%以上的期貨公司都是虧損的,下半年業績有所改善,但是只是股指期貨帶動的近幾個月的事情。我估計到時候年終獎公佈之後,絕大多數期貨公司員工都會吐槽的。”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

  北京一家期貨公司的分析師表示:“年終獎每家公司不同,差距還蠻大的,10萬元的年終獎在期貨公司絕對是天文數字。我們年終獎一般是多發1-2個月工資,多數期貨公司情況類似,有的比較大的期貨公司可能到6-12個月工資。”

  程小勇表示,經紀、資管部門的年終獎相對會多一些,但也只是在其原來公司約定的業績提成比例上增加1-2個百分點。今年應該是資管部門員工的年終獎最高,畢竟今年期貨公司收入大部分依靠資産、風險管理子公司創造的,而傳統經紀業務的客戶經理估計收穫很少。

  那麼“1-2月工資”的年終獎到底是什麼水準呢?

  “我們的工資都不好意思説出來。”面對記者的打聽,今年27歲的小譚尷尬地笑了笑。2010年她從某名牌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北京一家期貨公司做分析師,工資由最初的3000元漲到現在的5000元。但每月的房租就花去大半,加上交通、吃飯等,基本上月月都透支。上個月趕上兩個同學結婚,無奈之下,她只好求救于已退休的父母匯來兩千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曾對26家期貨公司的相關研究員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對目前工作狀況表示“基本滿意”或“滿意”的只有三成,明確表示“不滿意”或“不太滿意”超過六成。

  “待遇過低、急需提高”是研究員們抱怨的首要問題,他們多數期望年薪能穩定在15萬元以上,少數希望能達到基金和券商研究人員薪酬水準。

  “一名金屬行業研究員,在期貨公司能拿到8000元的月薪就不錯了,但轉到基金或券商,每月拿2萬元很正常。”英大期貨副總經理甘正在説,研究領域是學而優則仕,期貨行業是“研究優而跳”。隨著對期貨投資限制的放鬆,基金、券商、私募和信託對期貨研究人員的渴求將越來越多,而要尋找人才,只能從期貨公司挖。

  “我們公司的一名年輕研究員,量化分析能力很強,設計的程式化交易産品給客戶也帶來了顯著效益,最近被客戶以80萬元的年薪直接挖走了。”一名接受調查的研究員告訴記者。

  帶頭大哥的野心

  “豪擲重金獎勵員工是有可能的,畢竟賺錢給大家分才是留住人才和公司發展的前提,否則公司的快速將很難持續。”民生期貨市場發展部副總經理屈曉寧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期貨公司發展速度最快的是中信期貨。2010年,中信期貨公司權益總額為28.24億元,凈利潤僅4252.02萬元,凈利潤行業排名第19名。隨後公司一年一個臺階,2011年,權益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64億元和8014.2萬元,凈利潤行業排名第六;2012年,權益總額和凈利潤分別為93.01億元和1.5億元,凈利潤行業排名躍居第二;至2013年,公司即以2.24億元的凈利潤成為行業凈利潤第一名。而去年凈利潤超過2億元的期貨公司僅中信期貨和永安期貨兩家。

  “中信期貨人員效率是非常高的,他的人員不是最多的,營業部也不是最多的,但盈利是最大的,這和他們的品牌、全金融牌照、客戶資源共用和股東支撐密切相關。”金鵬期貨總經理喻猛國指出。

  對於公司為何取得如此佳績,中信期貨董事長袁小文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曾簡單表示,“股東給力,班子團結,員工拼搏。”

  “影響公司發展的就是三句話:思路決定出路,佈局決定結局,墩位決定地位。公司的戰略定位是從交易通道的提供者變成多元化市場的組織者,從市場流動性的接受者變成市場流動性的提供者,從標準化合約的銷售者變成個性化産品的設計者。”她表示,中信期貨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成為期貨行業的領跑者,2014年已經邁出第一步,明年公司的工作重點就是“傳統業務做深做大,創新業務打好基礎,國際業務快速佈局”。

  目前期貨行業正處於一個全新的戰略轉型期,袁小文認為,在創新業務還沒有形成規模的背景下,未來一段時間內傳統業務還將是期貨公司未來的主營業務,其利潤貢獻還將保持在70%左右。想保持經紀業務的利潤貢獻率,就要賦予營業部新的職能,要將總部業務衍生到網點,通過産品、服務的銷售,來拓展仲介業務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已經基本以總部業務為主,這是我們營業部現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援。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將營業部的業務線索和總部資源整合起來,實現成功開發客戶。”中信期貨北京營業部總經理石乃娟日前表示,目前總部設立多個部門與有業務線索的營業部進行垂直合作,在業務開展前期便提前設立協同分配機制,將部門業務傳達到一線員工,及時有效地運用公司的有效工具,最終實現合作共贏的目的。

  袁小文認為,要為經紀業務錦上添花,就要最大限度整合股東內部資源,有效突破買方賣方的邊界,將公司品牌資金技術集于一身,形成合力,走出有核心競爭力的差異化道路。

  “我們能從兄弟單位獲得哪些資源?我們可以把集團內的存量客戶資源變成相互的增量資源。”據中信期貨一位高管介紹,依託中信集團綜合金融平臺優勢,現在很多兄弟單位往往按項目制推進工作,比如客戶有貸款需求,找銀行;有資産證券化需求,找證券;有期貨需求,找期貨;信託需求,找信託……如此這般,通過整合客戶資源和需求,在集團內部實現了部分資訊和資源共用。

  此外,中信期貨業務的一大亮點是國際業務,境內外一起做。“三年前就提出立足國內、依託香港、進軍全球的構想,這一構想正在穩步前進。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了明天的請進來,通過雙向開放闖出藍海,實現創收、創利和創品牌的目標。”袁小文説。

  混業時代的經營樣本

  中信期貨發展路徑的參考樣本是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模式。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客戶總資産達到1457億美元,其中排名前十的投行佔比高達76.6%,集中度非常高,龍頭投行高盛佔比達12.8%,而前二十名已經佔到94%的份額,呈現高度集中而且向大行集中的趨勢,在全球的衍生品市場上,大型金融機構佔絕對優勢。

  這給券商係期貨公司的擴張之路指明瞭方向。近年來,依靠大股東雄厚的資本實力、豐富優勢的客戶資源等,在行業整體下滑的背景下,以中信期貨、銀河期貨為代表的券商係期貨公司甚至加快了逆勢擴張的步伐。

  2013年,中信期貨就新設8家營業部使營業部總數躍至33家;從今年年初至8月底,中信期貨再次新設9家期貨營業部,同時完成了1家期貨營業部的同城遷址,目前至少已擁有38家期貨營業部。中信期貨方面告訴記者,公司佈局設點,主要是針對中信銀行中信證券重要客戶群體集中的地區加強服務。

  有業內人士指出,券商係期貨公司擴張營業部,一方面得益於公司資本實力強,具備擴充實力,另一方面則是受益於券商係的業務配套支援,可以通過券商營業部的IB業務為公司帶來較大業務增量。

  華泰長城期貨北京營業部總經理遲敏曾如是描述期貨與券商的業務合作:“期貨業務人員出去做業務,你可能跟客戶只能談期貨,而如果你跟著券商的業務人員一起出去談,大家的話題就會非常寬泛,有時候可能期貨的單子沒談成,但客戶跟券商新三板的業務談成了;也可能券商的很多業務在全業務鏈上可以和期貨一起整合,而且客戶也更歡迎全業務鏈的一系列服務。”

  海通期貨研究所所長高上也告訴記者,公司集團有個戰略規劃部負責各個流程的規劃協同,協調下面控股的子公司的各項業務。“我們的一些客戶想買證券,我們就介紹給海通證券,他給我們一些利益分成,他們的一些客戶也可以介紹給我們期貨。再比如證券的客戶需要衍生品這塊服務,我們就帶著期貨研究員去服務。在大的混業的背景下,業務之間的交叉越來越頻繁。”

  “後工業化時代,高度網際網路金融時代,過去傳統的優勢丟失了,高度的資訊不對稱和壟斷沒有了。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著風險和挑戰,這種挑戰讓他們必須想方設法地利用金融工具來解決客戶的成本問題、風險問題、資産管理問題,綜合金融服務的需求就應運而生了。”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表示。

  景川認為,打造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實現內部服務的共通共用也是時代的需求。“現在必須你要有高度的整合,必須要打造新的産品,新的服務模式,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獲勝,如果你的服務不完善,只靠期貨,你太狹窄,你的服務不完整,而企業有各種各樣的訴求,誰給我提供完整的服務,他就會找誰。”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為什麼平安集團、中融信託、民生銀行等少有的具多種牌照、且對於旗下各牌照有絕對掌控力的平臺,無論是在監管政策變陣,還是市場風向轉變中,都開始顯示出其獨特的競爭優勢。

  業內人士預計,渠道多元化、産品多元化、策略多元化是未來資産管理行業的一個重要趨勢。隨著行業壁壘逐步消除,渠道間會有更多互通交流,合作也會多樣化,而且隨著更多可投資工具的出現,機構將面臨新的投資環境,多種多樣創新型産品會層出不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