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權益類基金縮水1700億份:牛市來了 錢去哪了

  • 發佈時間:2015-01-27 08: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苦等7年,牛市終於來了。不過上輪牛市的寵兒—公募基金卻仍未見昔日的輝煌。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4年底,較2013年相比,股票型基金凈贖回1352億份,混合型基金凈贖回336億份,合計縮水1688億份。全年業績輝煌的債券型基金同樣遭遇凈贖回,縮水335億份。

  總體看來,公募基金規模全年增加1萬億份,但1.3萬億份來自於貨幣基金增量。而過去一年,公募基金整體實現了賺錢效應,指數型基金大賺之外,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25.69%,債券基金收益率也高達20%。

  2014年底以來,原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俞岱曦離職創業,博時基金資深基金經歷鄧曉峰投奔私募平臺等等,公募基金高管和基金經理離職的公告幾乎每天都有。不完全統計,進入2015年以來,就有超過40隻公募基金出現基金經理變更,其中大部分為原管理人離職。

  “除了私募基金誘人的激勵機制,公募平臺自身面臨的嚴峻競爭也是這些人離開的重要原因。”上海一位公募基金人士稱。

  在上一輪牛市,在銀行排隊買基金的盛況屢見不鮮,但近期一家大中型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抱怨,他們正在發行的新基金在許多代銷行的銷售數據居然是零,而幾百萬銷量的第三方公司也能排到銷售前十。

  去年底以來股票市場的上漲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增量資金,但是目前看,渠道還不是公募基金。隨著大資管時代的到來,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的資産配置端投資渠道的多元化,都使得公募基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在牛市到來時似乎表現更加鮮明:牛市來了,錢卻走了。

  私募的崛起無疑是公募高凈值客戶分流的重要原因。

  原南方基金副總經理邱國鷺在上海成立高毅資産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私募平臺,某券商預期在其平臺發行私募産品規模60億元。被稱為“公募一姐”的80後基金經理王紅茹自立門戶的私募産品一日募集16億元,目前規模已有數十億元。在新基金依然難賣的背景下,這樣的消息很是刺激公募基金的神經。

  結構化私募産品也再度盛行,隨著股市的上漲,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開始諮詢私募基金的購買渠道。諸如約定5-6%的年化保本收益率,再進行收益分成模式的結構化産品被許多個人投資者所接受,而這些設計是公募基金難以提供的。

  目前在證監會基金業協會註冊的私募基金公司數量已經超過6000家。隨著私募市場的繁榮,各類第三方理財公司也正呈現新一波雨後春筍破土而出的態勢。

  除了高凈值客戶,許多普通中小投資者也並沒有留在公募基金。他們依然保持投資于銀行理財的慣性,而部分私人銀行理財資金以傘形信託的模式通過投資私募基金、公募專戶、證券公司資管等渠道進入股市,簡單説就是銀行理財資金充當結構化産品的優先端,享受約定收益。

  格上理財統計,目前傘形信託市場存量規模不低於1500億元,大量産業資本和銀行理財資金通過這類渠道而不是公募産品進入A股市場。

  而P2P、小貸公司也是分流資金的新投資選擇。一些從事房地産産業鏈行業的中小企業主在傳統主業不景氣的背景下,在2014年都選擇了投資或發起小貸公司,對於這些中小企業主而言,與直接進入大幅波動股市相比,他們認為當地小貸公司顯得相對更加安全。

  2015年正在勢起的資産證券化産品也將分流資金。過去一年銀行間市場共推出68隻進入資産支援證券,發行總規模2832.8億元,證監會主導的企業資産支援證券22隻,總規模326.5億元,這類産品同樣為結構化設計,優先端還分不同收益檔,以固定利率發行,其收益率在5-10%不等。

  中信證券分析指出,2014年底資産證券化備案制新規發佈後,預計今年信貸資産證券化業務規模是去年的2-4倍,疊加考慮非信貸資産的證券化業務發展,盤活存量資産對A股市場應先是利好,而後則可能會分流部分資金。

  借著牛市的春風,2015年這頭半個月有近60隻新基金正在扎堆發行,但無論是指數基金還是普通股票型基金,首募情況依然不樂觀。還在堅守公募基金行業的人們期待 ,隨著A股行情的縱深演繹,公募基金能夠重新獲得市場的青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