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大型券商研究所組織電話會議因錯誤邀請嘉賓,遭到當事公司抗議,再度激起市場對券商投研“烏龍”的熱議。無獨有偶,監管部門此前就分析師各類標題“奇葩”的研報進行點名通報,直指券商投研圈的浮誇亂象。
券商研究所內部人士分析,受排名考核壓力以及分倉佣金制度因素影響,分析師的投研能力逐漸遭到異化,玩弄文字、追逐熱點的操作取代了基礎的調研工作,令“奇葩”和烏龍的研究報告頻頻出現。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某些研報背後隱藏著研究員、上市公司、仲介機構之間糾纏的利益鏈條,造成研究員獨立性喪失。
在買方機構眼中,某些研究員良莠不齊,導致部分調研可信度不高,虛假研報頻頻被打臉,券商投研價值存在每況愈下的遠憂。某些券商研報甚至被視為市場“反向指標”,傳統賣方研究模式遭遇考驗。
頻發烏龍鬧笑話
研報奇葩遭整治
日前,某大型券商研究所組織的一場電話會議發生了“李鬼”事件,出席會議的所謂某公司高管發表引起爭議的言論,但事後發現此人係冒名頂替。
這只是券商投研江湖烏龍之一斑。“有些研究員會把道聽途説且沒有實地求證的消息寫進研報,有些則是缺乏調研基礎、故意誇大投資標的市值而強行薦股。還有研究員在關鍵資訊的數據統計上犯錯。五花八門的烏龍事件層出不窮,券商投研的專業性受到投資機構的質疑。”曾擔任某中型券商研究所所長、現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林生(化名)坦言,由於行業存在浮躁風氣,券商研究員缺乏基礎調研、盲目追逐熱點的情況日益增多,導致烏龍報告氾濫成災,投研品質堪憂。
同時,為吸引市場關注、博取眼球,近年研究員撰寫研究報告時在行文用詞上做足功夫,但內容空洞,缺乏實際價值,多次出現“奇葩”標題的現象。某券商的通信行業研究員坦言,每年除了年中、年終的定期策略報告之外,每逢市場、宏觀政策有新動態,都需要緊急跟蹤熱點趕寫報告。在網際網路傳播時代,為了增加點擊率,某些研究員絞盡腦汁,如果不在報告中加入新奇高深的詞彙、歌詞甚至古詩文等元素,就沒辦法從市場上海量的報告中脫穎而出。由於時間緊張、競爭激烈,相當多的研究員為獲得市場名聲而不得不批量生産報告,其中不乏閉門造車、誇大其詞、抄襲同行的情況,從而引發爭議。
對於研報亂象,監管部門已出手整肅。日前,證監會點名批評個別研報,指出其標題具有明顯的誇大、誘導性,與報告內容的邏輯關聯性不強,反映了券商內部合規機制不嚴的漏洞。證券公司及證券分析師在研究報告發佈中存在審慎性不足、標題過度誇大、內容具有誤導性、品質控制不到位等合規風險,已偏離了作為專業機構、專業人士需秉持的專業、合規、客觀、為投資者負責的基本原則和態度。
上海證監局、北京證監局4月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發佈研究報告等業務行為的通知》,規範研報的發佈形式。中國證券業協會4月發佈消息稱,個別證券分析師撰寫的證券研究報告存在用語不客觀、不審慎、過度娛樂化、低俗化等問題,違反了協會有關規定,對6名從業人員採取自律懲戒措施,並將相關情況記入協會從業人員誠信資訊系統。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對研報內容的一系列監管要求,有望減少研報亂象,使券商研究機構回歸本原。
研報擾亂市場
暗藏錯綜利益鏈
不少資深券商研究員表示,由於行業迅速擴張,研報品質有所下降,券商研究機構用盡各種手段吸引投資機構的關注,導致原本需專注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工作蛻變為迎合市場熱點和概念炒作的薦股。投研行業的趨勢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各種問題的發生。
“投資者的急功近利以及基金管理人對排名的追逐,基本面研究又無法為如此短期的股價波動提供可靠的指引,於是行業被迫改變,其基本方向是價值投資的衰落和勢頭投資(或趨勢投資)的興起。隨後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密切關注股價變化的動量和催化劑,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絞盡腦汁去尋找短線的投資機會。這就是目前行業所説的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的現象。”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曾在博文中就投研亂象做出這樣的點評。
“佣金分倉這種收益模式形成後,對券商分析師的研究形成了具體的考核指標,也讓券商投研和買方機構之間形成了利益綁定,造成傳統內部投研的服務出現異化。同時,行業內排名的激勵和內部考核機制的雙重壓力也令分析師的投研能力被市場化定價機制所綁架,這種買方機構交易和券商投研之間形成的互動,實際上也是主導券商投研方向的主要驅動力。”林生表示。
在市場人士看來,諸多烏龍研報或調研不紮實的內容頻繁出現將直接影響市場資金的走向。對個別上市公司投研的誤讀甚至業績誤判,無疑成為二級市場股價的異常波動的誘因之一,甚至可能造成市場混亂。日前,某券商研究報告對一家醫藥上市公司的專利訴訟進展做出了樂觀的判斷,引發該公司股價異動,交易所為此發出監管問詢函。後經公司核查澄清,該研報內容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
今年6月,上交所新聞發佈會就研報亂象做出通報並表示,專業機構出具的行業研究報告對判斷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有積極作用,經過傳播後也會對股價産生直接或間接影響。但實踐中發現,一些公開發佈的研究報告存在缺乏客觀依據、結論主觀草率、內容捕風捉影甚至製造“噱頭”等問題,容易誤導中小投資者跟風交易。
知情人士透露,某些看似錯誤百齣的研報背後隱藏著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涉及有市值管理要求的上市公司、謀取高額投資回報的資金方、聯接各方利益的掮客等角色。作為賣方機構的研究員或分析師是利益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有時研究員推薦股票會遵循一個套路,先與上市公司或機構進行‘勾兌’,然後與核心客戶溝通、路演,等到概念炒作將股價推高之後,再連續發佈給出推薦評級的研究報告,最後知道資訊的投資者往往也是最後的接盤者。”一位熟悉買賣雙方資源運作的投資人士表示,在投資圈的食物鏈中,賣方機構往往處於最低端,往往做的是純屬配合性工作,但研究員自身可獲取豐厚的人脈資源和資訊優勢,從而增加市場話語權。很多時候,研究員不敢得罪買方機構或上市公司,即便發現調研的上市公司存在問題,也可能採取隱晦的手法或乾脆忽略,通過發佈唱多的研究報告,在關鍵時點配合利益方進行相關運作。
“只有在某個行業佔據食物鏈的頂端,別人搞不定的事情你能搞定,上市公司對行業的理解都沒有你深刻,手裏能夠動用的一二級市場資源無人能敵,才可能成為別人眼中有價值的研究員。”一位知名的策略分析師總結説。在更多研究員看來,為了獲取有價值資訊甚至內幕資訊來獲得買方機構認可,日常工作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人脈,從而較難安心做基礎研究。有的分析師成名後會搭建自己的各類買方群,以擴大其口碑行銷,發揮其研究的價值。
薦股報告品質堪憂
投研行業機制待優化
由於研究員行業良莠不齊、虛假研報頻被打臉,券商投研價值受到質疑,投研行業遭遇信任危機。
在業內人士看來,研報的出錯率居高不下,作為投資決策參考的價值下降,有的研報甚至被市場視為“反向指標”。有第三方機構統計近兩年券商的策略報告準確度顯示,2014年,無論是預測股指點位還是推薦“金股”,大部分券商的準確率都不太高,其中56%的券商在大盤點位上預測出錯。在發佈“金股”的11家券商中,失誤率普遍在20%以上,其中某大型券商因為47.05%的薦股失誤率獲選“最不靠譜的券商”。2015年,26家券商推薦的不少帶“中”字頭的藍籌股表現令人失望。
“現在真正深入看清行業實質或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報不多,很多報告只能掃一眼,基本可以忽略不看。如果研報沒有基本邏輯,直接對上市公司給出市值預期,或者預測目標價是多少,則實際意義不大。”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表示,很多券商研究員並沒有紮實分析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實際經營情況,僅根據市場熱點趨勢或政策動向,大致估算業績前景或利潤增幅空間,然後就給出推薦評級的研報,顯然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主要參考。
深圳一位中型私募基金負責人認為,目前很多券商研究報告的內容水分多、幹貨少,對於投資決策的實際參考價值不大。“如果對某行業或某家上市公司感興趣,我們會大量看研報作為基礎的案頭工作,然後找稍微靠譜的研究員或分析師做私下深度交流,再根據自己的投資邏輯和框架進行投資判斷。”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監管部門加大對投研亂象的監管力度,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投研品質不高、烏龍頻出、利益鏈條糾葛的局面。投研機構也需清理浮躁的行業風氣,改變傳統的考核評價機制,提升專業投資服務能力,遵從獨立、客觀的原則,以嚴謹、紮實的執業態度來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真正發揮好服務市場和投資者的責任。有基金經理建議,可以成立機構研報公信力臺賬體系,實施電子備案,通過週期性評定,篩選出公信力較強的機構和媒體。(張莉)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