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
3月16日,人來人往的長春市人民大街與自由大路交會處電子螢幕上,赫然出現了一組“老賴”名單和照片,引得不少市民駐足圍觀。這是長春市二道區法院發佈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無獨有偶,去年以來,省國稅局推出了稅收“黑名單”制度,失信納稅人不僅面臨多項聯合懲戒措施的處罰;同時,這些資訊還會通過吉林省信用資訊數據交換平臺傳遞給各部門,實施聯合懲戒。
這一切均得益於“信用吉林”建設。
事實上,信用已經融入吉林經濟的血脈。2013年,省政府組建了由省金融辦、省發改委、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牽頭的,中省直40個部門組成的“吉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負責統籌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立了“吉林省信用資訊服務中心”,負責全省信用資訊數據交換平臺的建設與維護;持續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誠信已演變為前所未有的強效制約力,成為吉林新一輪振興發展、調整轉型的“隱形助推器”。
做好頂層設計
多部門聯動推進信用體系建設
誠信建設是牽動全社會、各階層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有力推動、企業主動作為、社會共同參與、公民普遍響應。
2014年,我省出臺了《吉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完成,為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指明瞭方向,明確了路徑。隨之,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省交通運輸廳等20個部門出臺了綜合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整體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為此,省政府率先垂范,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的意見關於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實施意見》,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服務和監管體制,強化政務自律,規範履職行為;全面推進簡政放權,提高行政效能;優化政務服務,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省金融辦、省發改委、省編辦、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聯合出臺《關於在行政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的實施意見》,明確將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嵌入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各領域、各環節。
隨著頂層設計完成,全省信用法規制度紛紛出臺。《吉林省企業信用聯合獎懲實施辦法(試行)》、《吉林省關於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進行聯合懲戒措施的實施細則》、《吉林省企業信用資訊管理辦法》、《吉林省公共信用資訊管理暫行辦法》,《企業信用資訊徵集規範》……在全省形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合力。
全省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全面啟動。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7個部門共同印發了《吉林省“五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建設了“五證合一”數據交換平臺。省質監局建立涵蓋全省各類行業的電子檔案數據庫,對全部資訊源進行實時審核,出具産品品質分析報告,目前已在20多個部門得到應用。同時,建立統一信用代碼與舊註冊登記碼的映射關係,推動新舊代碼平穩過渡,實現了工商、質監、稅務、社保、公安各部門業務聯動。
與此同時,一座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基礎的信用“大堤”也在吉林大地逐步構建。省級信用平臺建立了“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信用資訊數據庫”,為試點縣(市)提供信用資訊雲平臺服務,並逐步與人民銀行長春中支“農村信用資訊數據庫”實現共用。各試點縣(市、區)政府按照標準整合公共信用資訊,組織涉農部門、鄉鎮政府與涉農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共同對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濟合作組織開展補充徵信,並將資訊推送省級信用平臺。
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優化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為金融機構服務農村市場真正鋪好了路。
打通資訊“孤島”
構建信用資訊共用平臺
登陸“信用吉林”網,政策法規、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信用資訊公開查詢、數據徵集、雙公示記錄、失信黑名單、獎懲資訊……一系列資訊躍入眼簾,一目了然。
信用已經日益滲透到人們日常的經濟生活中。建立和完善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實現資訊共用和應用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這就需要一張互聯互通的信用資訊“網”。
2015年11月,吉林省信用資訊數據交換平臺正式上線運作。為此,省金融辦分別與省法院、省地稅局、省工商局等16個部門簽訂了《吉林省社會信用資訊數據交換平臺共建共用合作備忘錄》,建立了法人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信用資訊公共數據庫,實現信用資訊的互通共用。並以“信用吉林”網為窗口,打造省級公共信用資訊統一對外發佈查詢平臺。與“信用中國”網站建立連結,將政務公開資訊和相關市場主體違法違規資訊在“信用中國”網站公開。
“信用資訊數據的收集、交換、共用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把信用資訊數據交換平臺用起來,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才能讓企業切實明白”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道理。”省金融辦信用體系建設處處長弓龍植告訴記者,在聯繫會議成員單位中,11個部門已完善省、市、縣三級綜合資訊數據系統。目前,省級信用平臺已經徵集省(中)直21個部門相關信用資訊數據860余萬條。“信用吉林”網站作為信用資訊數據交換平臺的門戶網站,已經成為信用資訊數據綜合應用平臺。
守信聯合激勵 失信聯合懲戒
營造社會誠信良好氛圍
在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體制內,“誠信”不僅意味著口碑和美德,信用資訊數據及信用産品在全社會廣泛應用,為守信者帶來全方位的發展優先權;而通過聯合懲戒,失信者會“一處失信、處處受限”。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加強信用資訊公開和共用,依法依規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促進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營造誠信社會環境。
“以往向銀行貸款,三番五次去也沒有結果。如今我們作為納稅信用等級A級的企業,建行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年可迴圈使用的‘稅易貸’信用貸款,太方便快捷了。”吉林市一家商貿類小微企業負責人李先生説。
守信好辦事,已經成為眾多在我省經商的企業主的共同感受。全省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積極主動建立監管和服務對象的信用檔案,實施信用分類監管,將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嵌入到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務的各領域、各環節。全省17.4萬戶納稅人參加了省地稅局與省國稅局聯合開展的“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工作”。省國稅局通過運用納稅信用評價結果,開展“銀稅互動”貸款,截至今年1月末,省農信社、省建行先後向79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6900萬元,增加就業1527人;省地稅局通過向省農村信用合作社、建設銀行、吉林銀行等金融機構公開納稅人的評價結果,積極促進“繳稅貸”等優惠措施落實。
健全多部門、跨地區、跨行業聯動響應和聯合懲戒機制,我省相關部門正在行動,拉起一張圍堵“老賴”之網。
省金融辦、省國稅局聯合中省直24個部門針對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進行聯合懲戒。省高法與省國稅局、工商局等44個部門推送重大違法案件當事人失信資訊,開展聯合懲戒;省住建廳推行動態監管和分級管理相統一的信用評價制度,與國土廳、人民銀行實現資訊共用,對信用優良企業減免審批流程,對信用不良企業在招投標及貸款申請等方面予以限制;省高法通過省級信用平臺向省國稅局、工商局等44個部門推送重大違法案件當事人失信資訊,開展聯合懲戒;省安監局推行生産經營單位安全生産不良記錄“黑名單”管理制度,及時通過省級信用平臺,向相關部門和單位通報納入“黑名單”管理的生産經營單位資訊,在新增項目的核準、政府採購、證券融資、銀行貸款、政策性資金和財稅政策扶持等方面,嚴格限制或禁止。
各行各業也分別設置了自己的信用評級。省交通廳在辦理行政許可環節,全面推行市場準入前信用承諾制度,將信用評價結果應用於各項目招標工作中,提高信用高等級企業中標概率,限制嚴重失信主體參與重大項目招投標活動。省質監局依據“企業品質信用資訊數據系統”,對品質失信企業在評優評獎等方面施行“一票否決”,對企業實施信用等級監管。長春海關、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註冊企業開展信用評級工作,對高資信企業給予種類優惠扶持,同時提高低資信企業抽檢頻率。吉林保監局對保險公司從速度規模、效益品質、社會貢獻、服務水準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實施分類監管。
省民政廳建立“省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資訊核對系統”;省科技廳將不良信用記錄應用到項目申報、專家評審、仲介機構委託等工作中;吉林銀監局在股東資質審查、董事和高管人員任職資格審查中,要求申請人提交相關徵信報告,規範使用信用資訊;省工商局建立了企業資訊公示系統,明確了信用資訊徵集、驗證、查詢的內容和方式;吉林證監局啟用資本市場誠信數據庫建設及應用。
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在崇尚誠信的價值引領下,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企業商家和居民群眾,將守信踐諾作為立身之本。吉林大地,這方現代社會誠信的基石,正在穩健夯實。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