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削減成本 企業低價攬活 工人技能下降
維保價格戰,電梯很受傷(大數據觀察)
本報記者 賀 勇
核心閱讀
近日,多地接連發生電梯傷人事件,且多發生在電梯維修期間。對於電梯安全,業內流傳著“三分靠産品,七分靠維護”的説法,維保品質與電梯的安全息息相關。但由於行業亂象叢生,低價攬活、惡性競爭,常常使得維保品質難以保障。
在我國,每天有425萬多臺電梯在高速運作,這一數字還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對於電梯安全,業內流傳著“三分靠産品,七分靠維護”的説法,維保品質與電梯的安全息息相關。但長期以來,維保行業內部低價攬活、惡性競爭,直接影響電梯維保品質。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2015年我國共發生電梯事故58起,其中發生在安裝、改造、維修環節的就有20起。
如今,在高樓林立的北京,質監部門正嘗試組織開展電梯維保工時測算,會同相關部門科學制定電梯維保指導價,並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淘汰小散亂企業,引導優勢企業朝著規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工作不輕鬆 月賺三四千
華燈初上,隨著上班的人們紛紛“倦鳥歸巢”,擁擠的電梯漸漸安靜了下來,電梯維修工李曉旭和他的夥伴們迎來了一天的繁忙時刻。
今年30歲的李曉旭是北京中建華宇機電工程有限公司的電梯維修工,從事這個行業已經7年。他帶領一個5人小組負責北五環外富力桃園小區92部電梯的維保工作。
作為特種設備,按照國家規定電梯每15天就應該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保養項目多達26項。“兩人一組,每部電梯保養一次大約需要兩個小時。”李曉旭介紹説,在此基礎上,還有月保、季保、半年保和年度保養,保養項目更多,所花費的時間相應更長一些。
日常的保養是從樓頂的機房開始的。進入機房,首先需要跨過一個高達40釐米的“門檻”,“這是防止老鼠進入機房造成破壞。”李曉旭解釋。機房裏面的主要設備是曳引機和控制櫃,“乘客在電梯轎廂裏按鍵後,資訊會傳輸到這個控制櫃。”李曉旭告訴記者,“不要小看不起眼的清潔工作,控制櫃電子板上灰塵多了會引起散熱不良,加速電子元件的老化,從而降低其使用壽命。在雨季和潮濕的環境下,元器件灰塵過多容易降低阻值形成短路,引起電梯莫名其妙的故障,如突然停電、當機、功能燈亂閃等。”
對機房設備維保後進行的是電梯井道維保,這也是整個電梯維保工作中最危險的部分,因為在井道中工作,不注意的話會發生觸電、墜落和剪切等意外事故。1個多小時後,電梯降到最底層,他們維保最後一部分——底坑。底坑有2米深,維修工需要順著梯子爬入底坑,檢查電梯的液壓緩衝器和急停開關。
隨著檢驗工作接近尾聲,李曉旭從底坑爬上來坐在一邊休息。天氣並不熱,他們的額頭卻都佈滿汗珠。李曉旭笑著説,作為電梯維修工,他和同事幾乎每天都要這樣“上天入地”。
除了對92部電梯進行日常保養外,還要應付隨時而來的電梯故障,用他們的話説:“天天閒不下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得有人盯著!”
與工作量相比,維修工的收入卻顯得有些微薄,已經幹了兩年的張宏弢每月拿到手的只有3700元;作為小組長,李曉旭略高一些,每月4200元,學徒黃磊只有3000元。
行業存亂象 低價攬活隱患多
記者了解到,月入三四千對電梯工而言並不是個別現象,他們的工資為啥上不去?
北京中建華宇機電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志華解釋説,主要是因為維保公司過多,一些管理水準較低、工人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的企業為了招攬業務,不惜壓低成本,長期以來,低價競爭在維保行業已經形成惡性迴圈。
電梯是機電一體化的高科技産品,需要素質高的工作人員維護。但由於成本的壓力,工人工資不得不維持在較低水準,這也使得人員流動性大,非熟練工數量不斷增加,人員素質難以保證。不少一線工人只是初中畢業,水準較低。
説起行業低價競爭,丁志華介紹説,目前維保行業收費方式主要有三種:全包(包工包料)、半包(包工半包料)、清包(包工不包料)。全包一般只有高檔寫字樓或者飯店採取這種方式,維保費用相對較高;市場的主流是半包,也就是維保公司與物業公司約定,單價低於500元或者1000元的配件由維保公司負責提供,單價高於這個價格的大件則由物業公司負責解決。
作為一家集銷售、安裝、維保于一體的電梯企業,中建華宇公司超過80%的收入來自於銷售、安裝環節,維保部分的收入僅佔全部收入的15%—20%。丁志華坦言,近十年來,電梯維保費用不僅沒有提升,還略有下降,考慮到人力成本大幅上揚,維保行業的利潤率逐年下降。中建華宇是北京市五星級電梯維保企業,其報價在業內算是中等偏上的水準。“同樣一部電梯,我們報5000元,個別企業就敢報4000元甚至更低。”
“業主想少出錢,於是拖欠物業費;物業公司想多省錢,並未按需將收的電梯費用於電梯維修保養,挪用現象普遍;物業公司給錢少,維保單位只能少幹事。”實際維保中,一些公司就減少維保次數、項目,或根本不作保養,只應付急修,無形中電梯增加了使用風險,降低了使用壽命。
告別小散亂 關鍵做大做強
數據顯示,我國電梯維保由生産廠家承擔的約佔30%,由第三方維保公司瓜分剩下的70%。由於電梯維保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低價、微利現狀,讓電梯生産廠家不得不放棄很多低價項目。而這又從另一方面導致我國的電梯維保行業市場主體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服務品質參差不齊。
以北京為例,就第三方維保公司而言,維保的業務量500台以下的有150多家,佔維保企業總量的65.2%。超過1000台的企業不到50家,超過3000台的只有12家,像中建華宇業務量達到4000多臺的企業已經在業內屈指可數。這也説明維保行業是一個高度分散的行業。
為解決“小、散、亂”突出的問題,北京市質監部門一直致力於推進提升行業門檻、淘汰管理水準不高的維保企業,使得維保企業數量由300多家降為230家左右,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電梯維保工作屬市場行為,由物業單位與維保單位簽訂維保服務合同,總體而言,行業內低價盛行、惡性競爭的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觀。
早在2010年,北京市電梯商會就提出了北京市電梯日常維護保養收費指導標準,但由於無強制力,在實踐中很難得到執行,目前市場報價仍然遠低於這個指導價。
北京市質監局特設處負責電梯監察工作的王小輪介紹,今年將組織行業協會開展電梯維保工時的調研,再結合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會同相關部門測算每台電梯維保一次的費用,形成科學合理的電梯維保指導價,並結合相關配套措施確保落到實處,從而終結價格戰盛行的混亂局面。
丁志華認為,確保電梯運營安全,維保公司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遏制低價競爭的基礎上,政府和相關的行業協會應當進一步淘汰“小散亂”企業、扶持優勢企業儘快做大做強。一方面,企業做大做強後有助於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培養專業的技術人員,避免無證上崗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優勢企業出於自身品牌的考慮,更有可能保質保量完成電梯維保各項內容,從而使得電梯安全真正得到保障。
記者了解到國家質檢總局正在研究制訂《機電類特種設備製造安裝改造修理許可規則(徵求意見稿)》,今後電梯維保行業的準入門檻將大大提高,最低的C級資質也要求每年的維保數量達到500台電梯。
“這意味著目前北京維保行業中業務量在平均線以下的企業都將面臨出局的可能,如果今年正式稿能夠按照這個標準出臺並落實,可以説告別泥沙俱下、低價競爭的時候終於到了,電梯維保行業一定會迎來一個健康發展的新時期!”丁志華對行業未來頗有信心。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