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草木欣然的春末夏初,陜西榆林迎來了第四屆“創意創新創業”大賽,這是榆林市連續第四年舉辦這一大賽,已成為該市的一項傳統賽事,也是該市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會。
早在2013年,榆林市在全國率先提出了促進“創意、創新、創業”的科技工作新理念,並成功地舉辦了以“小眾創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主題的首屆“三創”大賽,經過三年的發展,榆林市“三創”大賽的規模和水準有了大幅度提升,今年的大賽分為“高校組”和“社會組”兩個組別進行,“高校組”主要面向榆林産學研合作聯盟16所成員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社會組”主要面向榆林轄區內科技人員及創新、創業團隊,參賽産品延伸到了特色農業、能源化工、電商行銷、節能環保、農副産品加工、動漫創作、電子資訊、現代物流、物聯網等多個領域。
本次大賽期間,還舉辦了産學研聯盟高校科技成果專場推介對接會、“三創”書法作品邀請展等活動,首次提出了實施“科技型企業333行動計劃”,即:利用3年時間,建立300家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突破300億元的目標,併為此向全市發出倡議。
“三創”大賽的舉辦對全面提升榆林的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和科研成果的儘快轉化,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和大學生就業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榆林市在産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依託産學研聯盟,全面推進協同創新
2014年,榆林市邀請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13所高校和市屬102家企業,組建成立了“榆林市産學研合作聯盟”,該聯盟是陜西省第一個地市級産學研合作聯盟,標誌著榆林的産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已經形成,目前,聯盟成員高校已增加至16家。
1.構建了政府—企業—高校協同創新的合作模式
按照“利益共用、風險共擔”原則,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利益共用合作機制。在這種協同創新模式中,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與企業、高校利益與共的合作參與者。把政府、企業和高校捆綁在一起,開展産學研協同創新。
2.聚集了一批産業發展急需的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
榆林市先後與北京大學、國家煤科總院、中國礦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30多所高校、院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和項目合作協議,引進高層次人才200多人,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技術診斷560多次,培訓各類人才2600多人。
3.突破了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
聯盟成立以來,榆林市共安排校地、校企産學研合作項目200余項,安排項目經費200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合作研發、技術轉讓、科技服務、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委託培養人才、建設科技園區、資源共用合作等多種合作模式。
4.打造了一批産業技術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依託高校院校,在蘭炭、金屬鎂、甲醇、聚氯乙烯、石油、白絨山羊、紅棗、馬鈴薯等領域共建成20多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5個産業技術創新聯盟,6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其中,神木三江有限公司、府谷鎂業集團分別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合作建立了榆林蘭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金屬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澗縣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共建立了紅棗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榆林市政府與西北大學合作,在西北大學共同組建成立了榆林市沙漠植物資源重點實驗室。
二、吸納多方資源,推動科技成果在榆林落地轉化
“十二五”期間,全市共登記科技成果213項(其中2015年達60件),獲科學技術獎204項,其中省級20項。申請專利4710件,授權專利1941件。完成技術轉讓交易合同金額27.4億元,每年都榮獲全省“技術交易工作先進市”稱號。科技成果轉化率達60%以上。
1.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涌現
近年來,榆林市把推進能源化工産業轉型升級作為調結構的主攻方向,加強與高校、院所以及國內外大型能源集團的合作,強力推進關鍵技術研發,提升核心競爭力,先後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産品和核心技術,其中“低階粉煤回轉熱解制取無煙煤工藝”、“將煤轉化為可替代汽柴油的輕質化煤焦油”、“粉煤回轉乾餾耦合製備輕質化煤焦油”、“百萬噸級煤間接液化技術”、“岩鹽滷水井下處理工藝”、“煤油氣資源綜合轉化技術”和“重質油催化熱裂解技術”等7項技術居世界領先水準;自主研發的侏羅紀煤中低溫乾餾技術,使榆林蘭炭列入國家産業目錄;天元化工煤焦油加氫項目被譽為“榆林版煤制油”;中鹽榆林鹽化有限公司的“岩鹽井下滷水處理工藝研究與應用”技術突破了岩鹽井下滷水處理工藝中傳統滷水地面“雙鹼”法處理的技術瓶頸,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神府經濟開發區恒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小粒煤低溫乾餾及幹熄蘭炭節能減排技術”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研究出臺了《蘭炭産品技術條件》、《蘭炭用煤技術條件》、《蘭炭産品品種及等級劃分》三個國家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
2.吸納科技成果的土壤逐步形成
為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推動省內外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榆林轉化,不久前,榆林市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簽訂了《共建科技創新基地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在中國西部創新港建設榆林基地,吸納西安交大富集的科技資源,打造榆林科研“飛地”,促進西安交大科研成果在榆林轉化,榆林市設立專項基金5000萬元,支援雙方合作項目的研發、中試及産業化前期準備工作。這不僅是榆林深入貫徹“創新引領、主動轉型”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榆林資源優勢和西安交通大學科教優勢的有機結合。與此同時,榆林市政府還與陜西科技大學簽訂了《加強輕工特色産業産學研合作議定書》。標誌著榆林市吸納外來科技成果的大門已經全面敞開。
為了推進産學研聯盟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榆林實現轉化,本次“三創”大賽期間,首次增加了榆林産學研合作聯盟科技成果專場推介對接會,由榆林的企業提出技術需求,從榆林市産學研聯盟各成員高校中徵集相應的技術成果,在本次對接會上集中發佈,並完成校企對接。本次對接會共徵集到適合榆林産業發展的科技成果項目60多項,已成功對接12項。這些項目主要涉及能源化工、現代特色農業及環保等領域,技術水準較高,有的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準,有的填補榆林産業發展的空白,這些成果的轉化落地,對提升榆林市産業發展水準、延長産業鏈、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5年8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的通知,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如此密集的政策文件全部指向科技成果轉化,體現了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當前全國科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為此,榆林市不失時機的制定了詳細的貫徹實施意見,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推動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一是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榆林轉化,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調動科技人員轉化成果的積極性。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支撐服務體系,支援生産力促進中心等仲介機構提升技術轉移服務功能,培育一批技術經紀人。三是圍繞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新材料、現代農業等重點産業領域,發佈一批能夠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産業帶動作用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産業化路徑。四是培育具有榆林特色的科技成果産業化基地,力爭把榆林市建成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五是健全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爭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支援。
三、開闢“星創天地”,借力“科特派”助推精準扶貧
榆林全市12個縣(區)中有9個貧困縣、68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28.15萬。科技部門在扶貧攻堅戰中,精準施策、精細組織,探索出“建平臺、促雙創、興産業”的工作機制,取得了突出成效。
1.依託“星創天地”,建設創業服務平臺
榆林市2015開始著力打造農業“星創天地”,促進精準扶貧,首批建成 “星創天地”8個,入駐創客有大學生132名、技術成果擁有者22名、返鄉農民工1068名;入孵小微企業83家;同時有科技人員185名、科技特派員36名、“三區”人才21名加入;轉化科技成果 25項,形成産品47個。
一是拓展基地功能。以榆林學院、陜西正大技師學院為核心,建成“星創天地”培訓基地,推進了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榆林分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建設。增派市農科院、牧研所等9個高校院所為法人科技特派員與9個貧困縣對接,促進創業孵化。
二是延伸服務內容。該市將“網際網路+”作為“星創天地”的重要建設內容,搭建了科技特派員“電商平臺”和“農技通微信平臺”,與防偽溯源二維碼技術相結合,實現“碼上購買”和線上線下“一點七包”服務,即為創客提供創業創意“金點子”,同時提供政策包、人才包、土地包、資金包、技術成果包、産品包、電商包支援。
三是創新發展模式。不斷地總結完善成功經驗,提煉出一批操作簡單、易於複製的發展模式,並組織推廣。如生態易經谷、沃野種苗、山地有機蘋果等3家“星創天地”的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大地種業、東方紅小雜糧、蝎源、海韻果鄉等4家“星創天地”的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以及新絲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牽頭建立的金融支撐模式等。
2.完善工作機制,激發“科特派”活力
通過機制創新,使科技特派員融入“星創天地”和精準扶貧,實現“三員”變“五員”,即在原來的農業技術推廣員、農業資訊傳播員、産業發展的創新員的基礎上,還要成為科技精準扶貧示範員、農産品線上銷售員,“科特派”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引領者。
一是建立科技特派員駐村制度。採取“1+1”的選派模式,每名科技特派員選派到一個企業、園區、基地及專業合作社開展科技創新創業,包扶一個貧困村提供公益的專業技術服務,每年為每個貧困村至少培育10—15個科技示範戶,幫助每個貧困戶掌握2—3項脫貧實用技術。目前已實現科技特派員對貧困村的“全覆蓋”。
二是試點科技特派員結對扶貧。科技特派員按照精準産業、精準牽頭單位(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精準貧困戶的要求,採取一幫一、結對子等形式,培育合作社技術骨幹、種養殖示範戶。目前,已在9個貧困縣建設了160個科技示範村。
三是支援利益聯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科技特派員領辦園區、資金入股、技術承包、返租倒包、土地流轉等九種創業形式。領辦、創辦的共同體企業132個、專業合作社224個,創業項目直接參與農戶達到6000多戶。
四是強化政策扶持。設立“科特派”專項經費500萬元、“星創天地”建設專項資金800萬元。將“星創天地”建設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政府以發放創新券的形式給予後補助。形成“政府支援+企業自籌+社會融資”的多渠道投融資方式。
3.做強特色産業,實現持久扶貧
該市以“星創天地”為載體,以科技特派員為抓手,狠抓特色産業鏈和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形成特色産業多種模式發展,奠定了科技精準扶貧的堅實基礎。
一是開闢“星創”扶貧新途徑。在精準確定扶貧對象、深入分析致貧原因的基礎上,選擇三種途徑納入“星創天地”分別解決:對於農村部分“能人”,支援其成為“星創天地”主體或創客;對於缺文化、缺技術、缺資金、缺自主創業原動力的貧困戶,組織他們加入“星創天地”;對農村智障、身殘或其他弱勢人群,用優惠政策鼓勵“星創天地”吸納他們就業。
二是支援貧困縣區特色産業鏈發展。圍繞縣區主導産業技術需求,將支援縣區的重大項目進行調整,凝練出羊子、馬鈴薯、小雜糧、設施果蔬、紅棗等重點産業創新鏈9個,做到産業精準、技術問題精準、項目精準,以“星創天地”為單元組織專家、特派員實施了一批科技扶貧示範項目。並配套建立了32個農業專家大院, 建設了17個“科特派”創業鏈。
三是構建以“星創”為紐帶的特色産業創新聯盟。以“星創”特色産業創新聯盟的形式把高校院所、星創天地、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創客聯合起來,開展協同創新。目前已組建了羊子、小雜糧等7個“星創”特色産業創新聯盟。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