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立“三位一體”的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體系

  • 發佈時間:2016-05-17 09:31:1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與深入發展,我國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職業經理人隊伍,而職業經理人隊伍的打造則有賴於其在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素養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其中,職業知識是基礎,職業能力是職業知識的轉化和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職業素養是職業經理人在品質、道德方面的具體表現,德才兼備方能成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職業素養比職業知識、職業能力更為重要,有才無德的管理者與有德無才的管理者相比,前者對企業的負面影響更大。良好的職業素養應成為職業經理人評價的首要標準,而信用評價則貫穿職業經理人職業素養評價的始終,成為職業素養評價的核心。

  信用水準:

  職業經理人市場關注的焦點

  對於職業經理人而言,信用水準是其職業發展的軟實力。一旦某位職業經理人在市場上建立起較高的信用水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必然為其職業選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職業經理人誠實、守信提供了有效的外部激勵機制。而信用又具有很強的不可逆性,信用的建立很難,失去卻很容易,即便一次小小的失信,信用水準就可能迅速歸零。這就使得職業經理人在信用問題上必然本著“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的態度,建立起強大的誠實、守信的內在約束機制。

  對於企業主而言,信用水準是其選聘職業經理人的第一要件。在選擇職業經理人的時候,許多企業主不得不面臨著在“信任的常人”和“不信任的能人”之間做出選擇的尷尬境地。一方面,受限于自身的人際交往圈,企業主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熟悉且信任的人數量有限,儘管其中可能存在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但由於選擇面狹窄,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任用那些受自己信任的平常人;另一方面,在企業人才缺口較大的情形下,企業主可能鋌而走險,選聘自己不熟悉更談不上信任的能幹人,不得已被迫承受職業經理人各種機會主義動機威脅的風險。

  可見,無論從供給側還是從需求側來看,信用問題都構成職業經理人市場發展的關鍵,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從整個社會來看,職業經理人信用則是引領社會潮流發展的風向標。如果作為精英階層的職業經理人能注重自身的信用建設,必然對其他社會階層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為推動誠信社會的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

  信用評價:

  職業經理人市場運作的基礎

  真實地衡量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知識、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水準,克服職業經理人評價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是企業主擴大職業經理人選聘範圍的前提,也是不斷加快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的必由之路。

  相對而言,對職業知識的評價相對容易,通過組織專門的考試,就可以確定職業經理人對相關管理知識及行業類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意味著,只要職業經理人能夠提供權威機構出具的考試成績單、合格證明或相關專業的學歷證明,就大致可以判斷其職業知識水準。

  對職業能力的評價雖然要難一些,但可操作性依然較強,可以開展專門的職業能力測評,也可以通過深度面試的方式來評判職業經理人的視野、高度以及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通過對其以往業績的評價來判斷職業經理人真實的能力水準。儘管面試可能因為時間較短的原因影響判斷的準確性,以往的業績未必完全源於職業經理人自身的努力,可能是遇到了好的外部環境,也可能是眾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只要仔細甄別,依然能較好地測量出職業經理人的實際能力。

  而對職業素養,特別是其中的信用水準的評價則要難得多。在對職業經理人面試的過程中,他們可能展示的是自己職業素養中相對靚麗的一面,而將有問題的方面暫時隱藏了起來。因此,客觀地評價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素養,不能只看一個時點,而更重要的是看過去相當長的時段;不能只看其單方面的語言表述,而更重要的是看其以往真實的行為記錄資料。因此,對職業知識的評價重在“考”,對職業能力的評價重在“測”,而對職業素養,特別是其中的信用水準的評價重在“錄”,亦即對其以往的信用水準是否有記錄,能否方便地查詢到這些記錄。

  因此,專門從事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第三方平臺的建立就顯得極為迫切了。中國職業經理人協會等社會仲介機構可以積極向此類第三方平臺轉型,通過全面地蒐集、整理、存儲職業經理人信用記錄,為職業經理人市場的有效運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職業經理人可以依據自願的原則,向第三方平臺提出信用認證申請,並提交相應的信用認證材料,包括相關部門出具的個人信用證明、與自己從事工作相關的信用證明、以往僱主出具的工作鑒定等。第三方平臺通過審核這些信用認證材料,並通過查詢公共服務、銀行、稅務、社會仲介機構等與徵信平臺,判定其信用水準,按個體建立職業經理人信用檔案,並注意動態更新,為職業經理人未來求職出具信用證明,或為企業主了解潛在的職業經理人信用水準提供查詢服務。第三方平臺應積極歡迎社會各界對職業經理人的失信行為進行舉報,在認真核實的基礎上,對出現信用問題的職業經理人建立黑名單制度。

  三位一體:

  全方位評價職業經理人信用

  為了全面反映職業經理人的信用水準,有必要將職業經理人的信用解構為個人信用、職業信用和商業信用三個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

  個人信用關注的是職業經理人的自然人身份,即作為自然人的職業經理人的信用水準,包括在金融機構的履約記錄,如信用卡及消費信貸的還款情況等;與商業機構或個人發生借貸關係形成的履約記錄;與公用事業單位發生賒購關係形成的履約記錄,如通信繳費、公用事業繳費等;與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等機構發生經濟關係形成的履約記錄;欠繳依法應交稅費的記錄;其他有可能影響個人信用狀況的刑事處罰、行政處罰或民事賠償記錄等。如果某位職業經理人作為自然人的信用水準都不容樂觀,那他作為職業經理人的信用水準也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説,個人信用是職業經理人信用的基礎。個人信用的有效評價要求第三方平臺與相關資信平臺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

  職業信用關注的是職業經理人的職業人身份,即作為代理人的職業經理人,在維護作為委託人的企業主的利益方面的信用水準,包括是否信守任職承諾,如是否與面試表述及聘用合同相符、能否避免出工不出力的現象發生、是否拿企業主的企業當“免費試驗田”等;是否拒絕輸送利益,如決策是否不計私利、能否避免關聯交易等;是否回避同業競爭,如是否按照期限要求履行工作合同、是否遵循禁業條款、是否離職不挖墻腳等。對於第三方平臺而言,職業信用評價的難度最大。如果僅僅依靠職業經理人以往僱主的評判,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影響評價的客觀性。一方面,由於以往的僱主抱著老好人心態,可能對職業經理人曾經出現的職業信用污點隱而不報;另一方面,由於以往的僱主抱著仇人心態,可能故意誇大職業經理人曾經的職業信用污點,甚至有意編造職業經理人的職業信用污點。有鋻於此,第三方平臺有必要對職業經理人以往的同事、客戶、供應商等進行專門的走訪、調查,才能做到“兼聽則明”,避免“偏信則暗”的局面出現。

  商業信用關注的是職業經理人的企業人身份,即作為企業實際經營管理者的職業經理人,在負責企業具體運營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引導企業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記錄,包括發佈虛假資訊,如虛假宣傳、虛假廣告、偽造流量和商業信譽、披露虛假資訊、賬目造假等;非法侵權,如制假售假、侵犯智慧財産權、商業詆毀、商業欺詐、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合同違約,如拖欠貨款及工程款、拖欠員工工資、交貨違約、服務違約等;偷逃騙稅;金融欺詐,如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制售假保單、騙保騙賠、非法集資、逃套騙匯等。第三方平臺在評價職業經理人的商業信用時,應密切關注行政處罰記錄、仲裁及審判記錄、新聞媒體報道,要求職業經理人盡可能提供並動態更新所獲獎勵及榮譽的相關證明,確保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與全面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