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揚帆藍海:“大徵信”背景下的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

  • 發佈時間:2016-04-05 10:29:4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更有賴於包括職業經理人、企業、社會仲介服務組織等各方在內的積極投入和參與,要加強開展各類植入信用評價元素的社會活動,在企業經理人相關的活動中要重在推行信用評價結果的應用推廣,要加強研究信用元素植入的規範與操作細節,旨在推動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結果的普及

  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提出的“建立健全社會誠信制度”,以及“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2014年6月國務院制定並印發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這標誌著“誠信”在我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和支援,社會信用體系迎來了最有利的建設和發展機遇,我國正逐步形成“大徵信”的藍海。

  對“大徵信”的理解

  自19世紀初英國裁縫之間互相交換定製衣服後不付錢不取貨的貴族名單,以此制約不講信用的客戶這一徵信業的早期萌芽開始,徵信業開始逐步發展。現代徵信業的發展呈現幾個趨勢:一是從地域範圍看,從發達國家擴展到發展中國家;二是徵信機構和徵信産品日漸豐富,公共徵信機構和私營徵信機構並存、徵信基礎産品和增值産品並存;三是徵信法律制度和管理日趨完善,資訊主體權益保護問題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四是不同特點的發展模式交流共存。

  筆者認為,“大徵信”的含義有四,一是徵信對象(包括企業徵信和個人徵信)數量巨大;二是隨著我國徵信市場的日益市場化、徵信牌照的逐步放開,徵信市場成為新的“藍海”,徵信機構的數量激增,其類型日漸多元化,公共與私營模式並存將成為常態;三是指網際網路+大數據徵信模式的興起,其憑藉低成本、數據來源廣泛等優勢成為傳統徵信的有效補充;四是指源於特定行業、特定對象、甚至專業性領域的徵信將積極在以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這一傳統徵信模式為主導的大徵信背景下謀求各自的生存之路,迎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雖然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為代表的新興徵信機構和徵信方式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但其憑藉市場化、大數據處理的運營方式,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高速發展起來。並表現出了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一是人群覆蓋廣泛:我國有6.88億網民,網際網路徵信數據可作為諸如人民銀行個人信用數據庫的信用記錄的補充;二是資訊廣譜多維:即自然人信用數據包括傳統信用數據、公共政務數據和行為數據;信用評價變數呈級數擴張,可達上萬個;三是數據實時鮮活:具體體現為,實時互動,線上與線下融合,數據生活化、具象化;四是增值服務潛力大:目前的網際網路+大數據徵信産品雖然不夠豐富、不夠成熟,但這一徵信模式自啟動以來就極為重視數據挖掘,為其後續徵信産品的應用範圍、功能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不斷完善用戶體驗。此類新興的、針對具體領域的專業性徵信分支的不斷涌現,恰恰是對專業性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的最好契機。

  “大徵信”背景下職業經理人

  信用評價的發展設想

  開展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目的

  職業經理人制度是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而言,職業經理人的誠信常常體現為企業的誠信,對企業而言,由於職業經理人與企業投資人之間係委託代理關係,與企業員工之間存在著領導與被領導關係,職業經理人的誠信則維繫著企業的良好工作關係、人際關係和誠信文化的建設。由於資訊不對稱導致的企業與職業經理人合作不順暢現象屢有發生,究其原因就在於雙方之間的“信用危機”,而對職業經理人開展信用評價、構建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體系可發揮信用資訊傳遞的作用,有效解決因企業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信用危機”而導致的“信任危機”。構建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體系可以發揮信用資訊傳遞的作用,因此對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和應用具有重大意義。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目的決定了其後提供的徵信産品和服務所要服務的人群和對象。

  確立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維度方面的共識

  很多研究認定,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三大維度,即個人信用、職業信用以及職務信用。具體來説,個人信用主要是通過受評對象的信貸記錄、納稅記錄、司法記錄、駕駛記錄、考試記錄來考察;職業信用主要是通過職業經理人的從業企業數、從業行業數、兼職行為、職業不道德行為來考察;職務信用則可通過對其所在企業産品品質、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繳稅情況和企業的司法記錄來考察。另可根據其所處行業、職業的特點,增設與職業經理人信用狀況相關的加分項、減分項。

  依法設立職業經理人信用徵信機構

  顯然,除個人信用是由現有的主流徵信方式來提供資訊和資料之外,尚沒有專門的徵信機構可以提供與職業經理人特殊身份緊密關聯的職業信用和職務信用的數據、資訊。筆者建議這部分的資訊和數據可由職業經理人行業管理機構來提供。

  創新一種新的市場動員機制,讓企業主和企業經理人參與進來,提升職業信用資訊數據的可獲得性。

  本文暫不討論“職業信用”資訊的分類及其公開與限制的法律支援,但對於此類資訊的獲取,可以通過建立行業規則,即可由資訊的擁有者——職業經理人本人主動提供、但不經本人授權同意不得使用。那麼如何才能讓受評對象——職業經理人能主動地、可持續地將自己的職業信用資訊提供給第三方機構呢?筆者以為,在當前法律機制不健全的前提下,比較可行的是,除了要讓當事人與第三方機構以簽訂契約的形式規定資訊使用的條件、責任和義務等等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市場動員機制。一方面讓需要職業經理人的“東家”認可信用評價有助於辨識被聘用者的誠信水準,同時也要讓職業經理人認可信用評價有助於獲得“東家”的信任以實現求職,通過雙方利益的互動,提高可獲得職業信用資訊數據的持久性。重慶職業經理人協會和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合作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實踐探索。

  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徵信擴展職業經理人信用資訊數據

  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模式增加數據來源,彌補傳統信用數據來源有限的缺陷,使資訊來源更為全面、評價變數增加,有利於提升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準確性。具體講,可利用行業合作共創擴展包括信用消費記錄、行業黑名單、信用出行記錄、信用住宿記錄等;利用社交行為數據獲得包括購物支付、轉賬理財、人脈關係、評價資訊、社交行為習慣等資訊記錄。

  兩點思考

  (一)積極推進開展植入信用評價元素的社會活動,形成社會各界對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共識,提高企業主和企業經理人參與的積極性。

  信用知識的普及、信用意識的深入、信用體系的建設、信用評價結果的推廣,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推進。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更有賴於包括職業經理人、企業、社會仲介服務組織等各方在內的積極投入和參與,要加強開展各類植入信用評價元素的社會活動,在企業經理人相關的活動中要重在推行信用評價結果的應用推廣,比如人才交流、評先選優等,要加強研究信用元素植入的規範與操作細節,旨在推動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結果的普及。

  (二)加快建立以信用檔案持續管理為特色的職業經理人信用資訊數據庫。

  網際網路+大數據模式運作的基礎是龐大的、碎片化的數據、資訊,對職業經理人開展可持續的、標準化的信用評價的前提是加快建立職業經理人信用數據庫。以職業經理人信用檔案持續管理的形式,就可以實現職業經理人信用資訊和數據的實時更新,線上線下有效融合,就能提升職業經理人信用評價的時效性、客觀性和準確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