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風險個案不影響債券市場全局

  • 發佈時間:2016-04-27 06:32:4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債券市場違約個案有所增加。與違約事件增多相對應,一季度負面評級行動也較去年同期明顯增加。

  對於近期債市風險問題,有一種觀點擔心繫統性信用風險、債市風險加速傳染,有人甚至認為債券已經不具備配置價值。這些觀點帶有很大片面性,忽視了債市自身規律和信用債發展全局,並不可取。

  信用風險與宏觀經濟週期、行業生命週期、企業個體情況息息相關。目前的債券市場確實存在一定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至少有兩個因素讓人擔心:一是前期債市“太牛了”,二是近期違約事件頻發。隨著企業部門整體債務率上升,企業在經營盈利、現金流、再融資等承擔壓力持續上升,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信用風險暴露上升。此外,受宏觀基本面因素及過去兩年銀行開展委外投資業務影響,可能的流動性趨緊並未完全排除,或許將對債券市場後續新增資金帶來影響。

  然而仔細分析,債券市場格局並未出現系統性改變。

  自2014年始,我國債券市場經歷了“歷史最長牛市”,信用債上漲持續2年多,幾乎沒有回調。宏觀基本面的影響帶來微觀“資産荒”,在一定程度上給予金融機構配置債券更強的意願,再加上2015年下半年權益類市場異常波動,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持續回落,這些構成信用債上漲趨勢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債市具備短期回調的壓力。

  從內部“橫向”比較看,近期一些違約事件、債券發行取消案例、負面評級行為等,並不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和廣泛的行業代表性,多為點狀個案、週期性行業,市場早已有充分預期。違約事件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此前發生違約的主體再次發生違約;二是曾經在相關方協調之下“涉險過關”的企業,未能再延續此前的剛性兌付;三是在信用風險抬升背景下,新增的企業主體發生違約,這方面民營企業仍佔據較大比例。對於這些情況,大多數金融機構已有研究和篩選,目前看“踩雷”者不佔多數。

  從行業上看,違約企業大多屬於煤炭、鋼鐵、有色等産能過剩行業。在券種上,今年以來1年期以內的短期債務成為違約重災區。不難看出,産能過剩行業企業的基本面難以好轉、公司治理風險仍是兩大主因。伴隨著債轉股、去産能等政策的實質性推進,産能過剩行業內不同資質企業的信用風險將出現分化,其中具有救助價值的企業或受益於此,而那些沒有救助價值的“僵屍企業”將被市場出清,從而促進債市健康發展。

  其實,如果用專業的債券投資技術視角看,信用風險和違約並不等同於損失。在海外成熟市場,高收益投資基金可以投資即將進入破産清算的企業發行的債券,只要清算價值高於債券成本,就可以實現盈利。儘管如此,信用風險依然不容忽視。債市在宏觀因素、行業週期因素、企業因素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確實存在中短期調整的壓力,防止信用風險擴散這根弦必須時刻繃緊,來不得半點含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