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繡:借力網際網路金融傳承非遺
- 發佈時間:2016-04-13 06:06:2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潮繡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我國四大名繡“粵繡”的分支,發源並流行于廣東潮汕地區,以立體墊高技法為特色,針法多達200種,于2006年5月被國務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日前,在北京市西城區丁章衚同3號院,潮繡牽手網際網路金融,試圖探尋文化産業發展的新模式。
走進丁章衚同3號院大門,可以看到,前院裏展示著50余幅潮繡精品:《富春山居圖》《初春》《百鳥朝鳳》《龍騰九洲》……從3月29日開始,“潮繡文化月”在這裡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展覽。
丁章衚同3號院還有一個身份:金融客咖啡。它是諸多金融業內人士通過眾籌方式開設的,初衷是搭建金融交流平臺,為實體項目整合投資資源,這其中又以“若水眾籌”為主要投資平臺。談及與潮繡的首次接觸,若水眾籌CEO于洪彬用了“震撼”兩個字。“現在擺放在院子正廳的《初春》就是潮繡的頂級精品。”《初春》長4.74米,高1.89米,用動繡、亂針繡和摻針、接續針等多種繡法和針法塑造了96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不過,讓于洪彬頗感惋惜的,是這樣一種古老而雋美的藝術在傳承與發展中正遭遇著巨大的資金掣肘。潮繡的製作成本高,銷售週期長,容易導致較大資金回籠壓力。“何況每幅潮繡藝術品成本較高,不説《初春》這樣的巨制,繡娘手工完成一幅普通尺寸的作品平均也要1000個小時。”第十八屆國際潮團總會副主席姚瞻武説,除了人力和工藝成本,繡絲的成本也較高。
為了解決資金困難,2015年10月,姚瞻武找到了于洪彬,在反覆的交流和探討中,雙方對“非遺+網際網路金融産品眾籌”模式達成一致,並於2016年4月正式啟動。姚瞻武將工廠中的潮繡藝術品放在若水眾籌平臺上,將作品價格分為成本和收益兩部分。其中,成本價是投資標的價格,目前每幅作品只接受一位投資人,投資持有期為1年。該投資人投標後,相當於提前將成本變現給工廠。如果該作品在投資期內成功賣出,投資人不僅獲得此前投出的本金,還將得到作品銷售收益中的30%分成。
“對於廠商來説,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前變現回籠成本,緩解資金壓力。”于洪彬説,如果在投資期內這幅作品沒賣出去,那麼投資人直接把作品拿走,相當於以成本價“撿了個漏”。
面對資金壓力,姚瞻武也曾想過將潮繡工藝品抵押給銀行進行貸款,但由於目前行業缺乏藝術品標準和權威的認定機構,銀行很難作出價值評估。此外,如果貸款逾期,藝術品的後續處置變現也會較困難,不利於風險釋放。“配套設施缺失的原因拖了藝術品質押的後腿。”某國有銀行北京分行人士表示,比如版權確權、藝術品確真都不具備可標準化操作條件,評估體系不健全與流轉變現難存在因果關係,希望能有專業的經紀人和經紀公司提供成套技術評估、推廣和法律諮詢服務。
“通過産業化、市場化做好非遺傳承並非易事。融資需要社會參與,需要各個層面的資金支援,僅依靠幾個廠商的自有資金是不夠的。”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杜佐祥説。
為了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非遺傳承,于洪彬接下來還將組建一隻文化産業引導基金。“目前,正在尋找合作夥伴,後續細節還在探討之中。”
杜佐祥認為,加強潮繡技術培訓也至關重要,尤其是技能教育培訓。姚瞻武主營潮繡工藝品的聖地亞公司此前已和北京服裝學院開展了合作,設立學習基地並開設相關課程,學生可赴廣東的工廠實踐潮繡製作。“接下來,還將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作,將潮繡帶進課堂。”姚瞻武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