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做一個好人,當一個好醫生”

  • 發佈時間:2016-03-31 05:59: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小傳

  吳合,1948年從上海醫學院畢業,到新四軍浙東遊擊隊後方醫院工作,被譽為“白求恩式的好醫生”。1954年到陜西省友誼醫院工作,在該院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家免疫變態反應科,在以恢復免疫功能為原則的防治反覆感染、過敏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顯著成果。

  “喂,你是哪的?是要來看病嗎?你的情況要當面看看。我在西安友誼西路281號,就在友誼醫院隔壁的家屬區。你在醫院掛號後,上我家來看病,來的時候帶上以前的化驗單。”雖然是在自己家裏,可陜西省友誼醫院免疫變態反應科專家、92歲的離休醫生吳合,早上8點就準時坐在客廳,接聽患者來電。

  由於不慎傷到腰膝無法下樓,自去年10月起,吳合就在家出診。

  改在家出診後,吳合唯一的變化就是不穿白大褂了,穿一套深藍色、寬大的居家襯衣、長褲,上身套一件老舊的灰色毛線外套,腳上是一雙磨出毛球的拖鞋。

  給病人講明白,病才能好

  吳合剛挂斷電話,就有患者到府就診了。“請坐!哪不好?”“平日愛感冒嗎?出汗多嗎?多久大便一次?”“在哪看過病?用過什麼藥?”“家裏有人抽煙、喝酒嗎?有的話病就好不了,不戒就別來了!”“不要用激素類的藥。”別看吳合已是耄耋之年,可問診時依然中氣十足,連珠炮似的問題總讓患者們一時反應不過來。

  面對頗有些嚴厲的吳合,坐了一小時公交車前來就診的病人趙芙蓉卻十分安心,因為這是第一次有醫生和她進行這麼深入的交流。

  “來,你翻到第17頁開始念,要大聲念,不要念錯。”吳合先是詢問了病史,然後便拿出一本書讓趙芙蓉讀。這本書是吳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編寫的、關於免疫治療的小冊子。“激素類藥臨時效果很快,但因為有降低免疫力功能的作用,服用後症狀會越來越嚴重……”書中有不少藥名都是生僻字,趙芙蓉讀得磕磕巴巴的,花了大約15分鐘才讀完關於自己病情的幾頁書。吳合説:“讓病人讀書就是要讓他們了解自己的病因、病情,給病人講明白了,病才能好,才能除根。”

  “這次治療的思路是調節免疫系統,中西結合,一定要飯中服藥,也就是説,要先吃飯墊底,再把飯嚼爛裹著藥咽下去,然後再吃飯。記住了沒有?”等趙芙蓉都弄清楚了,吳合在她病歷本上貼上一張“注意事項”。那張A4大小的紙上除了列出詳細的醫囑,更多的則是關於生活習慣的健康科普知識。末了,吳合老人還在趙芙蓉的病歷上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囑咐道:“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來電。”

  “朋友推薦説吳醫生好,沒想到她問得細、看得細、講得更細,我總算知道自己的病因了。”趙芙蓉説,上次她在別的醫院看病,醫生開了價值1600元的藥,而吳醫生開了2個月用量的藥才花100多元,其中最便宜的一盒只要0.85元。

  為了患者,退休後仍出診

  “吳奶奶總是告誡病人戒煙戒酒,‘煙槍酒桶’們來找她看病總少不了挨一頓批。”從小在醫院家屬院長大的該院宣傳科何素英告訴記者。果然,44歲的患者何華軍氣喘不止,吳合當即讓女兒拿來氯苯那敏、酮替芬等讓患者服下。待患者症狀緩解後,吳合當頭就是一頓批評:“喝酒很傷身的,你還抽煙吧?要麼從現在開始戒煙戒酒,要麼就不要在我這兒看病了,好不了……現在就表態,戒不戒?”患者紅著臉連連表示要戒。

  “這個醫生這麼兇,幹嗎非要找她看病?”面對記者的提問,專程從延安來看病的何華軍憨厚地説:“我有個熟人在她這兒看好了,就介紹我過來。吳老也是刀子嘴、豆腐心,你看她兇完我,不還是看得很認真嗎?最重要的是,我明白她是為我好,開藥也總為我們省錢。這次看病才花189元。這要是去別的醫院,光化驗費都不止這個數。”

  吳合説:“我把抽煙、喝酒的壞處説得越嚴重,患者才會越重視;至於藥,在注重療效的前提下,本來就該越簡單越好。”

  看病之後,吳合的“助手”、已經退休的女兒朱建平會帶著病人到醫院拿藥,每天都要反覆多趟。朱建平説:“母親一輩子對吃、穿、住都沒有什麼要求,唯一的愛好就是工作,只要她身體條件允許,我們會一直支援她。”

  這個上午,吳合堅持坐診4個小時,問診時始終中氣十足、全神貫注,沒有喝過一口水。她説,之所以退休了還上班,是因為還有很多病人需要她治療。

  退休後,吳合也曾去老年大學學了幾天國畫,但很快就主動要求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去,“看病救人才是我的生活!”醫院返聘了吳合。隨著她年事漸高,醫院考慮到她的身體狀況,也曾希望她回家頤養天年,都被她拒絕了,“我寧願倒在崗位上,也不能遠離病人。我沒有其他的愛好,去坐診也是對身體和思維的鍛鍊”。

  為能繼續給患者看病,吳合還提出義務出診,不要任何津貼和補助,只希望醫院不要讓她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2015年初,吳合開始義務坐診,去年10月,因為不慎傷到腰膝無法下樓,就改在家裏出診。

  現在,吳合每天吃過早餐後,就先在電腦上查閱患者發來的郵件,然後在客廳的沙發上等候病人到府。

  熱心公益,做一個好人

  吳闔家的茶几旁邊,是一捆捆病例,那是她保存多年的。她看病時有個習慣,詳細詢問、記錄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並將病歷編號造冊、建立詳細的病程記錄,以便跟蹤隨訪。“無論時代怎麼變,好醫生的衡量標準不會變,那就是有仁心、懂仁術。我一直努力要求自己做一個好人,當一個好醫生。”吳合説。

  除了工作,吳合還熱心公益事業。在她家裏,除了一摞摞的病歷,還有整整兩大袋信件。記者發現,這些信件大多是受她資助的貧困兒童寫來的,信中有的稱呼吳合老人為“吳合爺爺”,有的稱呼她“吳合叔叔”。其實,這些孩子根本不知道吳合老人的性別。

  1993年,吳合從報紙上看到一個盲童好學卻無書可讀的消息後,就開始通過公益機構資助貧困學生。每次她都會將匯款單保存下來,時間長了,就攢了厚厚一沓。至今,她已資助79名貧困兒童,給多個助學工程基金會及慈善機構捐資近7萬元。此外,許多救災捐款活動,她也會積極參與。

  朱建平告訴記者,母親年輕時多次獻血,給困難病人交過醫藥費,獻過一次骨髓,還申請登記了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吳奶奶想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將自己的一切回饋給社會。”何素英告訴記者,吳合在陜西醫學界相當有名,不僅僅因為她在西北地區創辦了第一家免疫過敏科,也不僅僅因為她醫術高超,更多的是因為吳合老人醫德高尚,她首先做好了一個人,然後才是做好了一個醫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