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吃上旅遊飯 摘下貧困帽

  • 發佈時間:2016-01-17 04:20: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提示

  四川既有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也有山大溝深“蜀道難”的貧困山區,在青藏高原邊緣、大小涼山、秦巴山和烏蒙山等地,還有490多萬貧困人口亟待脫貧。如今,旅遊業的發展正悄然改變著這一局面。四川省旅遊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通過發展旅遊帶動了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旅遊脫貧人數達50萬人以上,旅遊業在扶貧方面的貢獻日益凸顯。

  目前,旅遊産業已成為四川省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不僅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還讓貧困群眾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遊飯,摘下窮帽子。為探尋這一變化,記者近日深入四川貧困地區實地調研。

  如何入手——

  創建旅遊扶貧試驗區

  小青瓦、木花窗,凸顯著川東北民居風味的“巴山新居”,或組團在蜿蜒的青石板路旁,或散“種”在河畔叢林深處……走進巴中市平昌縣駟馬鎮當先村,感受到的是鄉情,銘記住的是鄉愁。可誰曾想到,在2012年前,當先村還是一個環境臟亂差、産業缺乏、年輕人大量外出的“空心村”。

  是什麼讓一個貧困村發生了這樣的蝶變?村民賀軍告訴記者:“是以‘巴山新居’為載體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和以新村建設發展起的鄉村文化旅遊,扮亮了村莊、搞活了經濟。”

  記者了解到,2010年底前,在平昌縣,與當先村一樣的“空心村”還有很多,從平昌農村10.9萬戶亟待改造的危舊“土坯房”這一數據中不難發現,平昌縣農村發展嚴重滯後,對當地大多數村民而言,致富似乎是一種奢望。2012年,巴中市大力建設以“巴山新居”為載體的幸福美麗新村,平昌縣開始推行連片扶貧開發,以旅遊為扶貧突破口,樹立“全域旅遊”的思路,以豐富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為依託,鄉村旅遊遍地開花,百姓生活日益富足。2014年,該縣接待遊客213.2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7.7億元,旅遊已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節假日裏遊客多。我家辦的農家樂,光是自己一家人根本忙不過來,還請了兩名服務員幫忙。”説起鄉村旅遊,元山鎮中嶺村村民羅家輝笑著告訴記者,一年下來收入二三十萬元沒啥問題。“平昌縣旅遊扶貧,開發鄉村旅遊,給咱老百姓真正找到了一條增收的路。”

  平昌縣靠旅遊脫貧不是個例。近年來,四川省已推動巴中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創建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推動藏區創建全國民族地區全域旅遊試驗區,推動建設秦巴國家公園和生態旅遊扶貧試驗區,探索烏蒙山片區和大小涼山彝區創建生態旅遊示範區,在黑水縣、稻城縣和雷波縣開展省級旅遊扶貧機制創新試點建設,啟動實施貧困村旅遊扶貧試點村建設,積極探索農民脫貧增收與旅遊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

  如今,四川通過創建旅遊扶貧實驗區,探索出多種旅遊扶貧發展模式,把旅遊發展與扶貧攻堅同步推進,確保貧困戶分享到旅遊發展紅利,實現精準扶貧。僅2014年,秦巴山片區、烏蒙山片區、大小涼山彝區和高原藏區就實現旅遊總收入2401.49億元,佔全省旅遊總收入的49%;同比增長28.2%,比全省增速高2.2個百分點;帶動1000余萬農民直接或間接受益。

  錢從哪來——

  多方吸引社會資金投入

  用旅遊“啃”動貧困,如此大動作,四川除了創建旅遊扶貧試驗區給予政策性支援,還在資金上進行重點幫扶,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

  四川省旅遊局局長郝康理説,為加大旅遊扶貧資金投入,四川每年安排省級旅遊發展資金的70%用於秦巴山片區、烏蒙山片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等重點扶貧區域的旅遊項目。數據顯示,2014年,全省在四大片區就完成重大旅遊項目投資879億元,集中力量打造出一批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和國家A級旅遊景區。

  財政資金畢竟有限,旅遊扶貧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我們一直在做銀企對接、銀旅對接,支援引導企業、百姓投資旅遊。”郝康理介紹説,近年來,四川省採取招商引資、引進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旅遊扶貧,僅2014年就引進社會投資1318億元。

  成都天友旅遊集團就是其中一家。2012年,綿陽市平武縣政府與天友旅遊集團簽訂協議,共同開發建設白馬王朗文化旅遊項目。天友集團除了景區開發的投入外,還建立了門票收入分成機制激發農戶創業熱情。與扒昔加社簽訂《景區門票收入分成協議》,約定將門票收入的10%分給村寨,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白馬老鄉真正享受到實惠後,發展旅遊業的熱情更高了。

  楊林是平武縣亞者村詳述加寨的白馬人,也是寨子裏最早看到旅遊商機的人。43歲的楊林告訴記者:“我們這裡離九寨溝比較近,2012年以前,我也搞過旅遊接待,可是由於住宿客房沒有網路和衛生間,那時來此旅遊的遊客都是零零散散的,生意很不好做。現在不一樣了。路也修好了,也有WiFi了,遊客也多了。僅2015年國慶期間,我家旅遊的純收入就有10萬元。”

  “這主要得益於縣裏實行的‘銀政企’三方合作的旅遊扶貧模式,也就是銀行、政府、企業三方共建。”平武縣扶貧局副局長周明説,在旅遊開發中,金融機構的深度介入也為白馬地區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據了解,中國進出口銀行給景區提供6.9億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期限長達9年;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設立“支農再貸款支援生態旅遊建設基地”,為村寨農戶提供期限長達7年的扶貧專項貸款1000萬元,並進行統一授信,額度最多的達7萬元,最少的也有3萬元。

  天友集團副總經理臧凡説,這就是企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是一個共贏的局面。老鄉富了,企業盈利了,政府扶貧工作也到位了,銀行也不用擔心貸款收不回了。自2015年9月以來,四川涼山州政府與成都天友旅遊集團簽訂了涼山旅遊資源開發協議。“白馬模式”將複製到瀘沽湖、螺髻山等貧困地區的旅遊項目開發中。

  據了解,四川為支援旅遊業的大發展,還開通了旅遊項目並聯審批“綠色通道”,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快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稅收、財政、金融等扶持力度。中國農業銀行四川分行湛東升表示,他們緊扣四川旅遊經濟強省戰略目標,結合全省片區扶貧規劃,編制了秦巴山片區和高原藏區的旅遊扶貧專項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引領全行旅遊金融業務發展的示範平臺,做好招商引資和發達地區援建旅遊項目的落地金融服務。截至2015年7月末,四川農行旅遊行業貸款餘額達59億元。

  造血能力如何增強——

  多業融合“抱團”發展

  四川省認為,做旅遊,不能關起門來做生意,要與新型城鎮化、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災後重建、藏(彝)區富民安康工程等工作有機結合,加強規劃銜接,深化産業融合。

  阿壩州汶川縣在“5·12”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中,産業定位由“工業、農業、旅遊”調整為“旅遊、特色農業、工業”。短短兩年間,水磨、映秀、三江等地由破舊的工業小鎮變成了景色如畫的旅遊小城,鄉村旅遊的大發展讓當地百姓在幸福大道上闊步向前。

  “5·12”地震前,宋祥麗是汶川一家硅廠的職工,一個月工資也就1000多元。産業轉型過程中,她開了一家“川江漁府”火鍋店,成為震後首批吃上旅遊飯的人。“剛開張的時候遊客不多,自從國際文化旅遊節在水磨古鎮舉辦以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現在就算是淡季,一個月純收入也過萬元。”宋祥麗説。

  目前,四川正在創新旅遊扶貧機制,引導省內外各類企業、社會團體和個體工商戶,採取多種方式,參與到鄉村旅遊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中來,促進農民旅遊協會等鄉村旅遊仲介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同時,鼓勵和支援“公司+農戶”“公司+協會”等形式的實施,形成“企業牽龍頭、龍頭聯農戶”的運作模式,整合各分散的鄉村旅遊點,提高鄉村旅遊組織化程度,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業內人士認為,四川按照“産業帶動旅遊、旅遊反哺産業、三化帶農業”的發展模式,盤活了全省旅遊資源,調整和優化了農村産業結構,拓寬了農業功能,延長了農業産業鏈。僅瀘州龍洄酒莊,自2014年建成以來,就實現莊園綜合旅遊收入近600萬元,接待國內外遊客12萬人次,旅遊相關從業人員達到500多人,通過從事度假區公益性崗位、旅遊企業務工、自辦客棧和農家樂等方式,使280余名農民實現就地就業,直接帶動附近村民靠旅遊平均增收800多元。

  旅遊扶貧不僅要不斷拉伸其産業鏈條,更需要培養人才,旅遊扶貧這盤棋才能越下越活。郝康理表示,旅遊扶貧要在政府扶持和引導下,以地方特色為主,農民唱主角,實現旅遊企業和當地居民雙贏。特別是要幫助當地百姓提高旅遊服務技能,充實旅遊服務的相關知識。

  記者注意到,四川省旅遊局在旅遊精準扶貧工作中實施“鄉村旅遊實用人才培訓工程”,設立鄉村旅遊培訓專項經費,採取“送到府”“派出去”等方式,分級、分批、分類實施培訓。2015年,全省組織實施300名鄉村旅遊“帶頭人”赴臺學習交流計劃,以培養一個、帶動一片的示範效應,傳播推廣鄉村旅遊先進經驗和做法,探索和踐行貧困村鄉村旅遊發展提升之路。

  郝康理表示,做強旅遊産業,最重要的是讓百姓增收致富。四川要利用好旅遊扶貧這個抓手,讓旅遊發展到哪,百姓就脫貧增收在哪。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